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明代状元后裔保留的一份科举试卷副本,吸引了众多专家前来参观
明代状元后裔保留的一份科举试卷副本,吸引了众多专家前来参观,专家强调,这一文物应该传承下去,成为民族历史的一部分。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直到清朝才废除,影响了1300多年。这种制度虽然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但也为...……更多
从状元答卷揭示古代科举的严格与才华的展现
如今的高考和古代科举制度差别较大,但是金榜题名是每个考生最大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那一刻。很多人说如今的高考不公平,其实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最为公平的一种考试制度。在古代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拨...……更多
揭秘中国科举考试的“满分作文”
科考取士在中国由来已久。承袭千年的科举考试中,古人所面对的可以说只有一种题目:作文。在这一隅天地间,他们又是如何以一支笔、一缕才思,挥洒为国为民的仁人志气,绵延神传文明的千年辉煌?明代绘画中所描绘的...……更多
细数中国历史上科举状元中的奇人异事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脸...……更多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武三十年三月,朝廷每三年一次的丁丑科廷试结束,这次科举总共录取了五十一名考生,他们都是天之骄子,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可正当人们用憧憬、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些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时,大明京城却出现了很不合时宜的...……更多
朱元璋与嘉靖帝因梦钦点状元的背后故事
...至于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大臣仕途的升迁。在古代社会,科举考试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文人士子们通过多年寒窗苦读,只为了在最后金榜题名时能够光宗耀祖。一般能高中进士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其中也不乏靠父...……更多
乾隆朝最尴尬的一次科举,官员多说了一句话,第11名成了状元
科举在古代是选拔人才的常用方式,从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以来,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读书人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虽然科举制度在今天看来...……更多
科举背后的权力与利益:状元是如何产生的?
...发生好几起。如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开国后第一次科举考试,本拟郭冲为状元,可是朱元璋觉得此人貌不惊人,不足以显示大明帝国的新兴气象,于是换成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吴伯宗,“以壮国威”。又永乐二十二年(14...……更多
科举考试:古代的公平选拔与官场变革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古代的科举考试备受瞩目,这是唯一通过学问以考试的形式来改变自己以及家族命运的机会。高中状元是每个莘莘学子的期望,可每一个人的学习水平不同,聪明的人一举高中,而大多...……更多
邓钟岳的状元之路:机遇、书法与为人之道的完美结合
科举制度一出来就深受皇家喜爱,一方面通过科举制度选拨出来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寒门子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官权垄断的现象,从另一方面来说,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都要过皇帝这一关,这样一来天地君师亲,皇帝...……更多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崛起之路,考试流程详解
科举考试,为我国古代王朝选拔出了很多的优秀才人,对我国朝廷的影响力非常大。科举这一制度产生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在这千年的历史里,它为王朝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一张试卷,虽然看似只是一张纸,但是它却很...……更多
古代状元奇闻:不为人知的故事与背后的故事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大多数读书人为官的唯一途径,科举考试中状元,则是众多读书人中的成功者。那么自隋朝创立科考制度以来,历代的状元都是有迹可循的,自唐至清,共有592名状元,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说几个很奇葩的状...……更多
王安石科考省试成绩第一名,因四个字与状元失之交臂
1042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省试成绩是甲一第一名,但因文章中的四个字却与状元失之交臂。省试结束后,仁宗皇帝要殿试宣唱,于是拿来试卷御览,第一名就是王安石。但是,当仁宗看到“孺子其朋”四个字时,不由得皱...……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三大鼻祖:孔子、隋文帝与武则天
古代科举制,从隋文帝创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古代“高考”也不断在革新,其中有三大鼻祖,特别值得我们纪念。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孔子说到古代高考,先要从孔子...……更多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郑颢与万寿公主的婚姻奇缘
...五义》中的负心汉陈世美,但在中国历史上,从隋朝开设科举到清末废除科举的一千多年间,有据可查的状元有700多人,其中成为驸马的仅有一人,他就是唐朝的郑颢。郑颢,字奉正(一说养正),祖籍河南荥阳,后迁居河清,出...……更多
...会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他展现自己的舞台。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考试,试题往往涉及国家大政,军政经济等重要议题。骆成骧深知国家的危局,他在策论的开头写下了八个大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时间持续九天九夜,吃喝拉撒都在小屋子解决
...断的跳级,不断的在这些领域中获得成功。中国的科举制度传承已久,直到近代的时候才正式的被废除,虽然被废除之后,但是又诞生了新的考试制度。一说到科举制度,大家肯定会想到封建王朝他们的皇权专制科举制度...……更多
从秦淮河畔望向历史深处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留法海归、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尹磊——从秦淮河畔望向历史深处王 威《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1月17日 第 10 版)傍晚时分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网络图片尹磊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更多
揭秘古代状元的产生:除了看脸还看名字,好名字胜过满腹才华
...学子的最高荣耀,更是光宗耀祖,子孙蒙荫。在历史中,科举考试一向给人一种严肃正统的感觉。然而在古代,科举的考试结果却往往与考官的才学、喜好等息息相关。考官欣赏这个人,便将他评为最优,可以让皇上在批阅时,...……更多
明朝南北榜案:科举背后的政治纷争与南北矛盾
...起了朱元璋的关注,他一直看重人才,洪武三年时恢复了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为国家服务。朱元璋命令礼部官员重新审查考卷,实际上是希望在名单中录取一定数量的北方举人,以平抑南北矛盾。主考官刘三吾,年届85,一直...……更多
状元之路多坎坷,秦大成化解乾隆疑云
乾隆年间,科举刚刚结束还来不及定下状元郎,就有人传言说前十名的考生都是行了贿才考中的。于是前十名的试卷被撤下去了,而第十一名摇身一变成了第一名。而乾隆皇帝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侥幸成为状元郎的...……更多
...兴办族学、资助寒门子弟读书亦为家法族规。隋唐至清末科举1300年间,可查的状元649名,其中休宁19名。休宁人杰物丰。名儒朱升、戴震、程大位,道教祖庭齐云山、万安罗盘、“中国有机茶之乡”及新安文学、医学、书画、石...……更多
王嗣宗:唯一一位通过比武成为文状元的文臣
...一。这不宋朝还真出现这样的情况,宋初名臣王嗣宗当年科举考试的时候跟陈识同时交卷,所以加试了一场百米冲刺,可是两人竟然跑步速度也一样。这可怎么办?状元只有一个,肯定要争个高低出来。于是赵匡胤又给他们加试...……更多
3米长!在清朝,松阳考生的科举试卷长这样!
清朝科举试卷长啥样?你见过吗?近日,民间收藏爱好者孟浩向松阳县档案馆捐赠了3份清朝年间的科举试卷,循着那一页页泛黄的纸张,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了解下古代科举那些事儿。在孟浩捐赠的科举试卷中,有两...……更多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作为中国几千年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科举制打破了平民百姓出人头地的壁垒。为了选出真正的国家栋梁,科举制所谓困难重重。最终能跻身进士之列的,肯定是脱颖而出的人才。更别提殿试第一名的状元了,那绝对是人中...……更多
墨水惩罚:古代科举制度的奇葩法律
...喝“墨水”,瞬间变成文化人的传奇;但对于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儒生来说,他们不仅要面对十年寒窗苦,甚至考试完还要被迫“喝墨水”,更让人惊讶的是,“喝墨水”居然还上升到了国家法律的阶层。这还要追溯到隋朝...……更多
和珅的聪明才智:凭借对乾隆的了解成功押题作弊
科举考试,从隋朝出现后,一直是后面王朝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由于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是官员,所以一直为后代王朝所重视。毕竟这个制度一旦出问题,对国家统治会非常不利。正因如此,历代王朝在科举制度的监管上都...……更多
乾隆钦点状元王杰题枣林张《张氏祭田义田记》碑
...林张《张氏祭田义田记》碑张海燕近期,“景州枣林张”后裔循线索寻到一块乾隆二十六年钦点状元王杰题撰的《张氏祭田义田记》功德石碑。该石碑呈横放款制,横宽103厘米,高39厘米,厚15厘米。功德碑刻字采用册页格式,...……更多
在考场上出“丢人”到底是好还是坏
...定够自己吃的,他不愿饿肚子。李蟠所参加的是殿试,在科举里,殿试是皇帝会亲自阅卷的考核,因此没有人愿意给皇上留下不好的印象,毕竟很多时候,功名就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因此他们步步谨慎。反而是李蟠,在考场出尽...……更多
明朝科举制度与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科举制自隋唐创立以来就逐渐发展完善,到了明代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选官体系,考试的层级、防作弊方式、考官的选拔以及批阅试卷决定排名都已经有着相应的流程。然而自科举诞生以来,就有着一种潜规则伴随...……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家国亲情六百年|梦回大明:贵州屯堡穿越600年的乡愁
将军号令,戍边卫国。一经数年,600有余。6月28日,江苏省南京芥子园园区内,身着凤阳汉装、脚穿绣花鞋、唱着地戏的安顺屯堡人带着乡愁
2024-06-29 02:45: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梅 洁《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9日 第 08 版)白浪街,是一条古老的街。我早听说过这条位于湖北
2024-06-29 06:15:00
李渊在内宫深处居住,他不能随意走动,也不可能随便外出,换言之,李渊是被变相地软禁起来。李世民必定会满足老爹的一切需求,但就是不能让李渊瞎转悠
2024-06-28 20:17:00
更为重要的是,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
2024-06-28 20:20:00
公元219年,关羽受封上将军,假节钺。或许是因为关羽在受封上将军时得到了刘备的授意,或许是关羽想借助刘备击败曹操,自立汉中王后的声势
2024-06-28 20:21:00
宫里很多宫女遣散走了,自己住着也憋屈,往事历历在目,于是李渊想离开皇宫,脱离李世民的阴影:“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
2024-06-28 20:18:00
但炎帝与黄帝的关系却迷雾重重,其中谜团之一是炎帝与黄帝爆发过阪泉之战,说明两人是同一时代之人,且当时黄帝功绩超过炎帝。《国语·晋语》记载
2024-06-28 20:19:00
李林甫当了19年的宰相,权倾朝野,霍乱朝纲。李林甫曾建议唐玄宗派御史到各地巡查,而派出去的人都是李林甫的心腹,这些御史们在外地见到李林甫不喜欢的官员
2024-06-28 20:24:00
关于李林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评价他“口有蜜,腹有剑”,从而诞生一个成语——口蜜腹剑。一个唐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024-06-28 20:23:00
在我国历朝历代中,北齐仅存活二十八年,是非常短命的朝代,不过就是这二十八年,都与一位传奇女性密切相关。这位女性本是达官贵人家的娇女
2024-06-28 20:25:00
关羽在樊城之战中的表现还称不上亮眼,毕竟水淹七军不过是天灾,当时关羽并没有引汉水淹曹魏七军,导致于禁大军被淹,这其实不过是汉水暴涨溢岸导致的
2024-06-28 20:22:00
为了不错过缘分,她很快便打听来了小兵的名字和身世,高欢,因为家族犯罪牵连,被发配充军来到边镇。娄昭君也知道高欢与她门不当户不对
2024-06-28 20:26:00
汉文帝年间,国家缺少精通《尚书》的人才。齐国有个伏生,精通尚书,但年龄太大,太常就派晁错去跟其学习,晁错学成归来,拜为太子舍人
2024-06-28 20:30:00
史料记载:“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
2024-06-28 20:30:00
晁错本就在太子府任职,深受汉景帝刘启信任,汉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很多国家律令都是有晁错来定。史料记载:“错又言宜削诸侯事
2024-06-28 2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