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蒋薰: 恤民减赋遭罢黜 归隐耕读“留素堂”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06:5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蒋薰: 恤民减赋遭罢黜 归隐耕读“留素堂”

■孙志强

蒋薰(1610—1693),字闻大,号丹崖,原籍海宁,后徙居嘉兴梅里。他自幼聪慧,十岁即赴童子试,不满二十岁就成了秀才,被建昌(今江西省黎川县)名士黄端伯视为得意门生。明崇祯九年(1636),蒋薰应考乡试时中丙子科举人。此后,他三次应试礼部不第,遂无意仕途,隐居乡间。他在南村(现南梅村)大石桥附近开辟荒地,专心做耕读之人。《梅里志》记载:

使吾成进士,而老父怀三千里之忧,吾弗忍。且天下事甚为可知,何为远游哉?

清顺治十二年(1655),蒋薰授缙云县(今属浙江丽水)县儒学教谕,相当于如今的教育局局长。那时正处明清换代之时,兵荒马乱,他到了缙云,在“乌桕荫我墙,白茅覆我屋”的环境下悉心授课、写作,在前后九年的教育生涯中,他的学生先后有多人科举及第。

清康熙二年(1663),蒋薰还是让老父“怀三千里之忧”,远赴甘肃的伏羌(今甘谷县)任知县。据《伏羌县志》载,蒋薰“不侮小民,不屈大吏”。他在伏羌任期两年,多有政绩,办了许多实事,如兴建渭河桥,重修蜀汉名将姜维的祠堂等,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蒋薰在《姜伯约祠堂记》中写道:

夫深知天下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国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姜伯约是也。

借此表达自己的治政理念。

康熙四年(1665),时逢饥荒,伏羌百姓流离失所,积欠赋税达三万五千两。蒋薰体恤民情,“革除滥征赋银一万四百七十两”,对有能力而不交粮纳税的,则作诗劝之,并刻石勒碑于大路使家喻户晓。结果被上峰以“虽无苛政,然性近迂阔,催科不力”为由罢官,并罚其清赔私免钱粮完欠入库,不得返乡回家。蒋薰不得已离开衙署,流落于甘陕之间,因生活无着,曾东访汉中,南下四川,以当塾师为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秦陇风情和当地人民艰苦生活的诗篇,后收录于《留素堂集》。在两次途经汉中略阳时,作诗文近20篇,为略阳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经过六年的颠沛流离,康熙九年(1670),贤吏华善任甘肃巡抚,康熙十年(1671)七月二日,蒋薰平反并被允许启程返回故乡。为此,他欣喜雀跃,激动地作了《去羌二首》:

去羌今日驾柴车,留赠瀼园别种瓜。

从此挥鞭折杨柳,不劳凭使寄梅花。

自惭无犊还官舍,人笑将床挂壁牙。

既得轻装作游客,短歌长铗好归家。

班马萧萧陇日寒,十年坎壈老潘安。

白头入塞空题剑,皂帽归耕久挂冠。

渭水随人如恋别,南云先路不辞难。

叮咛羌父怜新令,休为羁臣扶杖观。

归乡途中,他又在汾州(今山西汾阳)寓居半载。

回乡后蒋薰仍居于王店镇的南村,这里草堂倚水,门有古槐,风景极优。他饮酒耕作,整理诗文,过上了安定正常的生活。他自称“南村退叟”,常常“布衣席帽,徒步瓜塍麦陇间”,终年不入城府。对这种生活,他曾作诗:

吾家有令弟,老作石桥僧。

经案持千倡,禅床伴一藤。

饮泉分渫井,乞火与明灯。

常说天台路,今生去未能。

梅里诗人缪元英在《梅花溪踏春词》里赞其:

留素堂深隔浦遥,南村烟柳散千条。

言寻退叟幽偏甚,大石桥过小石桥。

并加注“蒋丹崖先生自伏羌被弹归隐,自号南村退叟”。

蒋薰工于诗文,劳作之余,自集历年所作,竟有万余篇,后经删选,尚存五千余,遂编成《留素堂集》一卷与《留素堂诗删》八卷遗世,又辑《梅里诗选》若干卷,并著《硖川志》。

康熙三十二年(1693),蒋薰去世,终年84岁。朱彝尊为之作《知伏羌县事蒋君墓志铭》,赞其:

学焉而为经师,仕焉而称循吏。文达夫辞,诗言其志。呜呼,先生唯不务名而名自至。

此铭收录于《曝书亭集》卷七五中。

蒋薰室名“留素”,意为保持本质,让心留下日月,让心留下一世真情,让心留下永久的素静。此名源于《管子·势》:

正静不争,在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

现在南梅村里的“留素堂”已向游客开放,通过展示蒋薰视民如子的事迹和他诗文的部分内容,颂扬他淡泊明志的情操和不顾个人私利的爱民情怀。

南梅里蒋薰故居 山惠明摄于2021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2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姓中广为传扬。蒋薰(1610-1693),字闻大,号丹崖,又号南村退叟。明末清初,他家原在浙江海宁,以后迁至南梅村。蒋薰小时候特别聪明,《四书》《五经》背得是滚瓜烂熟。每当大
2023-12-14 06:44:00
...。她们身穿红马甲,亲切热情、笑语盈盈,她们是“花开梅里”红娘志愿服务联盟的红娘,到企业送“姻缘”来了。梅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花开梅里”红娘志愿服务联盟的成立,缘起于梅村街道
2023-03-09 06:59:00
连续两晚的“音乐大Party”,嘉兴秀洲南梅音乐节为美丽乡村带来新风景
...蹦迪、烧烤龙虾啤酒……连续两晚,嘉兴秀洲区王店镇南梅里营地里,上演着嘉兴最热的夜!6月18日深夜,伴随着鸡毛(信)乐队的音乐,持续两天的南梅音乐节正式落下帷幕,现场嗨够了的人
2023-06-19 18:10:00
2024年“水韵江苏·非遗陪你过大年”泰伯庙会开场
...中华德城广场有定点民俗表演,巡游队伍还会进入热闹的梅里古镇和附近街区表演。巡游队伍从中华德城广场进入古镇,然后沿着吴歌台、泰伯庙向西左转上梅里路,再至新友路,整个巡游路线约1
2024-02-19 08:33:00
...爱心守护、德高望重、优秀教师、优秀项目、优秀团队、梅里学子等7个奖项,160余个人(团体)获奖。梅村街道教育“至德奖”是以爱心企业家捐赠的教育基金为基础打造的高质量教育展示平
2023-03-16 06:47:00
2023明远教育论坛在梅村高中举行
...由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无锡市梅里中学、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承办的2023明远教育论坛在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举行。本次论坛围绕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以“新教育
2023-09-27 06:33:00
半月谈丨“新吴区”:3000年邂逅30年
...最终带着当时相对先进的黄河文明,一路跋山涉水到无锡梅里(今无锡高新区梅村街道)。泰伯初到时,梅里还是荒蛮之地。泰伯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种技术传授给当地人,和他们一起开发江
2022-12-20 18:16:00
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开展元宵节活动
...辖区群众体验传统文化魅力,拉近邻里感情。在梅村街道梅里社区、泰伯三社区、泰伯庙景区,古风花草灯笼主题活动、兔子灯手工体验活动等吸引了辖区众多青少年参与。平时忙碌的家长们一道陪
2023-02-04 22:36:00
无锡新吴区梅里古镇迎来游客高峰
...来的感觉真好,逛街的人可不少……”正在无锡市新吴区梅里古镇用餐的吴女士说道。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市民朋友们逐渐走出了最初的惴惴不安,逛吃模式再度开启,冒着烟火气的
2023-01-03 17: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