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姜泓冰近日,复旦大学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慧胜/王兵杰团队,联合王永刚、周豪慎、陆俊等合作者,创建出一种新型钙-氧...……更多
衣服、背包未来都可储存电力?复旦纤维织物可储能成果在《自然》发表
...经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正在渐渐走进现实。近日,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在高性能纤维电池以及电池织物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通过设计具有孔道结构的纤维电极,实现电极与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有效复合,解决了高分子凝...……更多
复旦大学团队研发新型钙基电池,成本更低、更环保
2月22日,CNMO注意到,复旦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宣布了一项革命性的突破:他们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钙基电池,这种电池不仅可充电,而且成本更低、更环保,有望彻底改变我们为世界提供动力的方式。钙,这种在地壳中广泛存...……更多
衣服可为电子设备充电 我国科学家取得纤维电池技术新突破
...一曾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已经变成了现实。近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在高性能纤维电池及电池织物研究上取得新突破:通过设计具有孔道结构的纤维电极,实现电极与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有效复合,团队不仅解决了高分子...……更多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技术成果如何转化?复旦赵东元团队走过一条曲折的路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并不容易一提到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他领衔团队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上海科学家时隔18年后再获殊荣。其实,除了基础研究做得好,赵东元团...……更多
本文转自:文汇报复旦大学彭慧胜:成果是走通的路,很多没走通的路同样有价值 ■本报记者 姜澎“我的成果没有什么可说的,科研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你们看到的成果是我走通的路,其实我和学生一起走了很多别人...……更多
让聋哑儿童恢复听力和说话能力!复旦团队发布耳聋基因治疗新成果
...儿童有望通过基因治疗重新听见、说话。6月5日,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获悉,该院耳聋基因治疗团队又一新成果在全球顶级医学杂志《自然医学》发表,这是中国首次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耳聋基因治疗方面的...……更多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姜泓冰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首次在国际合作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观测到了反应末态粒子的整体自旋排列现象,为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中的强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方向。相关成果1月18日...……更多
电池穿身上,随身设备不断电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复旦大学团队走通柔性纤维锂离子电池研发“最后一公里”电池穿身上,随身设备不断电黄海华研究人员展示手机可放在编织有纤维电池的织物上充电。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黄海华当满墙的爬山虎映入复旦...……更多
给眼睛装上太阳能!复旦团队让盲人看到希望之光
...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野日益萎缩,直到完全失明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研究员联合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姜春晖教授附属中山医院袁源智教授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基于纳米材料成功开发新一代人...……更多
上海封面,中国力量——从国际顶刊成果看中国创新
...社记者 方喆 摄记者看到,封面文章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技力量多次“榜上有名”。 拼版照片是2023年11月29日在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拍摄...……更多
血液生物标志物可提前十五年预测痴呆风险
本文转自:文汇报复旦大学医工交叉团队最新成果登上《自然·衰老》,并被《自然》主刊重点介绍血液生物标志物可提前十五年预测痴呆风险 本报讯 (记者姜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痴呆已成为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更多
LG新能源第六届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是推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必要过程。此次科普赛道来自复旦大学的新能源魔法师团队,以及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固态能安团队,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创新优势,将动力电池的专业知识结合绿色、零碳、双碳政策、可持续发展...……更多
复旦团队开发新型AI算法“看清”蛋白质精细结构,可与AlphaFold预测互补
...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方法》(影响因子47.99)刊发了由复旦大学马剑鹏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发的新型计算方法OPUS-DSD。该算法不但能够成功地解析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结构解析技术中因传统方法无法分辨而缺损的生物大...……更多
两会申言 | 金力代表:不遗余力打造引领、原创、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姜泓冰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3月5日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针对报告中关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突出强调基础研究和创新策源的内容发言,并提出相...……更多
...:人民政协报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上海市政协和复旦大学等单位举办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小记本报记者 顾意亮《&nbsp人民政协报 》 (&nbsp2024年01月05日 &nbsp第&nbsp07&nbsp版)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作...……更多
中国专家研发“纳米人工光感受器” 相关失明患者有了重见关明的希望
...器,在失明小鼠和非人灵长类模型上实现视觉功能修复。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的专家张嘉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专家姜春晖与复旦...……更多
...技前沿】本报上海2月17日电(记者任鹏、颜维琦)近日,复旦大学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慧胜/王兵杰团队,联合王永刚、周豪慎、陆俊等合作者,研发...……更多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据新华社电 近日,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创建出一种新型钙-氧气电池,可在室温条件下充放电,稳定运行700次循环,展现出高安全性、较低成本等优势,并为可穿戴电池织物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在线...……更多
...学、南京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海峡创新实验室)、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和澳门大学等单位共同攻关取得的,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地方院校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也可以发挥...……更多
赵东元:做科研要有爱 化学家要充满想象力
...网上海12月29日电(记者 陈静)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赵东元看来,答案只有一个字:爱。他说:“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但真正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更多
复旦国金-东森金融科技与美业大健康产学研基地发布
...应用的先驱作为有着119年办学历史的全球知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拥有金融、科技、人才、人文等多方面优势,在金融、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有着丰富的学术...……更多
千亿级神经元数字孪生脑平台在沪发布,为治疗抑郁症等打开思路
...双目立体视觉和视听多模态控制的机器头脑等。2018年,复旦大学许宁生院士、冯建峰教授联合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共同启动上海市脑与类脑领域第一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立项五年来取得了一系...……更多
中国自主研发“乳腺癌多基因检测”技术专利实现成果转化  造福更多患者
...识产权的“乳腺癌多基因检测”技术专利实现成果转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供图中新网上海2月16日电 (陈静 王广兆)乳腺癌高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榜首。16日,中国专家自主研发的“乳腺癌多基因检测”技术专利成功实...……更多
...记者 姜澎成立科创母基金的高校又增加了一所。昨天,复旦大学宣布启动科创母基金,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首期规模总计达10亿元。至此,沪上至少已有三所高校发起科创母基金,分别是复...……更多
...解放日报探索构建优秀科研人才深耕基础研究的学术生态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成立黄海华本报讯(记者 黄海华)昨天下午,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江湾校区举行。作为上海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建设的第一个试点高校...……更多
...境假说”长期以来在现实中无法如愿实现。但就在近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贺强教授团队破解了“梦境假说”中的关键问题。...……更多
七成乳腺癌患者将因“分型治疗”提升疗效
...闻佳)乳腺癌已成为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昨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以及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发布重磅消息: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约...……更多
上海高校两颗冠名卫星发射成功
...星座01星、02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两颗卫星,分别为复旦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的冠名星。极光星座01星又称“复旦信息星”,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亚秋团队领衔的复旦大学上海市科委低轨卫星通信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日前,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在杨浦区揭牌,复旦大学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签订了《关于共建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的合作协议》。这家位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一楼的机构,总投资约8000万元,面积...……更多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交大一附院应用4K3D神经内镜完成世界首例垂体-下丘脑肿瘤微创切除术
阳光讯(李奇 王美英 记者 郑亚雷)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李奇副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12岁患有颅咽管瘤患儿采用开颅手术显微镜下经额底前纵列入路结合最新4K3D神经内镜完成复杂颅内肿瘤切除
2024-06-27 09:32:00
精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延缓进展,上海开出靶向治疗新药国内首方
26日,备受瞩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靶向治疗新药仑卡奈单抗(Lecanemab)正式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落地首次开方
2024-06-27 09:34:00
国产AI的尽头,是数据库
最近拿到了快手AI视频大模型可灵的内测权限,做了很多尝试,尤其是开放图生视频后,可灵的可用价值非常高。与此同时,2月份就发布的Sora还在画PPT
2024-06-27 09:36:00
支持医学创新上海将逐步形成30个左右专病数据库,探索多元投入突破转化瓶颈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今天传出消息:为支撑上海医学创新、卫生健康决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上海提出7项重点任务加强医学队列建设和研究
2024-06-27 09:36:00
革命性的催化剂涂层技术在短短4分钟内使燃料电池性能飙升
一种新的氧化物催化剂涂层技术显著提高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性能,使其效率提高了三倍。这项突破性技术用途广泛,可应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高温电解等各种应用
2024-06-27 09:37:00
超材料奇迹:Kirigami立方体开启了机械计算的未来
受kirigami结构的启发,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机械计算机,利用互连的聚合物立方体进行数据存储,而无需电子设备。该系统允许多个稳定状态
2024-06-27 09:38:00
新技术让机器人的脸有了“活生生”的人类皮肤
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将人类皮肤固定在机器人脸上的方法,这一突破一点也不令人毛骨悚然。除了让《西部世界》中的场景成为现实之外
2024-06-27 09:38:00
普林斯顿大学的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新型水泥,抗裂性提高了17倍
普林斯顿大学的工程师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水泥复合材料,灵感来自贝壳珠质,大大提高了其耐久性和灵活性。普林斯顿大学的工程师们从牡蛎和鲍鱼壳中的材料中获得灵感
2024-06-27 09:39:00
世界上最高效的发动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洁能源发电机
世界上最大的发动机之一变成了清洁发电机。原本为油轮和集装箱船设计的燃烧柴油、双燃料或汽油的 Wärtsilä 31 船用发动机获得了新的生命
2024-06-27 09:40:00
2G弱网也能开会、语音!腾讯用AI技术给实时音频传输“动刀”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陈姝新一代实时语音编码行业标准AVS3P10即将正式发布。6月26日,记者获悉,该标准由腾讯提议启动
2024-06-27 09:42:00
字节跳动发布“豆包 MarsCode”AI 代码工具:国内开发者免费
字节跳动昨日在北京发布了 AI 开发工具 —— 豆包 MarsCode ,面向国内开发者免费开放。豆包 MarsCode 编程助手
2024-06-27 09:42:00
OpenAI加强使用区域限制,中国大模型厂商推出“免费搬家”服务
日前,OpenAI向多名国内开发者发送邮件称,将限制部分地区API服务的使用。OpenAI在信中表示,有用户在使用过程中
2024-06-27 09:46:00
融合生成式AI,国内首个软硬一体元宇宙平台正式发布
6月26日,在2024上海MWC大会现场,联想正式发布了由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联想晨星元宇宙平台(Daystar World)
2024-06-27 09:49:00
日本奥运比赛服加入黑科技:新型面料可防红外相机偷窥
IT之家 6 月 27 日消息,据法国《世界报》报道,在即将到来的 2024 年巴黎夏季奥运会上,日本排球、田径等队的运动员将身着一款由新型面料制成的比赛服
2024-06-27 09:49:00
“刷掌”乘车、“防晒导航”、安全诱导系统……科技赋能交通 提升出行体验
暑假的脚步越来越近,又到了小朋友、大朋友集中出行的时候。近年来,交通科技飞速发展极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提升出行体验的新技术
2024-06-27 09: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