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科技日报讯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相当于数十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锶原子光晶格钟。据公开发表的数据,该系...……更多
...、相互融合的国家授时体系。”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张首刚说。有了“守时”和“授时”,还要学会“用时”。这就要靠时间统一系统!当接收了北斗卫星、长波等授时信号获取精确时间后,系统就会利用提取的时间...……更多
...情况却是中到大雪,量级上明显有差异。对于出现的预报偏差,有人在网上发出了“为什么实际降雪比预报要大”的疑问,这也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和讨论。无论是从公众的认知还是从天气预报专业角度,这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更多
月球驻留时代已经来临!登月着陆要过几道关?
...学启示。(1)探测器抵达月球要过四关火箭之父、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人类迈出地球摇篮,走向宇宙的第一站就是月球——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更多
痛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突然去世,年仅57岁,去世原因引争议
...,享年97岁;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逝世,年仅57岁。仅仅一天我们国家就损失了四位院士,实在让人感到痛心,而且其中有一位年龄才57岁,让人感到十分可惜。 痛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突然去世,年仅57岁...……更多
南大专家:太阳探测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近日探测
...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方成和“羲和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丁明德接受采访。他们透露,我国的立体探日时代有望于2026年左右开启,而到2050年左右,我国有望实现近日探测。46秒全身扫...……更多
预计今年气候状况总体偏差 早期预警对人类自救最有效
...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超强台风、极端洪涝、突发强对流天气(龙卷风、冰雹等)、高温干旱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更多
我的选择是报效国家
...”。要具备工程师精神留学前,朱高峰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所以他选择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但国家需要我成为一名通信方面的工程师,我现在就是地道的工程师。”朱高峰说,“有人曾问我‘称呼您什么’,我说称...……更多
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地核每8.5年发生一次晃动,有何影响?
...该发现刊登在《自然通信》上以后,立即引来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浓厚兴趣。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平均厚度约为5-70公里。地壳分为...……更多
本文转自:江淮晨报“合肥造”光钟来了72亿年仅偏差1秒,由中国科大研制本报讯 1月2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相...……更多
...实现数字支付无条件安全性的理想途径。2023年,奥地利科学家已通过发展量子数字支付协议,成功确保了身份认证和支付信息的防伪造。然而,要确保整个电子商务交易过程无条件安全,还需要解决“不可抵赖”这一特殊信息...……更多
痛别哈工大王子才院士
...事的人。”王子才在选人用人上有自己的体会,“真正的科学家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追求个人东西相对来说要少一些,我们现在培养人要特别注意培养青年人的奉献精神。”在学校举行的2020年度人才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上,王...……更多
刘慈欣在《三体》中将太阳当信号放大器的设想,真被我国科学家证实可行了?
在刘慈欣的《三体》这部科幻著作中。三体人之所以来到并侵略地球,是因为地球上有人对他们发出了文明的信号,而发送人就是叶文洁。她在长期的无线电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工作以及天文物理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将无线电信号...……更多
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构建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 【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构建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财联社11月9日电,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对于理解灵长类胚胎干...……更多
180多年前科学家是如何计算出光速的?
...遥远的天体与我们的眼睛。但你知道吗?大约180多年前,科学家们是如何首次精确测量出光速的吗?这个故事,不仅是对光速的探索,更是人类智慧和科学发展的一段奇妙旅程。回溯到古代,人们对光的速度知之甚少。古希腊哲...……更多
更深更远更极限 海洋装备如何不断超越?一起了解
...一个贯通几层甲板的封闭的水密的月池。这个月池能够给科学家提供CTD(温盐深剖面仪)采集以及各项相关的通海作业的一个便利条件。这也是世界上首个采用水密性能的通海月池。“雪龙2”号的研制周期从2009年到2019年,跨越...……更多
一小时即可打遍全球!中国空天飞机发射成功,在太空放出了神秘设备
...太空中停留更长时间,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测,这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研究太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推动了太空科学的进步。第三方面。还可以为未来的太空旅行和资源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为,传统的航...……更多
本文转自:黄石日报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量子网络是基于量子力学规律对量子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传输的物理装置,是实现量子通讯和大规模量子计算的基础。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同种离子的双类型量子比特编码,在国际...……更多
开辟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科技视点)
...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可可介绍,“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是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球磁场与空间环境探测卫星,包括A星和B星,...……更多
解读“生命天书”,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世界性难题
叶绿体基因组编码RNA聚合酶(PEP),控制叶绿体的发育过程以及成熟叶绿体的基因表达,在调控植物光合作用中发挥关键角色,然而这一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构造一直未能破解,这是科学界公认的世界性难题。3月1日,国际学...……更多
...建宇说。他介绍,以“墨子号”积累的优势为基础,我国科学家正在科技创新2030—“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项目的支持下,筹划和开展下一代空间量子科学实验。“从空间平台来说,我们正在从低轨平台走向中高轨平台...……更多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21位科学家荣获北京科技奖密码专家王小云、集成电路突破者赵晋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本报讯(记者 雷嘉)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近日公布,21位科学家、188项成果获奖。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最高...……更多
我国科学家实现水-气跨介质高效通信 【我国科学家实现水-气跨介质高效通信】财联社11月8日电,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利用超材料,成功实现水-气跨介质高效通信。相关研究成果在发表于应用物理学著...……更多
2030年我国载人登月,月面任务揭秘,惊喜等你发现
...月球上保存着大量古老的岩石和地质构造,这些都是地质科学家们宝贵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月球地质的详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相似地质过程的发生机制,从而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除了对地球...……更多
我国科学家实现高效水—气跨介质声波通信 【我国科学家实现高效水—气跨介质声波通信】财联社11月9日电,近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成功实现高效水—气跨介质声波通信,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更多
我国嫦娥六号发射前测试,即将开创人类探月新纪元,美国都急了!
...,返回器随轨道器一起将采集到的月壤样品带回地球,供科学家们进行深入研究。除了月球样品返回任务,嫦娥六号还将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和观测。通过搭载的科学仪器,它将详细研究月球表面的地质结构、矿物成分、地壳构...……更多
广州厉害了!“‘力箭一号’首飞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进展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科学家首次发现并证实玻色子奇异金属我国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我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更多
我国“机器化学家”成功创制火星产氧电催化剂 【我国“机器化学家”成功创制火星产氧电催化剂】财联社11月14日电,火星作为地球的“邻居”,已成为当前太阳系探测和行星科学的焦点。人类要想到火星开发资源或移居火星...……更多
...获奖人数占总数的23.21%,较2021和2022年度有所降低;女性科学家4人;少数民族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评选呈现以下特点:一、载人航天成绩喜人,“大国工匠”首次获奖。二、原始创新成果涌现。三、惠民利民科研成...……更多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多体配对赝能隙为理解高温超导机理提供支持作者:本报记者 常河《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8日 08版)本报合肥2月8日凌晨电(记者常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更多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万兆将至 北京联通推动网络服务再跃升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屋屋光纤 处处千兆 人人畅享万兆将至 北京联通推动网络服务再跃升“当前我国千兆光网正在向万兆光网演进”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2024-05-31 03:55:00
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熊熊炉火映汗水,走街串巷闯四方。”素有“中国门都”美誉的浙江省永康市,是中国最大的防盗门生产基地
2024-05-31 03:57:00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泸天化公司继续做强做大做优化肥化工主业主动驶入“数智”赛道 向未来工厂进阶□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蔡惠兰 郭荞璐线上审核资质
2024-05-31 04:55:00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我们希望发表能够激发灵感的科学成果”——访细胞出版社高级副总裁Richard Remington■本报记者 冯丽妃“我们希望发表能够激发灵感的科学成果
2024-05-31 05:15:00
哈尔滨用科技助力智慧亚冬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入选5G-A网络商用首发城市哈尔滨用科技助力智慧亚冬□本报记者 孙铭阳日前,中国移动在杭州全球首发5G-A商用部署
2024-05-31 05:15:00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本报讯(记者张晴丹)近日,“川渝特高压交流特重冰区铁塔设计及真型塔试验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世界上首基60毫米特重冰区门型塔在特高压交流工程中得到应用
2024-05-31 05:17:00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本报记者 房志勇日前,天津市第38届科技周重点活动——2024年天津市青少年人工智能系列挑战赛,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体育馆圆满落下帷幕
2024-05-31 05:18:00
当古城M0遇上“数字+”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陈雨薇 秦建茹 潘心洁 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M0用地是拓展古城高质量发展空间的全新抓手
2024-05-31 05:35:00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本报记者 陈 洁近日,企业家雷军的某社交媒体账号因突破2000万粉丝而备受瞩目,当他的评论区成为网友愿望汇集地时
2024-05-31 05:35: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本报记者 李 贞《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31日 第 08 版)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4-05-31 05:36: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魏云刚《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31日 第 08 版)在历史长河中,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职业结构的巨大变革
2024-05-31 05:36:00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发布,62个项目上榜竞逐八大领域 赋能千行百业□ 本报记者 蔡姝雯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2024-05-31 05:41:00
本文转自:淄博日报先来一次“碰撞试验”——概念验证系列观察之一□本报记者 赵瑞雪有了新技术,就一定能够形成产能并投放市场
2024-05-31 05:48:00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天有可测风云 气象也能交易[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数据“活”起来赋能各行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耀永定位到区县
2024-05-31 05:59: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四川绵阳实施科技立市,拉近实验室和生产线的距离助推科技成果“加速跑”本报记者 王明峰《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1日 第 12 版)一枚“神箭”冲云霄——4月25日
2024-05-31 05: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