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和珅为官之道有哪三不贪
...来,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最公平最重要的方式,是千万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渠道。人才是国家兴盛之本,乾隆皇帝对此非常重视,和珅深谙君心,他无论如何也不敢因一时的贪心,挑战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也正是这些真...……更多
装疯卖傻36年,唐宣宗李忱的权谋之路与‘小贞观’之治”
...经完全普及的科举制下,打开门阀垄断的上升通道后,以寒门庶族为代表的小地主阶级和以高门世家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在中央政府高层的权力争夺。而这个表面上的社会阶层在政权权力结构中的分布,实际上暗地里都由宦官借...……更多
张养浩与钱谦益:两位汉人在新朝的命运转差异
...用!张养浩9岁时,蒙元灭了南宋!但是由于元朝不重视科举制度,且有民族岐视政策,汉人想在朝任职,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蒙古人认为通过科举而入仕的人,缺乏实际经验,缺乏政事处理能力,只知道吟诗作画加泡妞!元朝...……更多
...豪”。我们要弄清一个概念,什么叫“豪门”?什么叫“寒门”?“豪门”是“豪门士族阶级”的简称,“寒门”是“寒门士族阶级”的简称,所谓的“出身寒微”就是指出身于“寒门士族阶级”。后来人们也将“豪门士族阶级...……更多
商辂:三元及第历经4朝,19年宰相生涯没妄杀一人
...亲自委他为展书官,可以说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一个出身寒门的青年人,就这样在几年之间,跻身为帝王身边的红人。虽然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多,但其并未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保持的永远是公正,正直的形象。但遗憾的是,这平...……更多
外国史学家们是如何看待李治这位具有争议的人物的呢
...着手实施一系列文治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对科举制度与法律体系的高度重视。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也为日后唐朝的鼎盛和社会进步奠定了扎实基础。李治极为重视人才选拔机制的健全和科举制度的...……更多
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意义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更多
武则天活了81岁,临死前说的10个字,让武家免遭灭门之灾
...李氏王朝的权力。 同时,武则天利用了高门贵族当时与寒门学子之间的矛盾,激起了朝堂中的纷争,利用寒门学子的拥护,形成了自己的武氏集团。不过,在李治病逝之后,武则天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以皇太后身份,在唐中...……更多
三国时期英雄与豪族的较量
...决心,但时势比人强,先忍忍。曹操立志要建立一个法家寒门政权。但当初曹操为了团结豪门力量,走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步棋,当时深受儒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豪门世族,还是心向汉室的,毕竟东汉王朝就是一个豪族社会,是...……更多
曹操基业的覆灭:司马家族如何篡夺魏国江山
...易主了,所以在曹操掌权期间,一向是大力提拔有能力的寒门子弟,对于出生于世家的人,采取能不用就不用的态度,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担任丞相主簿这一官职,主要还是借了父亲司马防的光。所谓的丞相主簿其实就是个空架子...……更多
从“学而优则仕”到“读书不求官”
...“自下而上”的,即在士大夫政治的鼎盛期,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读书做官,完成阶层上升;到了南宋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缩减与受教育的文化阶层的扩张,本就僧多粥少的仕途之路变得相当难走。到了元代,更是一度...……更多
...后帝王,直到宣武朝以后有所改变,执政的胡太后因出身寒门,在为皇帝元选备后宫时有意“抑屈人流”,崔、卢、李氏之女等仅被册封为“世妇”,而不入地位更高的左右昭仪、三夫人或九嫔,各家族忿忿不平,纷纷申述。 ...……更多
多所高校明确不提供宿舍,研究生扩张的后遗症来了
...这个角度看,高校不提供宿舍,可能是大势所趋。这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似乎又少了一条向上之路。但如果这条变得比高考还难的路,并不保证通往理想中的阳光大道,放弃也不算可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更多
范仲淹:从贫困中崛起的科举奇才
范仲淹,一个寒门贫寒之家的孩子,却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在科举的殿堂里闯出了一片天地。然而,范仲淹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他还是个十几岁少年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漫漫的求学之路。【穷根穷底的家境并未磨灭他的兴趣】...……更多
古代秘书职业的兴起与权力之路
...发财的道路的,但是他却参加了后来第二次考试,也就是科举考试,因为自己力不从心,所以落榜,没有办法,自己只能回老家,但是自己还有媳妇等着养,所以他当起了教书先生。两年过后,林则徐不甘,跑到厦门,开始了自...……更多
...经济资助,用以解决学生的生活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寒门子弟的后顾之忧。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学,往小的说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往大的说关乎社会的进步。但近些年对于助学金资格一直充满着争议。在该事...……更多
唐朝官吏选举制度揭秘:科举、吏部与任职考察
...封建社会官吏制度的先河,制度分工明确设立三省六部和科举制,用现代人的方式来解读就是选拔更加的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层人群的权利,也缓和官权矛盾。而唐朝在延续隋朝制度的同时,也做了很大的改革。...……更多
史上最被低估的千古一帝,一项历史贡献,秦始皇和李世民都比不上
...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不再是贵族子弟,而是通过公平的科举制考试选举,这样公平公正的方式,不但为朝廷选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更是减少了官官相护的现象,官宦贵族们之间的权利也是大大削减。隋文帝为了巩固中...……更多
西晋八王之乱:司马炎分封制的弊端
...为司马氏在地方上很大的自主权,所以他们便会大力提拔寒门子弟来对抗世家。当然,一场八王之乱,导致藩王之间内耗严重。等到东晋建立后,王敦、王导等世家大族趁机控制朝政。不过,这显然不是司马炎可以预料到的结果...……更多
“糊名法”的发明与应用:武则天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科举制,作为中国首创的选官制度,始创于隋朝大业元年,废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科举考试中,共涌现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超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更是数不胜数。由于科举制成为普通人上升...……更多
百变大侦探大祁选秀风波攻略 大祁选秀风波剧本杀真相答案
...确的是。(多选)答案:萧家不属子任何势力、董家属于寒门势力、唐家不属子任何势力你入住的是哪个院子?(填空题)答案:望莲阁给闻人凝㜄下毒的人是谁?答案:闻人凝㜄十件宝物中,哪些是太后喜欢的?(三选)答案...……更多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科举时代的“唯分数”争论狄永从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间,科举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经历了一个从“不唯分数”到“唯分数”的演变过程。唐代进士科实行“通榜”和“公荐”制度,当时录取进士不仅看考...……更多
宋朝科举制的繁荣与防舞弊措施
宋代重文轻武,因而相比其他任何朝代,都要重视通过科举制来选拨人才。如宋太祖时期创设了朝谢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此后创设了殿试,与唐...……更多
汉朝皇权巩固之路:从异姓王灭亡到同姓王势力削弱
汉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对整个中国造成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远。无论是它广阔的疆域,还是强盛的军事实力,还是丰富灿烂的文化,又或是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都值得今人去无限考究学习。而纵观整个汉...……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馀年,虽有以他...……更多
他是“国考”的首创者,也是“文盲和土匪”出身的胡人皇帝
...,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已实行了一千四百余年的国考或科举取士制度始自于隋朝。但很多朋友有所不知的是,真正的首创者则是这位出生于一千七百多年前大字不识、土匪出身的羯族皇帝——石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石勒...……更多
秦末乱世:陈胜、项梁与刘邦的起义之路
秦朝末年,关东豪强纷纷起兵,反秦的烈火燃遍六国大地,在诸多势力中,影响力最大的一共有三支:一个是定都陈县的陈胜吴广,一个是江东的项氏家族,还有一个就是沛县刘邦。秦末农民起义陈胜第一个举起了反抗秦国的...……更多
张继、柳永、张岱: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与挑战者
科举制度是中国的一大创举。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有人高中状元,春风得意,官场顺遂。有人苦考多年依旧考不上一个秀才举人,耗到白首背驼,依旧命中无缘。也有人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科举不中,然而意外名扬四...……更多
卢肇:从贫困书生到状元之路的传奇人生
...进京赶考,出人意料地一举夺得了当年的状元。成为自有科举制度以来,江西地区的第一个状元。要知道唐朝的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非常少,卢肇同期的同榜进士仅有22人。高中状元后,25岁的卢肇意气风发,挥毫泼墨地作了一...……更多
历史的牺牲品:建宁公主的命运与皇太极的冷落
...右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就是说,想要靠着自己的实力,从寒门登基称帝到底有多难,但是刘裕做到了,这就是能力。一、身份成为了刘裕前进的阻力。或许就是因为刘裕是一个没有身份背景的人,也就是说不是世家大族的人,而...……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建文四年,随着建文帝的不知所踪,标志着建文朝彻底统治结束。永乐第二年改年号为永乐元年,紧接着分封功臣。他没有把自个的妻子忘记到九霄云外
2024-06-29 20:04:00
1975年,考古专家在湖1北云梦睡虎地发现了一座秦朝古墓,墓主为秦代官吏“喜”。更大的惊喜是,在这一古墓之中,发现了1155枚秦代竹简
2024-06-29 20:01:00
洪武九年的时候,徐氏就被册封为燕王妃。一切都在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去世而得到改变,年轻的建文皇帝继位。此人虽然性格仁厚
2024-06-29 20:04:00
早就杀青的电视剧江山纪还没有播出,让许多人激动的心开始心潮澎湃。去年的时候改叫山河明月,主要讲述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波澜壮阔的一生
2024-06-29 20:03:00
种植了之后,秦朝官府还要负责管理,不能松懈,在《秦律十八种·田律》中也有记载:雨为〈澍〉,及诱(秀)粟,辄以书言〈澍〉稼
2024-06-29 20:03:00
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亩一斗,黍、荅亩大半斗,叔(菽)亩半斗。利田畴(土地肥沃),其有不尽(到)此数者,可?(也)
2024-06-29 20:02:00
历史上对于朱棣皇后徐氏的名字存在争议,有人叫徐妙云,后来直接干脆称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她的身份可不一般,父亲是明朝初年赫赫有名的开国第一名将徐达
2024-06-29 20:03:00
明史记载徐皇后跟朱棣虽然是指腹为婚,却并不是先结婚后恩爱。正式结婚前,朱棣跟徐皇后早就结伴了三年。彼此都认识了对方,都为双方的才能所敬仰
2024-06-29 20:04:00
众所周知,战争打的是后勤,虽然有所特例,但往往后勤优者更容易获胜。根据史书记载,一个秦军每月口粮大约40斤,如果以王翦攻楚60万人为例
2024-06-29 20:01:00
永乐五年七月初四的那一天,徐皇后去世。明太宗实录记载:“徐皇后病危的时候,朱棣前去探视。徐皇后嘱咐朱棣:”现如今天下太平
2024-06-29 20:05:00
史料记载:“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他只想能有更多时间和武则天在一起,他当时并没有办法给武则天什么名分
2024-06-29 20:06:00
在这段时间,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李治发现了武则天的与众不同,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深通权谋,是个标准的政客,在孤立无援的皇宫大内
2024-06-29 20:08:00
武则天是开国元勋武士彟的次女,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出落得亭亭玉立,被李世民相中,就这么样进入了后宫。起初,武则天也有满腔的抱负
2024-06-29 20:05:00
恰巧李治想要废立皇后,而在其中,李治发现了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搞政治是需要天赋的。在李治、武则天的共同策划下,他们招揽自己的亲信
2024-06-29 20:07:00
哪怕权力落到武则天手中,等到百年之后,武则天也会将权力移交给李家。于是乎,李治心安了,他不再犹豫,而是将军国大事的裁决权交给了武则天
2024-06-29 2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