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
□唐燕妮
“大思政”教育理念具有全员参与、时空延续与拓展、开放性等特点,既保留了传统思政教育的优点,又与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大思政”教育格局下,推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可采取提升师资队伍实力、完善思政课程体系、丰富思政教学方法、优化思政考核工作等措施,促进思政教育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整合,逐步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提升师资队伍实力
创造全新改革契机
思政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其综合素养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因此,高校必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积极引导和全面培育,促使高校教师成为能够讲好“大思政”课的“大”先生。一方面,高校应当定期对思政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增强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培养思政教师将抽象的思政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思政实例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全员参与育人。因此,高校应当注重提高领导阶层、辅导员、其他学科教师的思想政治站位。同时,强化各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理念,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完善思政课程体系
坚持全新改革导向
课程是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实践的主要阵地。“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思政课程改革核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程不再是相对孤立的个体,而应当是一个丰富、完善的整体。在思政课程改革实践中,高校应多层次、多组织、多角度地构建立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凝聚课程合力。为此,高校领导层应当注重挖掘高校教育进程中各学科与思政课教学之间的潜在联系,在管理、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观念,打造“贯穿式”育人链条。通过“必修+选修”的形式,使思政课程内容相互补充,巩固思政课程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思政课程要落实实践教学改革。高校应当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增设实践课程,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发展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此过程中,可借助实践检验自身理论知识,加强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真正做到“理论实践两手抓”,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丰富思政教学方法
探索全新改革视角
“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思政课程要求,思政教育保持连贯性和全面性,以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三个目标的有机融合。因此,在推行思政课改革实践过程中,高校应丰富思政教学方法,探索全新的改革视角。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和时事政治,充分挖掘现实思政教学素材。以各种鲜活案例为切入点,采取情景模拟、案例教学、互动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课堂与社会联系起来,在解读与剖析现实素材的过程中探寻事物本质,引发情感共鸣。同时,高校教师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对课程内容进行“包装”,让原本枯燥的思政知识“活起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正确价值观。
优化思政考核工作
推动全新改革突破
“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应当从优化思政考核工作方面入手,以此推动改革的全新突破。高校应使用多元化、动态化的考核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考核机制,以此全面反映思政教学成效和水平。一方面,高校应注重考核标准多元化。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时,除了依靠教师团队和学校外,应当将高校学生、家长等纳入教学评价工作体系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评价理念。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考核标准动态化。在健全思政教学考核机制时,重点专注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动态情况及学生的思想发展;减少对思政知识记忆的考核,加大对思政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考核力度。在全面、科学评估思政教学效果中,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项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视域下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Z15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9 12: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