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13:2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帕泰岛是肯尼亚拉穆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作为非洲的一个小岛,按理说应该是各方面都与我国相去甚远。然而,考古学家在巴泰岛发现了华人墓葬。不仅如此,岛上一些居民还自称是中国血统。那个非洲小岛上怎么会有中国人的坟墓?这些中国人的后代是怎么来的?

巴泰岛

巴泰岛是泻湖地貌。位于肯尼亚拉穆群岛南部尚嘉海。上家村的村民主要居住在岛上。村民总数1000多人,但尚家村有3个。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西游村。而华人坟墓就在帕泰岛的萧村外。那么为什么就这么肯定这是一座中国墓呢?这是因为帕泰岛的丧葬习俗遵循穆斯林的丧葬方式。墓地一般面向西北的麦加圣地,墓内的陪葬品也非常穆斯林化。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但是这个墓地在中国的东北,墓地的建设也很像中国墓葬的风格。墓葬呈圆形,墓前立有墓碑,这在整个非洲都比较少见。

闻讯而来的中国考古人员还发现,墓地周围的墙壁上并没有刻有阿拉伯文铭文,而是镶嵌了大量的中国瓷器。但由于帕泰岛只是非洲一个比较落后的部落,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所以墙上的瓷器大部分被盗,小部分损毁严重。有些瓷器坏了。此外,考古人员还在墓葬中出土了一些永乐通宝铜钱。也就是说,墓主很有可能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人。随后,考古专家对仅存的瓷器进行了考证,也证实该墓葬为明代墓葬。那为什么中国的明代墓葬会出现在芭台岛上呢?

郑和下西洋

其实,巴泰岛上的上家村也被称为“郑和村”。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应该猜到了吧?没错,这一切都源于郑和下西洋。6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明朝的国力越来越强大。侵略国外的蒙古势力被驱逐,既巩固了南北边防,又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外国已经来到了朝鲜。于是,为了张扬国威,永乐三年,也就是1405年,朱棣命郑和率领一支由62艘海船、27000余人组成的船队远航西洋。并收集明代的瓷器、金、铜、铁、茶叶和丝绸。中国人的骄傲,沿途与东南亚、南亚、非洲东海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但是,在没有古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要完全掌握海上的天气预报还是有难度的。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因此,郑和下西洋时,经常遇到非常恶劣的天气,陷入险境。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每次都要花费数年时间。然而,第六次下西洋仅用了10个月。很显然,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大风浪,无法前行,只好提前返航。帕泰岛的华人墓葬也与一场大风暴有关。当时,郑和舰队中最后一艘船在肯尼亚拉穆群岛海域遭遇暴雨和大风,不幸触礁沉没。侥幸逃脱的船员没有船只,不可能追上大部队,便游到芭台岛上的上家村,暂时安顿下来。本来,他们打算修好之后再造一艘,再次启程追击郑和舰队。但是,巴泰岛太落后了,没有造船的工具。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此外,岛上土地贫瘠,造船的木材也很有限。无奈之下,船员们只好放弃造船的念头,留在尚家村定居,或者搬到距尚家村10公里的西游村,与这两地的原住民通婚。村庄。.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他都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也可以解释墓地为什么面向东北。落叶不能归根。这些留在帕泰岛的华人船员,只能嘱咐后人死后把墓地转向家乡的方向,尽可能地后悔。

中国后裔

因此,岛上居民自称是华人后裔,是有根据的,也是可靠的。而且,巴泰岛的居民在外貌上确实和非洲原住民有些不同。他们不能算是典型的非洲黑人,而是更倾向于东亚蒙古人的特征。比如最明显的就是他们的肤色不是纯正的非洲黑,而是介于黑色和黄色之间;又如,非洲土著人个子更高,头发更卷。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巴泰岛的居民身高和中国人差不多,头发也没有那么卷。虽然华人确实长期居住在巴泰岛,可惜上家村后来毁于部落纷争,许多华人在此定居的痕迹也被毁。

在巴泰岛上,这些中国血统的后代被称为“瓦尚家”,这也是拉穆群岛居民对中国船员后代的唯一称呼。当地的斯瓦希里语意思是来自尚家族的人。因此,有关专家推测,“上佳”这个名字起源于中国上海,有可能这些中国船员的家乡就在上海。此外,中国水手的到来也造就了帕泰岛一段时期的繁荣。因为他们把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带到了巴台岛,让岛上的居民可以去打鱼维持朝不保夕的生活,并向巴台岛周边岛屿的居民出售丝织品。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又因为这种丝织品是巴泰岛特有的,所以在当时非常流行。巴泰岛的居民也因此成为岛上最富有的居民群体。然而,在17世纪,巴泰岛受到战乱的影响,岛上的居民大部分迁往非洲其他大陆。因此,岛上的华人后裔越来越少,而由于养蚕和织丝技艺的流失,帕泰岛的经济发展又开始走下坡路。

其实,肯尼亚的拉穆群岛不仅有帕泰岛,还是郑和下西洋的遗址。早在2010年,为寻找郑和沉船,中肯两国有关专家就对肯尼亚拉穆群岛水下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仅发现中国古代瓷器遗址。40多个地方。而这一切,都证明了600多年前明朝时期中国的强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8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没有“发动机”,郑和是怎么横穿印度洋,跑到非洲的
前言“浮历数万里,往复几十年”,郑和下西洋历经二十八年的时间,是明初的一件盛事,同时也是影响至今的一次“文化交流”。如今的社会逐渐发达起来,而在古代社会他们所面临的是不发达的出行
2024-03-14 16:14:00
...那些人则是为了传播中华先进的文化技术。郑和最远到达非洲,很多地方都是原始落后的,郑和带这些人就是为了把先进的技术交他们。现在知道了郑和为什么带一船女人了吧!中国在古代的航海技
2023-09-02 16:24:00
郑和能横穿印度洋到非洲的黑科技是啥
...拔山兮气盖世的大力士也遭不住。郑和把横穿印度洋直到非洲这一路的季风都算明白的话,不光可以借着顺风来航行,还能对是否有暴风雨提前做个预判,最大限度的让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气候不会
2024-05-13 19:44:00
明成祖为何让郑和七下西洋,仅仅只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吗?
...了爪哇、苏门答腊、古里、暹罗等30几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带去了大量中国的珍奇异宝,同时也带回了无数异域货品,完成了一次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这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2023-10-21 11:47:00
风力驱动,星象引航:揭秘郑和远洋航海的智慧
...,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他的舰队直接航行到了亚丁湾和非洲东海岸。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抵达大西洋!当地民众对郑和舰队惊叹不已。郑和还在非洲东海岸立了一块石碑,标志着中国舰队的到访。两
2024-02-21 19:41:00
郑和下西洋为何不带妙龄少女,却带一船老妪?这背后蕴含着大智慧
...外,主要是向其他国家推广明代的医疗技能。郑和访问过非洲,由于环境和医疗条件的原因,许多妇女在分娩时死亡率很高,带去的接生婆对于帮助当地妇女成功分娩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她们传授最
2024-12-03 09:34:00
郑和下西洋所带的一众老妪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扬国威。众所周知,郑和在远航的过程中最远到达的便是非洲,彼时的非洲许多地区都是原始的、落后的。而郑和一行人的到来,便是为了将明王朝先进的技术传给当地的社会。而负责教授这些先进
2024-09-28 12:24:00
...紫金山新闻记者王怀艳通讯员朱孔阳证实郑和船队曾到过非洲东海岸的关键证据何在?为郑和下西洋建造海船的龙江船厂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郑和下西洋船上的舵杆长啥样?……在江苏海事职业技
2024-04-18 07:40:00
儒韵时评丨“祖宗严选”绝在哪儿
...清时期,东南沿海贸易随全球大航海时代来临更加繁盛,非洲与美洲新大陆的作物在当时人们的“严选”之下传入我国,比如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辣椒、南瓜、番茄、西洋参等。这些作物不
2024-08-04 10: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