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通讯员孙茜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出门5分钟,流汗2小时。”出梅之后,烈日炙烤,热浪滚滚,出门就暴汗的黏糊让很多人受不了。动不动一身汗的人,出门手持风扇、抹止汗露是必备,以防汗水把衣服弄湿,羡慕那些不爱出汗的人在这个夏天的体面;而不爱出汗的人,却更向往大汗淋漓带来的排毒、减肥效果。
出汗或不出汗,到底哪个更健康?暴汗后出现心烦、乏力,浑身不自在等情况,到底该怎么办?不出汗是否又会有健康风险?听听医学专家怎么说。
为什么有人出汗多、有人出汗少?
人为什么会出汗?“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空调遥控器’,它就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省疾控专家解释:当环境温度低时,它会命令棕色脂肪组织产热、骨骼肌颤栗(觉得冷时浑身发抖)、收缩血管,开启“产热模式”;而当环境温度高时,它会通过加速水分蒸发、扩张血管的方式启动“制冷模式”,汗腺就是最听话的“小兵”,它会玩命出汗,汗液蒸发时会带走热量,让身体冷下来。
出汗除了能降温,还在很多领域冲锋陷阵。比如可以维持皮肤健康、平衡体内的微量元素等。那为什么有人出汗多、有人出汗少?“每个人出汗多少,主要取决于身体汗腺对交感神经的活动情况以及身体对交感神经刺激做出反应的强弱。主要和基因、自身身体情况有关。”疾控专家解释,一般来说,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讲,更容易出汗;体重越大的人,出汗也较多;下午较上午更容易出汗。
出汗多或出汗少都可能是“病”
那么到底是出汗多好,还是出汗少好?对此专家解释,过犹不及,都未必是健康的,“出汗是身体为调节体温而表现出的一种有益于身体的生理现象,但是有一些不正常的出汗,却有可能是某些疾病所致,是需要及早就医诊治的。”
多汗症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全身或者局部(比如腋窝、手掌、足底、脸等部位)大量过度出汗,会将衣服、鞋子打湿,严重影响生活,最好去看下医生。”同样专家提醒,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要考虑患有无汗症或少汗症:“全身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很少出汗或不出汗;还伴随着头晕、肌肉痉挛或无力、面部潮红、感觉热等症状。从中医角度讲,汗为津液所化,人体内的津液随阳气输布于体表,又通过阳气的蒸化作用出于皮肤、肌肉的纹理而成为汗。津液又与血密切相关,故出汗过多或不出汗都不好。”
大汗“伤心”后这样来调补
“每次天气炎热,在门诊都会遇到不少汗多气虚的患者。”江苏省中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滕士超表示,有些患者可能会觉得心烦、不舒服、浑身不自在;有些人总是有气无力、疲乏、不想说话、稍微走点路干点活就觉得累;有些人表现为心慌、心悸、头晕、口干口渴、喝水都不解渴;还有些人有皮肤干、面色红、小便少而黄、大便干等症状。
中医认为,夏季出大汗则会“伤心”。炎炎夏日来袭,大量出汗,易损耗人体的津液元气,人体内的气阴随之损耗。“上述症状其实都是气阴两虚的表现,尤其是老年人,如果不能及时调理,极易导致中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气阴两虚如何调补?滕士超表示,对于夏季容易出现的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舌燥、舌干红少苔等症状,不妨服用一些清热解暑、宁心安神、益气养阴的中药进行适当调补。此外专家推荐了一款养生药膳“扁鹊三豆饮”,温中祛湿、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利尿消肿,非常适合夏季服用。
此外,滕士超提醒,高温天大汗后要格外注意养护心阴。“首先要注意食物的清洁,及时补充水分,注意清热祛火,多吃些西瓜、苦瓜、丝瓜、绿豆等清火食物,以解暑降温。其次要保持愉快的情绪,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要坚持服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静,静则生阴,阴阳协调,做到‘心静自然凉’。最后生活起居方面,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睡眠要规律,不能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
做好3件事健康出汗
现代研究也表明,出汗能有效增强身体自身免疫力,提高身体抗病毒、抗菌能力。但出汗太多也不行,做好3件事达到身体平衡:避免过度运动、喝点酸味饮料补水分、出汗后洗澡温度要适宜。
“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简易指标,一般为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0%。
年轻人如果运动心率达到160-180次每分钟,运动强度比较大、出汗较多,不要喝水过猛,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老年人运动心率建议控制在120-140次/分钟,感觉微微出汗或有些汗珠即可。”而在中医看来,大夏天喝点酸梅汤确实有助于健康流汗,“适当喝一点酸味饮料,如酸梅汤,它的主材是乌梅,有敛肺、涩肠、生津的功效,可以收敛毛孔,避免出汗过多。除了酸梅汤,绿豆汤、金银花茶、薄荷茶或薄荷柠檬茶都是不错的选择,具有非常好的补液、生津、祛暑作用。”
此外,专家强调,出汗后洗澡温度一定要适宜,“水温不建议过低,应跟身体温度相近或略高。在这种温度下,机体不会受到低温刺激,毛孔是正常的开放状态,更有利于带走内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5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