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09-07 09:2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基于语文实践活动和真实语言运用情境,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彰显学科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由此可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现有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毕竟有限,难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而校本课程建设则可以改善这一现象,对学生文化视野拓展、文化自信培养、核心素养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学科融合,串联其他学科

在对语文校本课程建设时,不仅要应用语文教材,也需要加强多元化素材在校本教材中的有效融合[1]。对此,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组建校本教材编纂工作小组,以多元化的方式在语文校本教材建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收录了诸多杜甫的古诗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在特定环境下对其进行阅读,有利于帮助其深层次理解古诗词所想要表达的爱国情怀。因此,学校可加强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之间的沟通,围绕“史诗传千古”这一主题推进建设校本课程。在这一环节中,语文教师要整合杜甫诗歌作品,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其思想内涵。音乐教师基于诗歌主题思想,给诗歌进行配乐,营造良好阅读氛围。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杜甫画像,对其形象进行直观感受。

二、挖掘网络信息,拓展课外知识

作为教师,以学生为对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时,在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2]。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及教师要重视网络技术、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深入挖掘网络信息,将其融入校本课程建设当中,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

以《伯牙鼓琴》这一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琴瑟雅韵传千古”的校本课程,围绕中国传统音乐加以介绍,包括《高山流水》、古典乐器等,并尝试让学生对比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的艺术特色。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在校园网上提供网页链接,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了解中国风音乐,与古典音乐进行异同对比。

三、谈话启发模式,引导自主学习

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学校要深入到实际当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引导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透彻全面的了解[3]。根据所获得的各项数据和信息,精准制定校本课程教学活动方案,渗透传统文化,构建谈话启发模式,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效。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收录了诸多与山水风光有关的古诗词作品,教师通过实际调研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并不了解本地区的自然风光及风景名胜。基于此,学校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描写所在地区的古诗词加以整理,随后针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谈话启发式模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具体而言,以低年级学生为对象,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所在地区的风景名胜及古诗词,组织学生对家乡的风貌加以讨论;以中年级学生为对象,教师可以基于古诗词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分析其中是否表现出本地区的地方特色;以高年级学生为对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品鉴古诗词作品,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心目中家乡的美景进行描写。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让不同年级学生受益,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分组讨论模式,驱动参与探究

分组讨论模式以生本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划分小组,随后在问题的引领下让各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调动学生参与主动的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建设时,可构建分组讨论模式,驱动学生参与探究,实现课程形式的创新与突破。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开发“传统节日”语文校本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偏好,教师可以将其划分成多个传统节日板块,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在其中收录节日来源、节日风俗、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等诸多信息。为了更好地保证校本课程贴近现实生活,教师可以将地区特有的节日庆祝活动融入其中,为学生乡土情怀的培养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班级”“学校”“社区”三个层次的讨论活动,实现学生思维的逐步延伸,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五、主题活动模式,实现知行合一

主题活动模式是建立在特定主题的基础上,由学校及教师组织,面向学生为其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效果的一种活动模式。因此,以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依托各种活动,如春秋游、运动会、艺术节、寒暑假等,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感知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对此,学校及教师可在现有语文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名人大搜索”这一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一方面,在每月的固定时间,利用一课时开展主题活动,教师和学生交流讨论,确定本土历史文化名人,随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查找与之有关的资料,并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收获。另一方面,利用春秋游、艺术节等活动契机,收集相应的文化名人资料,或者组织学生前往名人故居进行参观。

结论:综上所述,校本课程是语文课程教材资源的补充途径,在其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也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基于语文教材,加强多元化素材在其中的有效融合,借助谈话启发、分组讨论、主题活动等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对其进行自觉主动地继承和弘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7 1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推进课程改革是当今教育的重大主题,重庆外国语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呢?吴副校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是核心理念。我们坚持“以德促智、智中育德、德智融合
2023-11-14 00:05:00
...金字”招牌、教师专业度等。因此,东华里小学牢牢抓住校本课程的建设,让“德慧”课程体系成为学校品牌塑造的“引力波”。东华里小学的课程领导力的体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体——校长,
2023-10-23 09:12:00
...动、尊重工人的意识。劳动+传统:劳动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结合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设计建设了“造纸坊”“裱画坊”“篆刻坊”“木艺坊”等传统工艺制作坊;结合烹饪与营养任务群
2023-03-17 09:06:00
以美育校本课程塑造师生美好心灵
...课程基地为依托,以美艺创新实践为抓手,从顶层设计、课程建设、环境优化、活动开展等全方位实施学校美育校本课程实践探究,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
2024-01-21 05:41:00
打造“君智课堂”  “融”育君子“跨”出智慧
...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君智课堂”。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特色化之跨学科课程——“君智课堂”,以三大学习场景——课内跨学科学习、校内跨学科探索、校外跨学科实践为路径,展开学习
2023-12-06 07:25:00
沐杏坛儒风,育美德少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杏坛中学在课程建设上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加快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课程建设
2023-02-24 05:06:00
...活动,强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位环境育人方面,荣县树人小学校全面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与执
2023-02-12 09:06:00
民族文化进校园 团结之花遍地开
...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南宁市虹桥小学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具有和美教育特色的“五礼五节”系列德育课程,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文化
2023-04-20 07:32:00
“研”途花开 赋能“俊宝”多彩成长
...花开 赋能“俊宝”多彩成长校长带领团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建构起学校课程体系。结题省级课题2项、区级课题4项,在研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区级课题5项……作为一
2023-11-02 12:06: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