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状元的历史变迁与影响
...不过由于八股文在后来被认为是腐化堕落的产物,再加上统治者又热衷于搜刮民脂民膏,所以到了清朝,八股文已经完全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四、中国状元的命运与其他朝代的状元相比如何?我们知道,中国科举制度自...……更多
清朝时期的七品知县能够面见皇上吗?
...县能够面见皇上么?在古代,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七品芝麻官虽然是一个官员,但是品阶较低,地位和权力都比较小。在官场上,七品芝麻官通常很难有机会见到皇帝,因为皇帝的接见往...……更多
古代“捐官买官”要花多少钱?有人为了过官瘾花了8亿
...官”主义,据说曹操家的老爷子曹嵩深谙此道,许多时候统治者为了维持稳定也会这样做,秦始皇时期遇上大旱,下令凡是能捐出一定数量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爵位,当然爵位有大有小,明码标价完全凭个人财力,据说500石就能混...……更多
明朝科举设立南北榜,朱元璋为何要刻意打压南方的进士数量?
...以制衡,恐怕用不了多久朝中大臣就都是南方人了,这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其实说白了,朝廷刻意打压南方进士数量就是为了巩固统治,这种不平衡的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国家整体发展,于公于私打压南方进士...……更多
武则天创立了一个机构,成为统治阶级笼络人心的手段,被后世沿用
...这个足以影响后世文人命运的机构却正是这位饱受诟病的统治者创立,实在是有点可笑。当然翰林院设立之初必然不会是我们在明清了解的那样,是一个文人知识分子大量聚集的重要机构,被当时的世俗人们所向往。在武则天设...……更多
金榜题名背后的荣耀与辛酸:揭秘科举状元与进士的真实生活
...制度,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科举制的推行仍然为当时的统治者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从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到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持续了一千两百多年的科举制真正的从历史上消失了。我们所知晓的能够青史留名...……更多
蒋薰: 恤民减赋遭罢黜 归隐耕读“留素堂”
...得意门生。明崇祯九年(1636),蒋薰应考乡试时中丙子科举人。此后,他三次应试礼部不第,遂无意仕途,隐居乡间。他在南村(现南梅村)大石桥附近开辟荒地,专心做耕读之人。《梅里志》记载:使吾成进士,而老父怀三...……更多
为何古代考上秀才的书生,参加完科举后还是很贫穷?
...的是社会最底层人士一样,明明也是一个文化人,参加过科举考试,为何秀才会过的非常清贫。以至于被很多人看不起的,所以说,古代的秀才到底年收入是多少,为何生活如此拮据?虽然说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穷苦百姓唯一出人...……更多
从科举到学堂: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转
...才转变。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后,清朝的统治者感受到了强烈的政治危机。于是,原来主张逐年递减科举名额的大臣,也改变了观点,认为应该迅速废除科举。《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1905年9月,...……更多
五代十国时期,文人为何崇尚物质生活?
...盐尸数十车。可见这一时期的残酷与黑暗,人命在野蛮的统治者眼里如同草芥。2.白马遗祸,可悲可叹中国的文人在汉代以后多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以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为自己的职责。有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不为权势...……更多
秘密建储、文字狱、密折制度,雍正帝三管齐下打击朋党的威胁
...展到清初的时候已经接近了登峰造极的状态,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在吸取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教训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那些试图染指最高权力的外戚、权臣和宦官进行严格的限制和必要的打击,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明显效果。...……更多
唐朝科举制度探秘:从秀才到进士,科举背后的选拔与挑战
...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日高中状元,然后光宗耀祖。科举考试成了不少家庭改换门楣的方式,更是成了不少学子改变人生的途径。但是对于科举制度,经过不少朝代的革新,方式一直在发生改变,很多人认为秀才只是跨越身...……更多
谁才是中国古代算卦占卜最厉害的人
...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更多
朱元璋说要恢复宋代开明统治,为何还要40个妃子陪葬?
...们宣称:皇帝虽然可以命令大臣,但不能违背道理。宋代统治者们也很认可皇帝权力需要约束,据说,赵匡胤曾立下誓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宋真宗有一次想封个妃子,就亲笔写了诏书,派人去找宰相李沆。 结果...……更多
唐朝之后的贵族为什么消失了
...规模的扩招科举入仕做官的官员。可见从宋朝开始宋朝的统治者是十分的重视寒门士子和各个阶层的读书人,在贵族不堪大用的时候,寒门入仕的平民阶层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以上是我们从制度上解读贵族衰弱的原因,贵族的...……更多
为何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中举后的官职放到现代,或许你也疯
...在中国古代,寒门贵子想要出人头地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不过,这科举考试就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中难度,可想而知。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便是社会底层读书人的缩影,他半生参加科举,直到五十多岁...……更多
曾有人评述“清兴于科举,亦亡于科举”,认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抓住时机入关后迅速开设科举,收揽了中原读书人的归附之心,帮助这个原本偏居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争权稳定关内局面,使清朝一举成为有皇帝以来中...……更多
命运多舛的徐渭:一代才子的人生挣扎与抗争
...两种方式,要么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从军立功;要么读书科举考功名。大哥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徐渭,不用他从事任何家庭劳动,只许他专心读书治学。徐渭也确实争气,嘉靖十九年,20岁的徐渭考中秀才。拿到秀才的身份,相当...……更多
清朝的这五人买了个县官,三年后赚得盆满钵满
...就是要有着举世震惊的才华,但是同样的,这也需要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因此在古代,一个内敛含蓄的人要想当官的话,几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很多文人都选择去一些官员的家中做门客,为这些官员们出门划策,但是同样的...……更多
管仲为何要办一个青楼,真的是缺钱吗?
...与自由。青楼产业主要客户群是这些士大夫,他们是介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多变性,让他们感觉人生无常,“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种表面的放浪...……更多
2022-12-22 13:56管仲,青楼
聊聊这位背一麻袋馒头应考的举人
古代选拔官员主要的方式有举孝廉和科举制,举孝廉得有人认可并推荐才能当官,得讲一定的人际关系。而科举则公平得多,不论出身、家庭,有钱没钱,在朝中有没有关系,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考中就能进入仕途,改变卑...……更多
天下第一秀才杜正玄,魏征称他为“海内一人耳”
隋朝的科举制跟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不同,隋朝最难考的不是进士,而是秀才,在隋朝,秀才是科举的最高等级,考中秀才即可做官。整个隋朝只录取了10来个秀才。由于隋朝的秀才科考试太难,刚开始居然无人敢参加秀才考试...……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馀年,虽有以他...……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考状元都考些什么?状元有多难考?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在我国历史悠久,包括上学时的教材课本中,也曾说过隋炀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这让很多同学莫名的恨上了这个千古昏君。然而,在科举的完善道路上,隋...……更多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晚年为何要亲自废除
...失大量的税收和其他经济利益。面对这一现实,文帝作为统治者,必须在振兴教育和维护政治稳定之间取得平衡。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最终做出了废除学校的决定,以维护门阀世家的利益和朝廷政治的相对稳定。 ……更多
从铮铮铁骨到文官皆可杀,明朝文官是如何堕落的?
...代发展基本都是一个模子,王朝前期内忧外患严重,所以统治者需要武将来统领军队平定战乱,可一旦天下平定,国家进入和平发展时期,武将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皇帝开始处处提防武将,武将的地位也会随之降低。明朝也...……更多
揭秘历史上的三位名妓,才华与魅力并存
...楼,与歌姬谈论诗词歌赋,切磋才华,像北宋的柳永,在科举屡次落榜后,为了逃避现实,便纵情青楼,由此也创作出了许多传世之作——“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反,青楼中,不乏一些奇女子,她们的才学成...……更多
宋朝人对科举制有多狂热,每个人都有一个“科举梦”
...去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选拔制度的优越性,受到了统治者的喜爱,宋朝也不例外。宋朝在延续了科举制的同时,又把它的规模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宋朝初期科举制应用之时,参加者不过数千人而已。及至宋真宗时期,...……更多
2022-12-22 19:57科举,科举制,狂热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做了3件事,让他扬名立万
...是权威的产物。”关于隋炀帝的功过,不会因为曾经历代统治者的需要而永远隐藏在黑暗之中。他在努力实现自己雄心壮志的过程中,却给自己惹来了千古骂名,但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宝贵财富。 ……更多
书生连秀才也考不上,因一副对联被赏识,后成为封疆大吏
...们请淡定,近代史上,湖南就是这么拉风。古人做官必经科举考试,很有意思的是,这四大名臣的科举生涯,几乎都不顺利,没有一个是所谓的科考奇才。曾国藩不必说,秀才也考了好几次,左宗棠自始至终没考中进士,只有胡...……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漫话端午|愿你快乐安康!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2024-06-10 00:21:00
本文转自:今晚报伍子胥的特殊技能晨 曦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父兄遭人陷害被楚王所杀,伍子胥侥幸逃走,楚王发下文书通缉伍子胥
2024-06-10 00:49:00
为何说绥州争夺战不仅改变了北宋西北战略,还有宋朝后续发展
众所周知,西夏是宋朝时期,边境地带的一个强劲的对手。西夏自李继迁夺回了五州之后,势力便渐渐发展壮大,到了宋仁宗时期,军事力量已经不容忽视
2024-06-09 14:08:00
为何说明朝悍将蓝玉如果还活着,朱棣照反不误
蓝玉,一个大明王朝奉为“战神”的男人,他身经百战,有胆有谋,为大明王朝南征北战,开疆扩土。年轻时候的蓝玉只是朱元璋麾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士兵
2024-06-09 14:16:00
为何说苏辙的一篇雄文,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
前言封建王朝的更迭犹如历史的齿轮滚滚向前,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王朝更替不断,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秉持未雨绸缪的态度予以继续发展下去
2024-06-09 14:16:00
大金王朝最后一支军队,为何能孤军奋战三年
天兴三年(1234年)春天,金国被蒙古灭亡了。在金国灭亡后的第三年(1236年),在西北巩州(今甘肃陇西)城的城头上,仍然飘扬着金国的大旗
2024-06-09 14:24:00
成吉思汗的15万蒙古大军,为何敢挑战金国的百万之众
金国强大的时候,总是欺负漠北的草原民族,也就是后来的蒙古。就连西夏强大起来以后,也能来搜刮一番。总之,蒙古各部落不团结的时候
2024-06-09 14:26:00
朱棣苦苦寻找朱允炆16年,找到了吗
【朱棣苦苦寻找朱允炆16年,似乎找到了,可最后为何没有公布呢?】历史上的某些人因下落不明而为后人所熟知。建文帝朱允炆就是这些人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2024-06-09 14:22:00
汉朝为了解决匈奴之患,差点国家破产
似乎自古以来,看似繁华强大的中原王朝,一直都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劫掠,在历史上更曾有两次被北方少数民族所征服;当然
2024-06-09 14:18:00
朱棣当初给明朝留有后路,崇祯为何不退守南京
朱棣当初给明朝留有后路,那就是南京,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发现,而是心灰意冷的崇祯帝主动做出了选择自缢煤山。其之所以不愿选择这条后路
2024-06-09 14:25:00
朱允炆很困惑,外敌入侵靠叔叔,可内乱呢
朱元璋生于乱世本是淮右布衣,他自幼父母双亡,家庭赤贫,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攀登者,可是他并没有那些先进的攀岩设备,他只是一个人在负重攀爬
2024-06-09 14:21:00
明英宗当俘虏时,大明境内总共还有多少宗室
前言: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镇亲率大军出京师,准备讨伐太师也先的瓦剌军队。当时扈从的除了朱祁镇最爱的太监王振以外
2024-06-09 14:21:00
朱元璋欲杀沈万三,马皇后是怎样救了他一命
网络上常常流行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却不知道,在几千年前,有人却因为钱太多惹怒了皇帝,差点被处死
2024-06-09 14:23:00
冯道真如欧阳修评价的“不知廉耻”吗
序言:说起冯道这个人,可能大多数读者都不太熟悉。这是一位古代奇人,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在他死后的一个半世纪里都被人歌功颂德的
2024-06-09 14:39:00
海都是元武宗打败的?元史都不敢这么写
海都劲敌对垒,屡次摧海都锋芒,尽管中间几次濒临险境,由于他披坚陷阵,最后依旧威震遐荒,可谓是天潢杰出、天授雄武(魏源《元史新编》)
2024-06-09 1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