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8 14:4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自公元386年始,至534年结束,历经13朝,总计148年。这是外族统治中原的第一个朝代。

北魏的统治者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入主中原后,经历了把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由于触动了统治集团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导致融合失败,北魏也因此走向分化与灭亡。

下面我们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从政治上看,迁都洛阳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公元493年,为了顺利推行汉化政策,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与此同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这一举措引发了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烈反应。

平城作为北魏的原都城,是北魏王朝的政治与军事中心,但由于它地处中国北方,水源不足,气候环境寒冷,因此它的经济发展缓慢。

因此就算北魏在此已经经营了百年,但由于天然气候环境条件的限制,平城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提供足够的财富和粮食,去养活一个庞大的国家都城,甚至辐射平城周围地区都无法办到,更不用说对全国进行经济支持。

每当发生饥荒,京城不光不能接纳灾民,相反,城里的饥民还得跑去别处求生。平城的地理环境已经无法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迁都是唯一的选择。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相反,洛阳地处中原,雨水丰足,土地肥沃,一直是农业极其发达的区域,这里物产丰富,商品交易也日益发达,就算历经战乱,也会在政权稳定后快速恢复经济元气。相较而言平城,洛阳更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这也是孝文帝决心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考量。

然而,由于北魏政府定都平城已有百年之久,鲜卑勋贵、代乡旧族已经在平城树大根深,力量雄厚。迁都洛阳,等于是把他们连根拔起。再加上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比如说门阀制度。孝文帝为了稳固在中原的统治,获得汉族士族的支持,沿用了汉族晋代时期的门阀制度。他定族姓,使鲜卑贵族门阀化,实质就是为了快速促使鲜卑贵族与封建士族地主进行融合的过程。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这一过程大大地提高了鲜卑贵族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

然而,这种做法却没有起到孝文帝想要的效果,反而它的消极作用更加突出。

首先,门阀制度所惠及的只是跟随迁往洛阳的鲜卑贵族,对于那些留守在平城的将士和鲜卑贵族来说,他们的地位却是随着平城的政治地位降低而一落千丈。再加上孝文帝迁都后重文轻武,那些镇守北方的将士眼看自己浴血牺牲,却晋升无望,心中不满可想而知。

其次,对于迁往洛阳的鲜卑贵族来说,政治与经济地位的提高,给了他们丰富的物质财富。对于从苦寒之地来的鲜卑族人,物质财富的诱惑太大,很快带来了生活的腐败,再加上孝文帝因为汉化改革需要他们的支持,因此对此并没有多加管束。

这种腐败的风气让整个统治集团丧失了从前马上打天下的雄风,作战能力大幅减弱。这也是北魏后期北方兵变时,北魏政权无力镇压的重要原因。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从经济上来看,北魏时期货币使用杂乱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贸易市场,大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做的几件大事中,就有一件是统一钱币。可见统一货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北魏的前身是鲜卑族,一个马上游牧民族,由于居无定所,去到哪里就用哪里的货币,甚至以物换物才是最方便的。因此从民族的思维定势来看,他们就没有使用统一货币的意识。

事实上,从历史记载上看,北魏的整个朝代,货币的使用也是极其混乱的。

据《资治通鉴》记载:“先是魏人未尝用钱,魏主始命铸太和五铢。是岁,鼓铸粗备,诏公私用之。”由此可知,北魏建国的一百年时间里,都没有使用货币,大家交易的方式大多是“以物易物”。直到太和十九年,才开始铸造货币,名”太和五铢“,并且命令京城和各州县使用这种钱。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但事实上,钱币造出来了,但由于推行的力度不足,这种钱币只在京城使用。

此后,到世宗和肃宗又分别铸过一次五铢钱,到了孝庄帝永安二年,则再一次改铸”永安五铢“新钱。这几种钱币混合存在,全国各州县中,有的跟着铸新钱,有的只使用古钱,不铸新钱,还有的州县使用

由于货币管理不善,各地私自铸币形成风气,屡禁不止。各种货币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这种乱象又导致货币本身的信用受到影响,

反过来影响货币的流通。如此往复,导致恶性循环。

终观北魏一朝,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通用货币。由于各地所使用的钱币不统一,导致了全国商业贸易往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商品流通不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北魏不能解决全国统一货币的流通问题,这也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从文化上看,北魏的汉化过程以抹杀自身的民族特色为代价,也是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反对的重要原因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了尽快融入汉族文化,发布了多个重要政策。第一个是朝庭内不得说鲜卑语:“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虽然这项政策主要是针对朝庭官员说的,并且将年龄放宽到30岁以下,但这项政策还是受到官员们暗中抵制,大家阳奉阴违,到后来则公开抵制。

再如改革胡服。鲜卑的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披发左衽,与中原服饰差异较大。孝文帝下令进行服饰改革。然而,这项措施也遭到平城旧贵们的抵制。

史载“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再有就是迁都后的丧葬问题。为了巩固新政,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一政令也引起了鲜卑族人较大的反感。所谓“叶落归根”。鲜卑贵族在平城定居百余年,早已把定城认定为自己的故乡。

当时已经迁都到洛阳的平城人,死后都不远千里,回到平城安葬。虽然孝文帝为了做新政的表率,放弃了已经在平城建好的陵墓,重新在洛阳的北邙山修建陵墓,但仍挡不住族人死葬平城的意愿。有的人为了自己能葬在平城,甚至不惜拒绝到洛阳做官。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四、从军事上看,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的割裂是导致北魏灭亡的最终原因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文治,轻武治。他在洛阳大力推行全面汉化的改革政策,虽然成功地将南迁的鲜卑统治阶级与汉族士族结合,并向汉族学习各种经济措施,洛阳日益繁华。不光是北魏显贵们富兼山海,就是一般的士民也可以通过经商成为富豪。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留守在北地的鲜卑族人,在迁都洛阳的政策实施之前,他们手握军,队,声名显赫。迁都洛阳后,留守北地的那些鲜卑族人和将士们,失去了原先的优越身份地位。尤其是军,队士兵,更是“穷其力,薄其衣,用其功,节其食,绵冬历夏,加之疾苦,死之沟渎者十之七八”。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南北待遇的差异,让留守北地边境的军,队心生不满。

当时留守平城的重要军事将领有穆泰、陆叡、元丕等人,都是朝中重臣。在平城时代,穆泰一直是孝文帝的忠实支持者,但他极力反对迁都。

为了防止内部分裂,孝文帝对留守在平城的将领们采取了既打击,又安抚的措施。

他一面将激烈反对迁都的陆叡免去都督三州诸军事的职务,同时又鉴于他们的实际情况,任命元丕为并州刺史,后又任命陆毅为都督恒朔二州诸军事,并给以“有顺迁之表,加邑四百户”的奖赏。

可惜这一措施并不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同样反对迁都的太子元恂,更是在反对派的招诱下,打算北奔平城,在那里与平城旧贵们一起起事。即太子元恂“北奔”事件。孝文帝曾对对任城王元澄谈过这件事:“穆泰谋为不轨,招诱宗室。脱或必然,迁京甫尔,北人恋旧,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

太子元恂北奔失败后,手握兵权的平城旧贵们又转而招诱其他宗室,如南安王元桢、阳平王元颐以及乐陵王思誉,前后几次三番,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孝文帝派出军,队,最终把此次叛乱平定下来。

平城反抗迁都的行为从此转入地下,在暗中酝酿了几十年之后,最终由六镇的军事力量再次发动叛乱,最终给北魏政权画上了终点符。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四、结语

孝文帝所进行的民族融合政策,是一次顺应历史潮流的尝试。然而由于他没考虑到两个民族各方面的巨大差异,所推行的改革力度过大,缺少过渡,使得鲜卑贵族上层统治集团在对这一政策的执行时出现了严重的分裂,矛盾不可调和,走向彻底的对立,最终把政权葬送在初衷美好的改革里。

他为后世我国民族融合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8 21: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汉化改革与国家统一的深远决策
公元490年,北魏冯太后薨,孝文帝亲政,继续推行汉化改革。四年之后,孝文帝下令由平城迁都至洛阳,改变了过去与中原遥遥相望的形势。迁都不仅有利于从中心地带对整个国家进行控制,也摆脱
2023-11-21 14:22:00
揭秘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和影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五岁即位太和十四年亲政三十三岁驾崩,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为北魏以及古代中国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一位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
2024-04-16 06:16:00
浅谈北魏的汉化与迁都
...渐进的过程,当然这也包括北魏一步步汉化的过程以及至孝文帝迁都洛阳。早期拓跋推寅带领着鲜卑部落与匈奴开始通婚,慢慢走出了落后的局面拥有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后来又与其它部落不断通婚
2023-02-20 14:52:00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选择定都洛阳而不是邺城?
...游牧向农耕进步;拓跋宏4岁即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在他的任上,不仅极力推行汉化,更做出一个对中华历史影响巨大的举动——南迁都城。孝文帝拓跋宏的南迁对北魏来说,是一个具
2023-09-12 20:32:00
影响千年的北魏孝文帝,都做了哪些大事?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少数民族政治家,他在位期间主要做的事情就是缓解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并且对其进行改革。而他之所以会进行这一系列的改革,与自己的祖母冯太后也有着密
2023-02-03 20:04:00
北魏为什么要推行汉化
...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北魏孝文帝决定迁都。并且,当时外部的“威胁”减弱了,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历代国都的设立,都会兼顾“边防”,不会让“边境”的军事
2023-05-13 15:56:00
汉化是加速北魏的灭亡还是延缓北魏的衰亡?
导读: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改革确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的改革措施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使北魏的国力迅速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孝文帝去世较早,改革没有彻底完
2023-07-03 13:55:00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做了哪些改革?
...魏迁都,是鲜卑族和汉族的一次文化大融合。北魏统治者孝文帝拓跋宏十分的喜爱中原文化并且有着一统天下的野心,最终在多个条件的影响下,公元493年孝文帝带领鲜卑族迁都洛阳。以往历史
2023-02-03 20:06:00
历史上外族入侵与华夏文明的韧性
...而已,并没有多少实质作用。 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个阶段,北魏主动寻求同化,汉文化开始占上风。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就发生了十多次农民起义,
2023-11-14 14: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良渚古国究竟什么样?那时候人们怎么生活?8月23日,由河北博物院、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的“玉韫古国——良渚文化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
2025-09-01 08:00:00
抗战时期,这些清流印记不能忘
东南网8月31日讯(通讯员 吴火招 沈兴源 文/图)清流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也是主力红军的主要活动区域。抗日战争爆发后
2025-09-01 00:03:00
特别观察丨北京这个文物特展,为啥关注度这么高?
8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正在静静上演。走进“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仿佛步入了八十年前的白山黑水之间
2025-08-31 09:36:00
【微纪录片】东方战场的生命堡垒
1939年的中国,硝烟漫过黄河,掠过长江,最终在西南腹地的群山前停下脚步。位于贵阳东南郊的图云关,正悄然迎来一群特殊的“守关人”
2025-08-31 21:34:00
一只水壶一张地图见证抗战烽火岁月 鼓浪屿华侨后裔讲述先辈参与抗战的故事
年轻时的陈珊轮。雷文铨1940年拍摄于昆明的照片。 陈珊轮的军用水壶。雷文铨1932年绘制的“晋江惠安仙游三县沿海仇货入口地图”
2025-08-30 08:31: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跨越80年!国际援华医疗队后裔齐聚图云关,共缅烽火情谊
“我们为先辈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自豪。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战争
2025-08-30 11:44:00
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京开展
为铭记抗联历史,缅怀抗联先烈,弘扬抗联精神,讲好抗战故事,8月30日上午,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
2025-08-30 15:48: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开学了,来吉林看看古代的高端文具
又到开学季,学生们是不是开始为新学期准备文具清单了?那么在古代,学子们是不是也一样要为开学准备文具清单呢?说起古代的文物清单
2025-08-30 16:19:00
【图云关·跨越八十年的回响】援华医生后裔重访战地: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前行 Descend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lief Corps revisited Tuyunguan
“我们为我们的先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自豪。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战争
2025-08-30 18:3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百余件抗战实物见证血性抗争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 朱江 田晶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武当山一名收藏爱好者收集了百余件与抗战紧密相关的实物
2025-08-30 20:37:00
1955年上映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以华北抗日根据地展开的反“扫荡”斗争为背景,讲述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到平原地区牵制日军松井中队
2025-08-29 09:10:00
它们,遭侵占被迫更名;他们,勇战斗不曾屈服
1938年的中山路大中路口。(视觉厦门 供图)1940年,被日本占领的太古码头。(鹭客社 供图)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上世纪三十年代末
2025-08-29 09:19:00
大禹文化④丨大禹出身“顶级豪门”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8-29 10:12:00
玄武湖打造全省首家“诗词文化景区”绵延千年文脉“金陵诗仙馆”讲述李白的金陵往事□通讯员胡凯常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诗仙”李白一生多次造访玄武湖
2025-08-29 11: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