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2 07:26:00 来源:戏说三国

中国有儒、释、道三教之说,其中儒家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算宗教,中国本土的宗教应当属道教,不过从影响力来说,佛教远盛于道教!

造成此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道教在东汉末期兴起,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比中国的道教早了600多年!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在汉朝独尊儒术的情况下,佛与道的发展极为缓慢,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学与佛学才真正迎来第一次春天,此时的儒家之说因门阀士族的专权,失去了实用价值。

学儒对仕途的晋升意义不大,士大夫文人开始追寻一种世俗之外的安慰,道学与佛学无疑是最好的慰藉对象,但佛学的真正兴盛并不是由汉族发起,而是当时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

随后这种佛学之风,佛缘之信,从上层贵族扩散到下层百姓,从北方河西走廊弥散至南方江南小镇,中华大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了一股佛潮!

此种巨大的信仰文化演变,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佛学开始中国化,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印度生存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佛学的兴起,动荡时代中的一份安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最为混乱的杀伐,从曹丕建立魏国到杨坚灭掉南陈,在长达370多年的时间里,九州大地上演了一番番权力斗争的大戏。

在此种大背景下,儒家曾一直倡导的三纲五常、人伦君臣是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强权政治,再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社会不稳,人心难安,当时的人们急需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食粮来抚慰内心的不安,学佛、信佛、求佛成为当时的一种新潮流。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但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并不是从底层而发的,也不是由汉族而兴起。

佛教的传入路线是从当时的幽云十六州、河西走廊传至长安,而这些地方当时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少数民族是最早接触佛法的。

在西晋历经八王之乱后,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佛法的传播进一步扩大,相比于儒家思想,这些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更熟悉佛教。

虽然魏晋时期也有汉人信奉佛教,但都是以上层贵族人士和少数民族为载体,汉人出家为僧的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佛学与儒学存在许多相冲之处。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儒家思想主张尊卑有序,而佛学主张众生平等;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佛学主张超然世外,无欲无求成大道。

显然,一个王朝如果想要开疆扩土,想要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儒家无疑是最好的思想工具,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汉人信佛并不多的原因,文化土壤决定了社会氛围!

西晋时期朝政腐败,士大夫文人们开始怀疑儒家思想的合理性,希望寻求一种别样的精神食粮,毕竟在那种黑暗的社会环境下,学儒只会让人越来越抑郁。

于是道学和佛学异军突起,且以佛学经义来补充道学在当时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学术方法,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到来,佛学的影响力被进一步加深。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从吃穿住行到文化学术,从普度教化到经济发展,佛学受众之广,佛寺建筑之多,佛僧人数之众,前所未有!

此种变化既有底层大众的自觉追随,也有上层统治者的推波助澜,其中典制规章的佛文化无疑是当局统治者向佛之心的最佳注解!佛教无孔不入的渗透,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法制是稳定社会的一个工具,中国古代法制典章出自君权,也受制于君权,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解释皇权剥削的正当性。

图源网络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当某一种文化中含有对当局统治不利之因素时,那么也是其被防范之开端,佛学便是其中的代表。

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方面希望用佛学教义来安定社会,一方面也时刻提防佛学中不利于统治的成长因子。

僧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将佛学置于政府管控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一种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秦所确立起来的官方机构,时间大概在公元400年前后。

与此同时,北魏也在这个时间段确立了僧官制度,时间大概在公元396年至398年。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建立官方佛学管理机构,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宗教信仰置于皇权之下,一是防止佛学对社会的潜在煽动性,二是更好地利用其中的某些佛学教义来安稳社会人心。

不得不说,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对于宗教信仰的管控还是很合理的,如果稍微控制不住,演变为西方那种极端式教皇至上模式,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在鲜卑统一整个北方后,佛学迎来了发展了高峰期,据《辨证论》记载:巅峰时期北魏的首都洛阳拥有寺庙1700多所,全国拥有200万左右僧尼。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僧尼,如果不加以政府管控,演变为西方那种教皇至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佛学的渗透在当时可谓不分高低贵贱,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

由于僧尼众多,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得不重视的社会群体,当局统治者会向寺庙提供土地,让其具备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能力,同时普通百姓也会将一些土地挂在寺庙名下。

倒不是因为这些人虔诚向佛,而是为了逃避赋税,除了进行农业外,当时的寺庙还进行商业经营,一座规模不小的寺庙甚至直接关乎当地经济兴衰。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据现代学者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的记载:南北朝时,寺局镇之中,镇以寺始,一寺兴废,系一镇盛衰。

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法治最大的影响,应该是斋戒日不执行死刑。

斋戒日原本出自《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十日为禁杀日,一个月中有十天是不可杀生的,原本是指不可宰杀牲畜,后来延伸到不可执行死刑。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因为当时的佛教在中国的受众比较广泛,十日禁杀又是佛教中的重要教义,为了笼络社会人心,于是也就规定了斋戒日不得执行死刑,以上说法是目前比较被接受的主流观点。

佛教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到魏晋时期开始进入文化中心,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是佛文化发展的黄金期,佛寺广建,僧尼遍布于山野乡村,佛窟广造,如来正座于山岗斜坡。

举国从上至下皆形成了一股向佛、学佛、信佛之风尚,随后的盛唐依然继承此种风尚,并将其影响进一步加深。

佛学中开放、包容、善纳的宗教观念,无疑是深刻塑造了大唐之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笔者向来是赞同佛法中的一些普世价值观的,比如宽容、善纳、积德、福报,可笔者在搜集“佛学与法治”的文献中,却被当今的某些学者震惊到了、无语到了。

下面就借着“佛学与法治”的外衣,浅谈一下中国现如今对佛学的一些研究。中国如今的“佛学与法治”研究

控制变量法要求,研究一件事物对另一件事物的影响,就要保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对研究要素进行改动,从而得出对比的实验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可纵观佛教与法治的研究,大多都停留在文化层面,佛学对法治的影响无法量化,无法用数据说明,那些自名为“佛学与法治”自嗨自雷的学术论文,真的像在说玄学一样。

论文通篇都找不到几个直接与佛学相关的司法例子,古文倒是引用不少。

尤其荒唐的是,有些学者竟认为废除髡刑、“十恶”入律都是与佛学有关,真的就是万物皆可用佛法解释之!

髡刑是指对犯人实施剃发的惩罚,和尚本身就没有头发,废除此项刑法却是佛学的功劳!解释为:佛学要求宽容,统治者废除此项制度是宽容的体现,是佛学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还有就是“十恶”入律也被认为与佛学有关,但实际上,刑法中的十恶与佛法中的十恶性质完全不一样。

佛学中的十恶:杀、盗、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悭贪、嗔恚、邪见。

中国古代刑法中的十恶则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这两者一个强调自身修养,一个强调封建集权,就因为名字相同就被强行扯到了一起,不少学者还恬不知耻地用一大堆古文典籍,来佐证自己的空中楼阁之理论!

盐巴、酱油、胡椒放到面条里面能尝出味,儒释道三者对于法治的影响,能具体说出哪条法律法规是受哪家思想影响的吗?

不负责任的某些文人会张冠李戴的弄些古文典籍来佐证,抠字眼,打擦边球,没有依据地放大某一点,渲染某一点,逻辑经不起推敲,论据经不起细看。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结语:

时至今日,佛教的一些文化依然影响着华夏,在漫长的岁月中,至印度从西域而来的佛教完成了中国式的移植。

而道、儒两家在吸收佛教中的某些思想后,也形成了新的文化结晶,魏晋玄学,程朱理学中都有明显的佛学影子。

有些学者认为佛教对中国法治影响深远,但中国古代法治一直都是以周礼和儒家为指导思想,道家与佛教对于封建法律的制定,连影子都很难找到。

就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极力汉化,在国家法治中推行的仍然是儒家和周礼!

魏晋南北朝时佛学兴盛,官办寺庙遍地开花

文化是法治的土壤,儒释道三者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影响,有些是看得见的,有些是看不见的。

看得见的比如饮食、医疗、服饰、诗词、风俗,看不见的比如民族品性的变化,法制典章的变化,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很难具体判定到底是儒家的影响、还是佛家的影响。

不过言归正传,佛家文化中所宣传的众生皆平等,宽容乐施的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2 09: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但结果如出一辙。都重伤了佛教的命脉,虽然破坏了一些佛学经典艺术成果。但大量的僧侣和奴婢被迫还俗,扩大了国家的税收来源和兵源,为国力的上升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同时佛教在这两场浩劫
2023-08-18 15:39:00
佛教与唐朝政治相互依存与矛盾的演变
...一个皇帝。在他的推崇之下,佛教得到了一个大的发展,佛学得到精进,史书典籍也逐渐增加,佛学之中的因果关系,成为了两代皇帝治理天下,而深信不疑的道理。佛教思想与唐朝理政的捆绑佛教
2023-11-07 06:54:00
星云大师圆寂,看淡生死,遗嘱称“我没有舍利子”
...月出生于江苏江都,12岁在南京栖霞寺出家,1947年从焦山佛学院毕业,1949年迁居台湾。星云大师1967年在高雄开创佛光山,佛光山逐渐发展为台湾佛教四大山头之一,与法鼓山、
2023-02-06 15:18:00
佛教与道教:何以佛教在中华大地更胜一筹?
...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一般来说,有信仰总归是一件好事,可一旦对这份信仰过于狂热那往往会酿成祸害。梁武帝崇入佛门之后,曾四次出家,令群臣耗
2024-04-02 12:54:00
玄奘法师究竟是在哪里出家的
...在成都的寺庙受戒剃度,然后才有游历四方和去天竺印证佛学源头的宏伟理想。奇怪的是,一千多年以来,不论民间人们口头相传还是学术界多数观点都认为,玄奘是在成都市中心的唐代古寺大慈寺
2023-08-11 21:59:00
中国古代四次灭佛运动:统治者对佛教的矛盾与利用
...基础上加入了儒学入世的观点。一开始的太武帝并不憎恨佛学,只是他发现国内的那些僧人并非是真心入佛门的,而是为了逃避税收和兵役。感到心寒且愤怒的太武帝就在公元444年的时候,向北
2023-12-02 22:04:00
梁武帝萧衍的崇佛政策与国家衰亡
...梁朝的兴盛衰亡也同梁武帝有关,正是因为他后期醉心于佛学而荒废朝政,才酿造了最后的悲惨结局。舍道事佛南朝是中国佛教兴盛的第一个高峰,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023-12-14 17:33:00
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数十年不近女色人称“菩萨皇帝”
...形成鲜明对照,后期的梁武帝虽然不近女色,但他醉心于佛学,不可避免地疏于政事,后来重用了不少奸臣,致使朝政混乱腐败、国力衰微不振。萧衍总的来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的数次出家,
2023-09-16 18:34:00
...田11月9日电 (记者 闫旭)第五届海丝佛教福建论坛暨福建佛学院创办四十周年活动9日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启幕。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佛教学院代表,以及千余名福建佛学院校
2023-11-09 22:0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