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古代中国海陆兼具,为何选择了农耕文明?
...明能给统治者带来统治国家最需要的和平和稳定,即使是外族也愿意将其延续下去。就这样,外族融入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也融合了不少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两种文明相互竞争,相互融合,造就了海纳百川的中华农耕文明...……更多
秦始皇的攘外大计:长城、直道的修建与匈奴的抗衡
...皇将举全国之力,修长城,建直道。勇敢的秦族人,共抗外族世仇嬴政为何要狠心修长城、建直道呢,一切还得从公元前771年说起。那年,周幽王在骊山之下被外族部落西戎所杀。西戎在攻入镐京后,一路烧杀劫掠,曾经的西周...……更多
...术的最高水平,成为极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正是这一华夏多民族文化、佛教与石刻相融合的文化艺术宝库,展现出了拓跋鲜卑族的旷野之美、雄健之力、浩荡之气,让通向大唐之路有了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让通向大唐的那...……更多
为何汉末打成一锅粥,却无外族入侵
...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内部已经打得如此严重,却没有看到外族入侵呢?按道理说,当外族了解中原的情况后,应该趁火打劫才是。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原地区向来资源丰富,是外族的分外眼红之地,但凡能有机会有实力进攻中...……更多
聊聊国外对中国皇帝的排名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施三公...……更多
从东汉末年开始,便埋下五胡乱华的祸根,后开枝散叶不可收拾!
...为了北方安全,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一直控制着这些外族人,而这些外族人在曹操的治下,倒也很是乖巧。然在司马家就不同了,这如同当年的党项人一样,只效忠前朝,所以到了司马家族之后,这些游牧民族开始宠宠欲动...……更多
...中华母亲河——黄河。黄河滋润着两岸的土地,也滋养着华夏文明。几千年流淌的黄河谣,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千古绝唱。在黄河以西,祁连山之北,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走廊,被称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更多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先想到的可能会是轩辕黄帝和神农氏炎帝。他们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黄帝和炎帝的统一使得中原文化打破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孤立态势,逐步朝着合作交流的方向发展。在古代中国并没有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当时的人们主要...……更多
为何北魏能统一强悍的北方,却不能收服南朝
...旁辅佐,不懂得如何征服汉人等等,都是其最终没能统一华夏的因素。后世的北周和隋充分吸取了北魏的败因,重用汉人,对内部各个民族平等相待;军事上先占巴蜀,而后两路并进,面对的又是南朝中最弱的南陈,可谓摧枯拉...……更多
...短暂存在,但他的这一决策,使得中原大地数百年来都在外族的压迫下挣扎。其五:吴三桂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吴三桂。这位一手引清入关的将军,原本是明朝的守将,却在关键时刻开关引入外敌。面对李自成的威胁,吴三...……更多
三国志9:飞射这个技能大家喜欢吗?游戏中哪个势力最能射?
...与牧,他在幽州施行仁政,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竟能让外族随时朝贡、不敢侵扰。他被公孙瓒杀死后,鲜卑、乌桓等都愿意为其复仇,所以就把蛮族精通的技能也赋予给他。3、曹操势力、孙坚势力...……更多
什么叫做“岁币”,百科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历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宋朝先后给辽国、金国大量的岁币,以换取和平。如果说直白一点,岁币就是一种“保护费”,是实力不济时采取的一种笼络手段。而且,历史...……更多
...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虽然唐后期略显衰落,但始终未被外族攻破,奠定了宋朝的基础。有秦朝的统一,才有了第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未来打下基础。可见,每个朝代都无比重要。每个朝代都会在此基础上增扩疆域,改良政策...……更多
储君斩一汉族文官,皇帝得知后竟直接处死储君
...,习汉俗,恢复汉文化。从此,鲜卑族逐渐汉化,融入到华夏大家族之中。现在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已不复存在,但鲜卑的后代的血脉却并未断绝。在我们中间的某个汉人,说不定其先祖就是鲜卑人。孝文为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不...……更多
...北魏时期,拓跋氏曾经大规模赐姓“拓跋”,因此有许多外族改姓为了“拓跋”,而党项族中的领袖可能是在这时候改姓为“拓跋”的。而北魏皇族后来都改姓为了“元”,不再称拓跋。而党项拓跋直到北宋为了宣传自己是北魏...……更多
游牧民族与汉族:历史上的文明碰撞与融合
...牧民族文化落后,但是民族精神的强悍使他们也可以驰骋华夏大地。五胡入汉是对汉民族的践踏和摧残,但是历史中大隋灭亡之后的李唐王朝却与游牧民族和平相处着,在这个朝代,汉民族和游牧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进步,游牧...……更多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致力于推行汉化之路
...难发现这位孝文帝长远的政治眼光,自古我们中国人遍以华夏儿女或者龙的传人自称,我们也一直是一个汉民族为主要群体的农耕国家。在那个时代,鲜卑族的游牧生活,是不适合历史发展的必然,生产力是落后的,而类比汉民...……更多
...吃饭的家私吉利。青海方言中把树枝叫条条,也延伸到坚韧性很好的灌木名字中,比如:胡儿条、柠筋条、柳条。青海脑山地区很早有这样的一首“花儿”歌词:“阿哥是阳山的胡儿条,尕妹是阴山的柳条;宁叫枯死火烧掉,不...……更多
鲜卑兴起,匈奴霸业终结:北方草原的权力更迭
...。鲜卑兴起终结匈奴百年霸业匈奴元气大伤后,继续面临外族入侵。东汉末年,北匈奴遭到鲜卑的进攻,残存力量难以抵挡。鲜卑乘虚夺地,终于灭亡匈奴在漠北最后领地。近百年的匈奴王朝至此覆亡,使匈奴人被迫南迁定居。...……更多
匈奴人刘渊为何要把国号定为“汉”
...因为内斗而掏空了自家家底,最后不惜引狼入室想要借助外族的势力把内斗进行到底,从而把时年52岁的刘渊放回了早已被他紧密团结的匈奴五部。这就相当于祖辈们想方设法地降妖伏魔,最后拼了老命把危害性的妖魔鬼怪给封...……更多
淝水之战:八万北府兵大破百万虎狼之师
...为第二个曹操,他认为自己能成为这整片中华大地第一位外族君主。而此时的东晋,门阀政治和内斗是这个本就不稳的新生国家摇摇欲坠,发现战争阴云即将到来,在尚书令谢安的协调下,国家机器开始高速运转,准备迎接来自...……更多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是如何爆发的
...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五胡。”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这些内迁的外来民族在八王之乱后趁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不久,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更多
...的天下"这一口号。可见,征服和掠夺本就是满族人对待外族的基本处世态度。而与满族处于鲜明对比的,便是大多数汉族人的生活状态。自古以来,汉族人就大多生活在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的中原腹地。在这片热土孕育出的,...……更多
为什么历史上的游牧民族都喜欢主动发动战争
...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取决于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自华夏诞生以来,周边就有游牧民族生存了,比如与夏商周同时代的鬼方、犬戎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著名的游牧民族应该是匈奴了,匈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游...……更多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自公元386年始,至534年结束,历经13朝,总计148年。这是外族统治中原的第一个朝代。北魏的统治者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入主中原后,经历了把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在这个...……更多
...澄说:“伊川洛水中原地区,占据天下的中央,陛下统治华夏,平定边远地带,百姓听到这种事,应当大加庆贺。”孝文帝说:“北方人留恋本土,忽然听说将要迁移,不能不受到惊扰。”拓跋澄说:“这既不是平常的事,就不...……更多
为何说孟珙多活二十年,鹿死谁手未可知
...岳飞之余勇,使其精神不死间,延续宋祚几十年,然终为外族所灭,非人力不可为也,实良莠不齐,外族愈战愈众,宋人愈战愈衰,非外族增多,实汉人降者众,使三百余年后之明亡清鼎间又复历史重演矣。孟珙不死,南宋不亡...……更多
若你的小脚趾有2瓣趾甲,或许不是纯正汉人,而是这一种族的后裔
...会真正归顺。在这个过程里,那些被征服或者主动靠拢的外族,也认可了周礼,慢慢就融进了中原文化当中。他们学着说汉语,穿着汉服,接受儒家的教导,变成了周族文化的一分子。这样一来,周族的实力也就越来越强了。【...……更多
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公主。其实不仅仅是汉朝,纵观整个封建王朝,也很少有外族血脉的皇子,最终能够继承大统,这种约定俗成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华夏文化。 ……更多
...一缕刀耕的烟火八千年的兴隆洼人耜耕粟谷在你身旁崛起华夏第一座村落五千年的红山人玉龙耀目在你的涛声里映照智慧的光泽哈民、南堡的先民繁衍生息在你的怀抱创建了聚落方国这是文明的曙光熠熠生辉在历史的时空闪烁西...……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沈正志:一句承诺,四十余年坚守,三代人接力
文化传承的脉动,从来不只在博物馆里静态展示,更在民间生生不息。在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发布活动上,一支“文保小分队”格外醒目——69岁的基层老文保员沈正志身着白衬衫
2025-07-15 07:06:00
大常村活捉日本兵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身着缴获日本鬼子军服的八路军武工队队长王立岗。(资料图片)1942年春,日伪军在晋中平川地区多次开展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
2025-07-15 07:31:00
范明公新著《范蠡·商道千秋》系列书籍问世,千年智慧重释商道
7月14日,著名传统文化学者范明公先生新著《范蠡·商道千秋》正式问世,该书以《史记·货殖列传》为核心,融合《计然策》《文子》精要
2025-07-14 14:45:00
王清州书法集|恣肆劲健的笔墨书风
《王清州书法集》是王清州先生十多年来书法艺术生涯的集中展现,由文物出版社于2025年1月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王清州先生的书法代表作品105件
2025-07-14 14:45:00
刘铁飞《山神》获国际大赛“银肖像奖”
近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肖像艺术大赛评选结果揭晓:刘铁飞最新作品《山神》获得该大赛“银肖像奖”。刘铁飞获奖证书 本次大赛部分获奖作品国际肖像艺术大赛目的是创立一个国际顶级的肖像艺术展览
2025-07-14 14:46:00
世界非遗的当代传承:尼泊尔唐卡在京开启文明互鉴
7月13日下午,“梵境绘世·千年唐卡”尼泊尔唐卡高端艺术鉴赏会在北京正大中心举办,来自文化界、教育界、艺术界、收藏界等各领域的相关人士齐聚一堂
2025-07-14 15:15:00
12岁离厦19岁时血战马尼拉 书写华侨抗战的英雄篇章
一个班10名华支战士的合影,半蹲在迫击炮旁的是刚升任班长的陈振佳。陈衍德教授 身着戎装的陈振佳在马尼拉前线。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在1945年马尼拉解放战役的关键时刻
2025-07-14 16:10:00
抗战烽火中的客籍名人 | 田汉:戏剧演出成为“流动的抗战火炬”
1944年,日军侵袭广西,在桂林的大部分文化界人士,撤往贵阳。著名剧作家、《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就是其中之一,他带领“四维儿童剧团”出桂林
2025-07-14 21:43:00
7月14日,飞虎队中尉穆蔼仁的后人穆言灵和学生陈世明来到位于三山人文纪念园的抗日志士墙,祭奠曾不远万里支援中国的穆蔼仁。
2025-07-14 19:07:00
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7月12日,“这是英雄的祖国”诗歌诵读会在石家庄举行
2025-07-14 08:39:00
【有理有句】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托举中国梦
主创:王舒娴 詹蔷 李砚青统筹:程华东 陈俊旺 伍佳佳【责任编辑:王舒娴】
2025-07-14 10:29:00
悬崖上的史诗——遵义海龙屯
在遵义高坪镇的龙岩山巅,屹立着一座见证了历史风云变幻的古老城堡——海龙屯。海龙屯作为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
2025-07-14 10:47:00
大众网记者 侯畅 济宁报道7月13日,济宁市兖州区举行篮球运动与发展顾问聘任仪式。顾问团首先来到豫州路小学,参观指导学校篮球运动教学开展情况并观摩学生训练课程
2025-07-13 15:19:00
非遗瑰宝——松花石砚
在吉林长白山脚下,松花江流域的沃土中,孕育着一种独特的瑰宝 —— 松花石。长白山松花石,又称长白山松花玉、长白山松花江石
2025-07-12 23: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