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72亿年仅偏差1秒!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1-25 16:54:00 来源:杭州网

科技日报讯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相当于数十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锶原子光晶格钟。

据公开发表的数据,该系统不仅是当前国内综合指标最好的光钟,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达到上述综合指标的国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计量领域重要学术期刊《计量学》。

目前,最先进的光钟比国际上用于秒定义的微波喷泉钟的精度高出了两个数量级以上。正是基于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第二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秒的未来重新定义”的决议,计划于2026年提出关于利用光钟重新定义国际单位制(SI)“秒”的具体路线,并将在2030年做出最终决定。为了推动基于光钟的新一代秒定义,要求至少3个不同实验室的光钟不确定度优于2×10-18,并通过光学链路或移动光钟实现优于5×10-18的频率比对精度。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实现了锶原子(87Sr)的激光冷却,并将其束缚在长寿命的一维光晶格中,利用一束预先锁定到超稳腔的超稳激光来探寻锶原子钟态跃迁,并实现了光钟闭环运行。通过两套独立的锶原子光晶格钟进行了频率比对测量,得到单套光钟的稳定度在10000秒积分时间被达到了4×10-18,在47000秒达到了2.1×10-18。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对Sr 1光钟的系统频移因素开展了逐项评定,最终得到其系统不确定度为4.4×10-18,相当于72亿年仅偏差1秒。上述性能指标表明该光钟系统已部分满足“秒”重新定义的要求。

该成果对未来实现远距离光钟比对、建立超高精度的光频标基准和全球性光钟网络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对未来构建新一代全球时间基准乃至提供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索的新方法等具有重要价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5 23: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相互融合的国家授时体系。”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张首刚说。有了“守时”和“授时”,还要学会“用时”。这就要靠时间统一系统!当接收了北斗卫星、长波等授时信号获取精确时间
2024-02-07 01:42:00
...情况却是中到大雪,量级上明显有差异。对于出现的预报偏差,有人在网上发出了“为什么实际降雪比预报要大”的疑问,这也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和讨论。无论是从公众的认知还是从天气预报专业角
2024-02-23 06:41:00
月球驻留时代已经来临!登月着陆要过几道关?
...学启示。(1)探测器抵达月球要过四关火箭之父、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人类迈出地球摇篮,走向宇宙的第一站就是月
2024-03-06 11:23:00
痛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突然去世,年仅57岁,去世原因引争议
...,享年97岁;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逝世,年仅57岁。仅仅一天我们国家就损失了四位院士,实在让人感到痛心,而且其中有一位年龄才57岁,让人感到十分可惜。 痛心!中
2023-01-06 12:42:00
新加坡《海峡时报》:百岁老人的长寿建议,一定科学吗?
...该因素既使他们保持健康,又让他们坚持锻炼。我这样的科学家会用谨慎的科学语言说一些可能有助于长寿的建议,包括积极锻炼,不暴饮暴食,不吸烟,保持积极态度。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这
2024-05-16 09:50:00
深空通信:让“星际呼唤”成现实
...对准一个方向,电磁波就会朝这个特定的方向发射出去。科学家们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无线电雷达技术相结合,发展出无线电通信、深空测控和雷达探测等一系列技术。平劲松介绍,“旅行者2
2023-08-15 01:16:00
南大专家:太阳探测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近日探测
...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方成和“羲和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丁明德接受采访。他们透露,我国的立体探日时代有望于2026年左右开启,而到2050年左
2023-11-08 19:49:00
“中国预警机之父”讣告中这段往事,是中国科学家面对外方撕毁合同后自强不息的故事
...警机,“一定要争口气”。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空警-2000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此前曾做客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讲述我国预警机从无到有的艰难的研制之路。报
2023-03-07 16:48:00
章海鹰: 追逐太阳  圆梦空间
...重状态,气泡的位置变得不可预测,可能造成观测数据的偏差。对此,章海鹰斗志昂扬。他与同事不记得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无数次计算、试验和分析,最终成功解决了该技术难题,设计出
2022-12-22 08:13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