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三武一宗灭佛的背后,都有什么算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27 16:2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永平十年,两位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跟随汉明帝派往天竺的使者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一起来到洛阳,随后在哪里建起了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这个被认为是佛教在中国以及东亚的开端。白马寺也成了皇家寺庙。

在皇家的支持之下,开始翻译佛经,第一步译著是《四十二章经》,也开始在国内传教,但是尽管由皇家支持,佛教在整个汉朝时期并没有出圈,几乎一直在有限范围内传播,这个情况持续道三国魏晋时期改变。

因为佛教僧人是从天竺请来的,他们一开始收到格外优待,包括犯法之后的豁免权以及税收的豁免,在东汉秩序之下,僧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这一些人不婚不娶,享受法律的优待,当然,在传统汉人的视角之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天条之下。

而且,对于那一些犯了法律的人,儒家常有慈悲之心,始终认为可以再造,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有一些是可以接受他们出家来代替受刑,接受别人的悔过是一种美德。以上这一些造成了此后数次灭佛的起因。

一是寺庙积聚大量钱财,控制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藏污纳垢,多容忍不法之徒,有圈地自肥,控制的僧尼不纳税,不服徭役,这一些行为不仅不容易朝廷,儒家士大夫以及道家都不能容忍,历次灭佛,士大夫和道家都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掌权者为了争取最大支持就毫无顾忌的挥刀向他们砍去。

这一些落发,不婚不娶的人几乎可以算作是活死人,他们对世间不会有啥贡献,所以法律的豁免以及税收的豁免都不会有啥问题,这一些人也不太会犯法,也不会有很多的财产来源。

这种情况持续的东汉末期,因为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在太平道以及五斗米道的风气之下,佛教乘机攻城略地,迅速从上层开枝散叶,走入底层老百姓中,佛教随着门徒的增加,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追随者,而且掌握了大批的财产。

随后的五胡乱华以及南北朝递代进一步壮大佛教的势力。但是,长久以来的法律豁免和税收豁免的规定没有改变,佛家收人不看一起,纵是血债累累一样可以落发为僧,或者活不下去的人一样可以舍身如寺庙,拿个度牒就可以四处化缘,甚至为此寺庙接受香油钱之后大肆圈地。

积敛大量钱财的和尚依然我行我素,一切依然如故,饱暖思淫欲,本来一开始只有凿山刻佛像的他们在积敛钱财之后,开始广修寺庙,然后铸造佛像,圈来大量土地开始对外包租,或者直接收纳平民成为职业佃户,也就是农奴。

在大一统朝廷之下,这样的行为等于另立朝廷,犯法之人一旦入寺庙可以豁免,寺院之人,以及土地又不能收税,也不能服徭役,朝廷的执法权和征税权都被没收,而且大量的铜都被用来造像,这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成了诸次灭佛的主要原因。

除了为了税收执法权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南北朝时期,皇帝如流水,这一些人把宗教也当作自己能够稳定统治的力量,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从北魏开始,佛道二教都形成完整的宗教门派,二者之争往往随着皇帝的改变而攻守易势。

在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情势依然很糟糕,南方盘踞着东晋的继承者刘宋,这个汉人政权处在新兴期,为了争取汉人士大夫最大的支持,因为士大夫纷纷认为佛教非中华之物,,五胡走马观花的因素就是不能及时团结汉人士大夫,所以,为了长久稳定,在早期北方被纵容的佛教这时候成了首要攻击的对象,太武帝于是开始灭佛。为了向汉人靠拢,甚至使用了太平真君这样的年号。

尽管太武帝灭佛,但是继位者很快恢复佛法,所以死里逃生的佛教又开始上一轮的行为,一直持续到北魏灭亡,代之的是北周北齐,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之初,北方僧尼人数逾300万,寺院4万余所,这个仅仅是三分天下的一块拥有的寺庙僧尼数量,不算南陈以及北齐的寺庙,已经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重复太武帝的路线,为了寻找支持,向佛开刀,既可以收揽人心,又可以增加国库财富,阳世间在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活了。而后杨坚一样,因为北周反对佛教,所以杨坚支持佛教,他掌权之初就下令恢复佛教,而后唐朝又一个轮回,加上姓李,道教自然受到亲近,而后武则天为了揽权,自然要和李唐有所不同,开始大规模的支持佛教。

而李唐复辟之后,受碍于身份,仅仅部分地区纠正了武则天的做法,这就为唐武宗的灭佛留下伏笔。因为后期藩镇家具,朝廷控制能力削弱,寺庙再次生龙活虎的敛财,对藩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武宗对付和尚还是可以的,于是下旨毁佛,但是很快病死,继位者为了拉拢人心又再次恢复支持佛教,但是尽管如此,佛教诸多门派以及景教袄教都遭到毁灭性打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7 21: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的专权,失去了实用价值。学儒对仕途的晋升意义不大,士大夫文人开始追寻一种世俗之外的安慰,道学与佛学无疑是最好的慰藉对象,但佛学的真正兴盛并不是由汉族发起,而是当时来自北方的少
2023-04-22 07:26:00
佛教与道教:何以佛教在中华大地更胜一筹?
...三足鼎立基本格局。不过作为舶来品的佛教为何历经了“三武一宗”的灭佛打击,却依旧比本土的道教兴盛呢?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咱不妨简单的介绍下这两个宗教的历史。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
2024-04-02 12:54:00
这四位皇帝都是有为之君,他们都做过同一件事
...佛教进行了三次轰轰烈烈的灭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拓跋焘、宇文护、李炎、柴荣这四位君主都是有为之君,尤其是拓跋焘和柴荣更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明君,他们发现这个域
2023-06-10 17:22:00
盘点历史上“与佛杀佛”的四位皇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史称“三武一宗灭佛”。那么,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样的?图1九色鹿本生北魏壁画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先后攻灭胡夏、
2022-12-24 11:15:00
...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曾反佛,灾难比较大的有四次,史称“三武一宗灭佛”。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
2023-10-30 17:05:00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兴,为何其它宗教做不到
...的好奇心,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也更为普遍。 2、文人士大夫偏爱道教,佛教道教之争愈发激烈南北朝时期也有思想解放的雏形,尤其是魏晋之际,动乱异常,文人士大夫阶层急需一种信仰来
2024-06-15 10:57:00
魏晋南北朝时期,好男风同性之好名正言顺?
...管那些三纲五常、君权天授的那一套。人心渐变,魏朝的士大夫开始向法家靠拢,以刑名之说杂以仁义之道,开始了新一代的学风。至此建安年间的文学为之一变,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悲怆凄凉,一
2023-02-22 21:03:00
佛教大约是在西汉的时候传入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曾经相当兴盛,更是得到许多民众的信奉,更有不少帝王极力推崇佛教。然而中间也经历了四次的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差点让佛教在中国灭
2024-04-24 10:02:00
宋朝成为历史上唯一盛行“火葬”的王朝
...的朝代,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挑战社会伦理道德,而儒家士大夫却无力禁止的火葬现象呢?汪郎以为,这和宋朝本身的社会特性有关。首先,佛教在宋朝的本土化、世俗化,使宋人已经接受了佛教的
2023-02-22 16:3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