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13:2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帕泰岛是肯尼亚拉穆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作为非洲的一个小岛,按理说应该是各方面都与我国相去甚远。然而,考古学家在巴泰岛发现了华人墓葬。不仅如此,岛上一些居民还自称是中国血统。那个非洲小岛上怎么会有中国人的坟墓?这些中国人的后代是怎么来的?

巴泰岛

巴泰岛是泻湖地貌。位于肯尼亚拉穆群岛南部尚嘉海。上家村的村民主要居住在岛上。村民总数1000多人,但尚家村有3个。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西游村。而华人坟墓就在帕泰岛的萧村外。那么为什么就这么肯定这是一座中国墓呢?这是因为帕泰岛的丧葬习俗遵循穆斯林的丧葬方式。墓地一般面向西北的麦加圣地,墓内的陪葬品也非常穆斯林化。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但是这个墓地在中国的东北,墓地的建设也很像中国墓葬的风格。墓葬呈圆形,墓前立有墓碑,这在整个非洲都比较少见。

闻讯而来的中国考古人员还发现,墓地周围的墙壁上并没有刻有阿拉伯文铭文,而是镶嵌了大量的中国瓷器。但由于帕泰岛只是非洲一个比较落后的部落,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所以墙上的瓷器大部分被盗,小部分损毁严重。有些瓷器坏了。此外,考古人员还在墓葬中出土了一些永乐通宝铜钱。也就是说,墓主很有可能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人。随后,考古专家对仅存的瓷器进行了考证,也证实该墓葬为明代墓葬。那为什么中国的明代墓葬会出现在芭台岛上呢?

郑和下西洋

其实,巴泰岛上的上家村也被称为“郑和村”。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应该猜到了吧?没错,这一切都源于郑和下西洋。6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明朝的国力越来越强大。侵略国外的蒙古势力被驱逐,既巩固了南北边防,又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外国已经来到了朝鲜。于是,为了张扬国威,永乐三年,也就是1405年,朱棣命郑和率领一支由62艘海船、27000余人组成的船队远航西洋。并收集明代的瓷器、金、铜、铁、茶叶和丝绸。中国人的骄傲,沿途与东南亚、南亚、非洲东海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但是,在没有古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要完全掌握海上的天气预报还是有难度的。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因此,郑和下西洋时,经常遇到非常恶劣的天气,陷入险境。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每次都要花费数年时间。然而,第六次下西洋仅用了10个月。很显然,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大风浪,无法前行,只好提前返航。帕泰岛的华人墓葬也与一场大风暴有关。当时,郑和舰队中最后一艘船在肯尼亚拉穆群岛海域遭遇暴雨和大风,不幸触礁沉没。侥幸逃脱的船员没有船只,不可能追上大部队,便游到芭台岛上的上家村,暂时安顿下来。本来,他们打算修好之后再造一艘,再次启程追击郑和舰队。但是,巴泰岛太落后了,没有造船的工具。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此外,岛上土地贫瘠,造船的木材也很有限。无奈之下,船员们只好放弃造船的念头,留在尚家村定居,或者搬到距尚家村10公里的西游村,与这两地的原住民通婚。村庄。.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他都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也可以解释墓地为什么面向东北。落叶不能归根。这些留在帕泰岛的华人船员,只能嘱咐后人死后把墓地转向家乡的方向,尽可能地后悔。

中国后裔

因此,岛上居民自称是华人后裔,是有根据的,也是可靠的。而且,巴泰岛的居民在外貌上确实和非洲原住民有些不同。他们不能算是典型的非洲黑人,而是更倾向于东亚蒙古人的特征。比如最明显的就是他们的肤色不是纯正的非洲黑,而是介于黑色和黄色之间;又如,非洲土著人个子更高,头发更卷。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巴泰岛的居民身高和中国人差不多,头发也没有那么卷。虽然华人确实长期居住在巴泰岛,可惜上家村后来毁于部落纷争,许多华人在此定居的痕迹也被毁。

在巴泰岛上,这些中国血统的后代被称为“瓦尚家”,这也是拉穆群岛居民对中国船员后代的唯一称呼。当地的斯瓦希里语意思是来自尚家族的人。因此,有关专家推测,“上佳”这个名字起源于中国上海,有可能这些中国船员的家乡就在上海。此外,中国水手的到来也造就了帕泰岛一段时期的繁荣。因为他们把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带到了巴台岛,让岛上的居民可以去打鱼维持朝不保夕的生活,并向巴台岛周边岛屿的居民出售丝织品。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又因为这种丝织品是巴泰岛特有的,所以在当时非常流行。巴泰岛的居民也因此成为岛上最富有的居民群体。然而,在17世纪,巴泰岛受到战乱的影响,岛上的居民大部分迁往非洲其他大陆。因此,岛上的华人后裔越来越少,而由于养蚕和织丝技艺的流失,帕泰岛的经济发展又开始走下坡路。

其实,肯尼亚的拉穆群岛不仅有帕泰岛,还是郑和下西洋的遗址。早在2010年,为寻找郑和沉船,中肯两国有关专家就对肯尼亚拉穆群岛水下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仅发现中国古代瓷器遗址。40多个地方。而这一切,都证明了600多年前明朝时期中国的强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8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没有“发动机”,郑和是怎么横穿印度洋,跑到非洲的
前言“浮历数万里,往复几十年”,郑和下西洋历经二十八年的时间,是明初的一件盛事,同时也是影响至今的一次“文化交流”。如今的社会逐渐发达起来,而在古代社会他们所面临的是不发达的出行
2024-03-14 16:14:00
...那些人则是为了传播中华先进的文化技术。郑和最远到达非洲,很多地方都是原始落后的,郑和带这些人就是为了把先进的技术交他们。现在知道了郑和为什么带一船女人了吧!中国在古代的航海技
2023-09-02 16:24:00
郑和能横穿印度洋到非洲的黑科技是啥
...拔山兮气盖世的大力士也遭不住。郑和把横穿印度洋直到非洲这一路的季风都算明白的话,不光可以借着顺风来航行,还能对是否有暴风雨提前做个预判,最大限度的让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气候不会
2024-05-13 19:44:00
明成祖为何让郑和七下西洋,仅仅只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吗?
...了爪哇、苏门答腊、古里、暹罗等30几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带去了大量中国的珍奇异宝,同时也带回了无数异域货品,完成了一次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这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2023-10-21 11:47:00
风力驱动,星象引航:揭秘郑和远洋航海的智慧
...,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他的舰队直接航行到了亚丁湾和非洲东海岸。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抵达大西洋!当地民众对郑和舰队惊叹不已。郑和还在非洲东海岸立了一块石碑,标志着中国舰队的到访。两
2024-02-21 19:41:00
郑和下西洋为何不带妙龄少女,却带一船老妪?这背后蕴含着大智慧
...外,主要是向其他国家推广明代的医疗技能。郑和访问过非洲,由于环境和医疗条件的原因,许多妇女在分娩时死亡率很高,带去的接生婆对于帮助当地妇女成功分娩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她们传授最
2024-12-03 09:34:00
郑和下西洋所带的一众老妪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扬国威。众所周知,郑和在远航的过程中最远到达的便是非洲,彼时的非洲许多地区都是原始的、落后的。而郑和一行人的到来,便是为了将明王朝先进的技术传给当地的社会。而负责教授这些先进
2024-09-28 12:24:00
...紫金山新闻记者王怀艳通讯员朱孔阳证实郑和船队曾到过非洲东海岸的关键证据何在?为郑和下西洋建造海船的龙江船厂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郑和下西洋船上的舵杆长啥样?……在江苏海事职业技
2024-04-18 07:40:00
儒韵时评丨“祖宗严选”绝在哪儿
...清时期,东南沿海贸易随全球大航海时代来临更加繁盛,非洲与美洲新大陆的作物在当时人们的“严选”之下传入我国,比如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辣椒、南瓜、番茄、西洋参等。这些作物不
2024-08-04 10: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山河铭记丨粉墙黛瓦间,触摸烽火岁月的温度 大皖新闻走进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大皖新闻讯 庐江县汤池镇的翠林深处,一片粉墙黛瓦的建筑群静静矗立,这里便是承载着华中敌后抗战记忆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2025-08-03 12:56:00
释永信被查,才知道她有多让人敬佩
释永信终于“暴雷”了。7月27日晚,少林寺官微发布消息称,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
2025-08-03 05:40:00
杭州日报讯 近百年来,古文字学家多致力于研究古文字的识读及其历史价值,而书法家更倾向于如何将其转化为新的艺术创作范式。当然
2025-08-03 07:15: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和平期盼的时刻,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书法家樵夫怀着对历史的敬畏
2025-08-03 07:15:00
写在叶子《中国书画收藏史》新书出版之际杭州日报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书画艺术是最璀璨的星座之一。当我们驻足凝视王羲之的飘逸
2025-08-03 07:15:00
“循脉——中国画教育‘课徒稿’文献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8月1日,“循脉——中国画教育‘课徒稿’文献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本次展览以中国画教育中的“课徒稿”为核心
2025-08-02 10:17:00
岁月流转,阳岐村的历史印记几经沧桑。一代代人的接力守护,古村迎来了它的光彩重生。
2025-08-02 12:17:00
我为家乡代言丨从万姓同根到红色基因,解码周口文化名片
大河网讯 什么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7月31日—8月1日,“我为家乡代言”系列活动之“夏香满园”网络直播推介活动走进周口
2025-08-02 13:35:00
为进一步呈现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岳飞传说”“春秋岳王祭”的魅力,彰显爱国主义精神,每年岳王庙都会举办各种弘扬岳飞文化的相关活动
2025-08-02 07:43:00
青未了丨老兵
文 / 江天冷月辞父别母远离了故土家园摸爬滚打中牵着扯不断的思恋乡愁伴随壮怀激烈的军旅橄榄绿染透泣血的边关斑驳月影氤氲着永不寂寞的巡逻线秋风夏雨沧桑了原本娇嫩的容颜当离队的日子悄
2025-08-01 20:11:00
寻访东营老兵 ④ | 百岁老兵孙相法:从烽火战场到乡土守护
编者按:东营,这片渤海之滨的热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宝藏,更沉淀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他们中有亲历枪林弹雨、见证民族崛起的抗战老兵
2025-08-01 08:58:00
“八一”光荣榜!杭州282名官兵立功受奖!
去年以来,广大杭州籍官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聚焦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在国防战线上矢志打赢
2025-08-01 10:13:00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马石山——永不磨灭的丰碑
大众网记者郑云歌 仇艺畅 通讯员 张洁 威海报道马石山的轮廓,在胶东半岛的晨昏里静默了八十余载。在这里,山间的风,年复一年拂过青松
2025-08-01 11:03:00
文润黔山 名家开讲 | 知名哲学家黄勇揭示王阳明对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贡献
黄勇教授讲座现场。孔学堂供图7月26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文润黔山——多彩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学术委员会名家讲座(第四期)在贵阳孔学堂举行
2025-08-01 16: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