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文汇报
复旦大学彭慧胜:
成果是走通的路,很多没走通的路同样有价值 ■本报记者 姜澎
“我的成果没有什么可说的,科研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你们看到的成果是我走通的路,其实我和学生一起走了很多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那些没有走通的路也很有价值,有些我们还在继续尝试。”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面对记者的采访,并不愿多谈自己的成果。
虽然他带领团队通过十多年研究完成的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自主研发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等成果不仅登上《自然》等顶刊,还完成了产业化进程,但他说:“我想再花30年做好的科学,在科研上实现重大突破。这是我们科研人的追求。”
彭慧胜长期致力于高分子纤维器件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纤维状能源与电子器件的研究思路,开发出系列纤维材料与器件新产品,部分产品已实现工业应用,推动了高分子材料化学领域的发展。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领衔的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2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等诸多荣誉。
彭慧胜博士毕业后曾在美国一家国家实验室工作。工作任期结束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第一年,因为没名气,没有学生愿意报考他的研究生。彭慧胜就给那些没报考他、但被其他组拒绝的学生打电话“推销”自己,甚至联系物理系“落选”考生,“我是刚起步的青年教师,可以和你一起做实验,认真手把手教你,一起写论文,我的方向可能会很有前途……”于是,他有了第一批研究生。
招到学生,又经历经费难题。彭慧胜记忆犹新,他每月的工资和积蓄都拿出来给学生发津贴,“因为我还有收入,学生比我更困难,只有当你尽量把困难留给自己,集体才会有凝聚力,大家才会拧成一股劲去做那些值得做的事”。
回看自己的科研经历,彭慧胜坦言,身处复旦,不管想做什么都能得到指导,只要你想认真做事,环境就会给你正面的反馈,“我得到过很多老师的帮助,当我努力不辜负他们的期待,并取得一些进展时,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进步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3 09: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