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井冈山报■李寿孙
周末回家小憩,爱人说我网购的腊肉收到了,待会做点给我尝尝。然后又埋怨道:“你能不能不要再网购腊肉到家来,过年买的都还没吃完,冰箱都放不下了,吃新鲜的东西不好吗?腌制食品不健康!”
爱人的嗔怪,缘于我对腊肉的情有独钟。
《舌尖上的中国》有句台词说得很好,我们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大学毕业后,我将小家安在省城,虽然工作地点四处漂泊,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味蕾上的家乡美味,尤其是那一口家乡年猪腊肉的味道。
我们家有兄妹六人,在父亲的操持下全部读了书,这在农村不多见。父亲为了保障我们的学费,除了种田之外,家里最重要的一项收入来源,就是养年猪。那时,猪吃的主要是米糠、杂粮、红薯叶梗等天然食材。因此,打猪草,喂猪食就成了我小时候帮父母减轻负担必做的家务活。原生态的猪食,满村天然放养年猪的方式,再经过全家人一年的精心喂养,年猪肉质口感特别紧实甜香,与现在大规模圈养、快速出栏养殖模式下的生猪肉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总记得一到年底,就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父亲会先卖掉几头年猪贴补家用。最肥的那头年猪,亲戚和邻居会一起来帮忙,杀掉它留作年夜饭或招待拜年的客人。多余的新鲜年猪肉,父母亲总会用来腌制腊肉留给农忙时吃。这是每年“双抢”时一道最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美食。
父母亲把每块新鲜的猪肉都均匀涂抹上粗盐,层叠码放在大口缸中,静静地腌制一段时间。当盐分被猪肉充分吸收后,再开启风干晾晒过程。晴天,父母就将腊肉挂到屋檐墙壁长长的铁钉或晾衣竿上,晚上或下雨时再收回挂到客厅房梁上。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腊肉的香味深深地刻入我的记忆中,以至于收挂腊肉,成了我们最乐意干的家务活。今天想来,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
小时候,春节前后雨雪天气较多。山村里,晚上温度低,我们被冻手冻脚是常有的事。为了取暖,父亲会将平时开荒垦山积攒的树蔸搬到侧堂,将树蔸点燃烤火。这时,父亲用旧报纸把已经晾干的年猪腊肉层层包裹好,挂在火堆上方的房梁,开始让腊肉接受烟熏火烤的洗礼。
树蔸大,湿气不易散发,烧起来费劲,烟气也重,正好适合熏腊肉用。并不算宽敞的侧堂,大家围坐一起,在缭绕的烟气中漫话家常,盘算着一年的收成。父亲不时用火钳将没烧透的树蔸使劲地一下一下地戳破,每戳一次,火星子便猛地蹿起老高,直奔房梁上的腊肉。经历一个冬天的熏烤,房梁上包腊肉的报纸被肉油浸透的如腊纸一般,黄黄的,如一个个成熟的果实,引诱得我对它垂涎欲滴,浮想联翩。
懵懂的年纪,我不知道,这一切都是父亲对生活的朴素安排,在看似平静冗长的时光里,一挂挂腊肉饱含着他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凡生活的坚守,对我们兄妹六人的期待。
任何美味食材的获得,需要付出辛苦的劳作和耐心的等待。风干、晾晒、烟熏火烤,历时半年,才能让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烟火的味道,一起渗透进腊肉里。这是时间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日子慢悠悠地晃荡。每年七八月,是农村一年当中最忙碌的“双抢”季节。每天清晨,我们兄妹六人跟着父亲披星下田,晚上戴月而归。两个月的时间里,一家人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地完成早稻的抢收、晾晒、出售和晚稻的抢种。每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在手脚磨起厚茧,汗水浸透衣服的辛劳之余,腊肉便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在我们家夏天的餐桌上隆重登场。腊肉在那一年年的“双抢”日子里,既补充了我们一家人身体每天大量流失的盐分,又以它独有的时间味道,激发全家人大热天不振的食欲,迅速驱赶掉身体里的疲劳。
这也是一年当中,除了春节外,家里难得每天有肉吃的时候。蝉噪暑热,父亲搭上木梯,将腊肉小心翼翼地从房梁上取下,拆开旧报纸捧出一刀腊肉交给母亲。经过母亲用井水三番五次的洗刷,腊肉便从每天清晨的餐桌出发,与家里菜园新出的各种时令蔬菜一起,轮番安抚全家人乏味的味蕾。
我们几兄弟最喜欢吃的,就是母亲早晨对腊肉最简单的一种做法:把肥瘦相间的腊肉厚度适中切片后,直接铺在木甑米饭上蒸熟。年猪腊肉的油脂,在高温蒸汽的“胁迫”下,将木甑最表面的那层米饭浸泡得油光透亮。一揭开木甑盖,蒸汽瞬间奔涌而出,饭香裹挟着腊肉的香味扑面而来,直冲肠胃。劳作回来,我们几兄弟总是急急地放下农具,来不及脱下泥斑点点的脏衣服,就拿起饭碗直奔木甑,抢食那层腊肉盖浇饭。谁第一个盛饭,都是使劲地挖上满满的一勺,走到老屋后门外水井旁的石板阴凉处,或坐或蹲或站,美美地将饭碗吃个底朝天。
如今,时光的车轮将我和兄弟姐妹几人分隔东西。父亲已逝,母亲年已八旬,家里正宗的腊肉已隐入时光的深处不见踪影,但它的味道已深植我的味蕾记忆当中,挥之不去。这些年,我生活工作在异乡,在各种觥筹交错的应酬中,见过也吃过无数的腊肉,即使大学吃货级老师推荐我网购湖北墨岩堡的腊肉,我品尝后,也总找寻不到家乡父母亲手做的腊肉味道。我想,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对美食的执念,它来自我们生活最本真的初心,从童年时的那间老屋开始,从父母亲最勤劳的双手开始,如一粒乡愁的种子,埋进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家的方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