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沈正志:一句承诺,四十余年坚守,三代人接力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7-15 07:06:00 来源:杭州网

沈正志:一句承诺,四十余年坚守,三代人接力

文化传承的脉动,从来不只在博物馆里静态展示,更在民间生生不息。

在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发布活动上,一支“文保小分队”格外醒目——69岁的基层老文保员沈正志身着白衬衫,身旁站着正值壮年的儿子沈大桩、稚气未脱的7岁孙子沈杙翀。这个由祖孙三代组成的特殊“文保小分队”,用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文化传承最美好的模样。

1983年秋天,沈正志与中国文物专家、历史专家朱家溍的一场偶遇,促成了一段文保奇缘。

当年,沈正志在乡野的一句“好的,我帮您看牢”的承诺,化作42年的坚守,他用半生时光守护着清代“萧山相国”朱凤标墓。

这句承诺就像一颗种子,在越王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三代人共同守护的参天大树。

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精密的仪器设备,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巡查与代代相传的坚守,这是基层文保工作的动人图景。

正是这些平凡的守护者,让我们与历史的联结从未中断,也让这个城市的文脉越发隆盛。

01

一个番薯地里的约定

朱凤标,曾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是三朝元老,五部尚书,拜体仁阁大学士,是萧山历史上官职最高者,被誉为“萧山相国”。他是晚清“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世人所尊重;他清介有守、廉政有威,是为官清廉之典范。

如今,朱凤标故居是萧山现存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萧山老一辈人也习惯性地称之为萧山“大宅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远处的山野间,朱凤标墓曾一度荒芜破败,被菜地所包围。直到1983年,中国文物专家、朱凤标的元孙朱家溍先生为寻访先祖遗迹回到家乡,他向正在劳作的村民——沈正志的母亲询问:“地里的番薯何时收成?”

谁曾想,这看似平常的询问,竟然是一个横跨42年故事的起点。

朱家溍先生最初只想征用一部分菜地用于修缮祖坟,那个夏夜,沈家简陋的八仙桌前,大家围坐商议这件事,也很快有了决定——“既然是朱凤标的后人要修缮祖墓,这块地就该还给他们。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到了十月,沈正志忙着在地里“掘番薯”,朱家溍如约而至。他们一见如故,蹲在地垄间长谈。朱先生讲述着先祖的故事,沈正志听得入神,故事里的这些事,既熟悉又新鲜。

在各方支持下,修缮工程很快启动。沈正志不仅义务监工、为修缮事宜出谋划策,更从自己承包的采石场运来石料。工程竣工后,朱家溍又郑重嘱托他“帮忙看把牢”。沈正志的想法很朴素,反正自家的菜地就在附近,守墓、种地可以兼顾,就爽快答应下来。

也是那一年,萧山博物馆组织成立基层业余文保员队伍,让群众参与到文保工作中、及时反馈问题,并定期向他们了解情况。从那时起,沈正志便成了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02

业余文保员,乡野里的文物“侦探”

业余文保员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萧山所前镇越王村时,沈正志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朱凤标墓距离沈家仅五分钟的路程,隔壁就是沈家的菜地。沿着蜿蜒的小路上山,沈正志巡查、打扫、除草,然后去自家的菜地浇灌。就这样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朱凤标墓有一座很大的牌坊,两根高高的华表,还有好几座石像,墓地周围造有两座凉亭,非常气派。可惜啊,好多都被破坏掉了,像这样的历史文物,如果我们再不好好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就都看不到了。”成为业余文保员后,沈正志有机会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也让他逐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他留意散落的文物,也试图努力让其“归位”。他像一位文物“侦探”,在田间地头搜寻着历史碎片。

当有了发现的眼光,那些消失的文物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2008年前后,村里有一户人家里在拆除牛棚,阳光下,一根石柱引起沈正志的注意——那竟是一段长达4米的华表,深埋地下近50厘米。他立刻认出这是朱凤标墓的文物,上报萧山博物馆。经过专业抢救,这段珍贵的华表终于回到公众视野,“村里力气最大的十个人都来了,才把这个华表抬出来”。

这样的“文物救援”在沈正志的文保生涯中不胜枚举。他发现华表断节被村民拿去当踏步石,或者被用作搓衣板,他就用采石场的普通石块替换;听说石兽被用来加固河堤,他连夜联系文物部门抢救……渐渐地,“有老物件找老沈”成为村民的共识,一旦发现,大家就立刻给沈正志打电话,他总会说:“不要动,我马上来。”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抢救宋代的王佐尚书衣冠冢的石人、石马。

那年村里一户人家建造房子时,细心的沈正志突然发现位于附近王佐尚书衣冠冢的石人、石马不见踪影。他心头一紧,立即警觉起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从施工队口中套出实情——这对珍贵的石雕文物被他们偷偷藏匿了。他立刻进行制止,在确认石人、石马的位置后,联系了萧山博物馆。最后,这对石人、石马收藏于博物馆。

如今,在沈正志和越来越多守护者的努力下,这些险些流失的珍贵文物终于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成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03

三代人的巡山接力

文保工作是枯燥的。在漫长的时间里,文保员需要日复一日重复相同的工作,最大限度保留文物的文化价值,将其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世人。

对于沈家而言,四十多年的守护不是孤独的旅程,而是一场三代人的接力。

“在管就要管好。”这是沈正志妻子常说的话。年轻时,沈正志经常外出工作,妻子就主动承担起墓地的日常清扫工作。

作为“文保小分队”的成员之一,沈正志的儿子沈大桩今年44岁,是所前镇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在空余时间里,他也总会带上儿子、陪同父亲到朱凤标墓前转转。

“我觉得,我爸爸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四十多年来,从他对文物的简单保护,到主动探索文物的历史真相,在一次次与文物的接触中,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我觉得这也是文保工作的意义所在。最近几年,我一直和儿子上山巡查。”在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发布活动上,沈大桩动情地讲述,也道出沈家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坚守。

这份执着已融入家族的血脉——7岁的沈杙翀虽然还不懂什么是文物保护,却在耳濡目染中,已经懂得要像爷爷一样“把好事一直做下去”。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推进,巡查人员需要定期上传墓地照片并填写电子巡查记录。沈正志面对数字鸿沟犯了难,儿子二话不说,接下了这项“科技活”,“现在墓地装了监控,我们会定期检查文物本体状况,查看有无破坏迹象。”这个温暖的、无声的交接瞬间,是沈家两代人的默契——技术升级了,但那份守护文明的赤诚之心不曾改变。

清明时节,常有学校组织学生到朱凤标墓前开展教育活动。这时,沈正志便担起义务讲解员一职,为师生讲述朱凤标的故事。穿过时光走廊,重温先贤为学时的勤奋,为师时的善导,为官时的清廉,为相时的善政……朱凤标“端、勤、毅”的精神于师生中代代相传。

多年前,沈正志曾向朱家溍先生承诺,这件事要干到底,“我管不下去了,儿子管,子子孙孙管。一定要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下去、传承下去。”干着干着,沈正志觉得很有干劲,特别是近些年,沈正志陆续走访北京、山西、陕西、江苏等地的博物馆与基层文保单位之后,更加坚定了守护朱凤标墓的价值与意义。

现在,69岁的沈正志依然坚持每天上山巡查一到两次;而朱家溍的后人们,也会循着先辈的足迹前来祭扫。两人当年的守护之缘,如今已悄然延续为两个家族共同的文化传承。

经历四十多年,那个在番薯地里许下的承诺,如今看来,已经超越个人情谊与信用的范畴。

快速变迁的时代里,有些以慢为标尺来衡量的人文精神,反而越发珍贵。正是千千万万个像沈正志这样的基层文保员,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巡山路、用最朴素的坚守,为我们留住了历史的根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5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杭州日报讯 沈正志是萧山区所前镇越王村的村民。1983年,他加入基层业余文保员队伍,工作没多久,著名文物学家、史学家朱家溍就找到他,告诉他自己祖上朱凤标的墓就在他地里,拜托他能“
2023-10-11 07:14:00
诚实守信沈正志:他们这么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人家每日商报讯 答应别人的事,不仅坚持做,而且一做就是40年。所前镇越王村村民沈正志,因答应朱凤标后人朱家溍“帮忙看把牢”,40年来一直
2024-03-07 06:58:00
农机手眼中的“皖美”服务
...,艳阳高照,麦香悠悠,成片的麦田一片金黄。46岁的何正志登上收割机,戴上防尘口罩和帽子,打火发动,开进麦田,机器均匀加速。“我技术好,就开了这台老款的轮式联合收割机,把新型机
2024-06-04 06:15:00
9张图,读懂基层干部的一年
...直抵人心的力量。——苏显龙【编辑感言】 驻村干部王正志正在帮助群众背运农作物,助力群众开展农业生产。王正志是贵州黔西市教育科技局2021年5月派驻协和镇果坝村的第一书记。驻
2023-12-29 16:00:00
扬州农商银行召开2024年度股东会
...行成功召开2024年度股东会。会议由党委书记、董事长臧正志主持,董事、监事代表以及134名股东及代理人出席,长威律师事务所对大会进行现场见证。会上,臧正志代表董事会作2024
2025-06-22 21:30:00
...新法专题活动,朝阳区人大代表、高文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正志面向居民结合具体案例生动解读新法。“除了征求立法意见建议,我也经常来这开展普法工作。”王正志说。目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分
2023-12-06 09:58:00
甲状腺、乳腺检查报告不会看?体检后专科门诊来帮你!
...门诊,由医院普外科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朱正志坐诊,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专家介绍】朱正志,普外科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安徽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
2024-07-18 16:07:00
“杨幂”遍布直播间,“安欣”现身西游记!如此AI换脸违法吗?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正志和《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律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中臣进行解读。如今,使用AI实时换脸技术门槛变低。记者咨询
2023-05-30 11:50:00
南宋时期发展水军,水军达到最大规模,拥有22支舰队
...规模逐渐扩大。乾道三年(1167年)朝廷任命知建康府史正志兼沿江水军制置使,自盐官至鄂州沿江南北,及沿海十五州水军悉数归他管辖。其中盐官位于都城临安境内杭州湾北岸,包括了浙西
2022-12-20 14: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彩墨生辉·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10.20-10.31相约河北美术馆
2025-10-20 10:37:00
“快看这个,是乾隆的‘古稀天子之宝’,以前只在书画复制品上见过乾隆的印章,今天总算见到实物了。这温润的玉质、精湛的雕工
2025-10-20 07:37:00
文物出道计划 | 水里“冒出来”的战国小钺钺
编者按: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
2025-10-19 19:54:00
国家京剧院一团《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石家庄上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0月19日,国家京剧院一团《梨园芳华·国粹流韵——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作为2025年京津冀戏曲展演季
2025-10-18 10:46:00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