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穿越600多年时光,“看见”郑和船队扬帆下西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18 07:40:00 来源:南京日报

走进江苏海院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

——穿越600多年时光,“看见”郑和船队扬帆下西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怀艳通讯员朱孔阳

证实郑和船队曾到过非洲东海岸的关键证据何在?为郑和下西洋建造海船的龙江船厂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郑和下西洋船上的舵杆长啥样?……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内东南角,有一个独立展陈的馆中馆,它仅有430平方米,却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郑和航海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包括郑和下西洋船上舵杆、记载有“道经麻林国”墓志铭拓片等在内的198件(套)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的文物。漫步馆内,仿佛一下穿越回600多年前的明朝,“看见”郑和船队风帆高挂,百舸争流,远航南海至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盛况和辉煌。

15日,记者来到该博物馆。一进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整排半人高的拓片,约有七八张,全部被悬挂在墙壁上的玻璃罩内,每张拓片或多或少记载有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内容,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套记载有“道经麻林国”的墓志铭拓片。

这套拓片共两张,都是43厘米见方,从墓碑拓印而来,共计681个字。从墓志铭中可以得知,墓的主人叫作相复,河南人,祖上为豪门大族,元代末年因战争随父亲流亡到淮安路的首县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他在永乐年间被征召随郑和船队下西洋,经麻林国时不幸身亡。麻林国即如今东非肯尼亚海岸。

仔细辨认,记者依稀能从拓片上看到“永乐间,诏求名家博识之士通市于诸番”和“道经麻林国贸易”等字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关于郑和船队在非洲贸易细节的记载,为研究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这套拓片是2022年我同藏友一起到淮安文庙古玩市场‘扫街’时偶然所得,回来潜心研究一年多才有成果。”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王世清回忆道。据悉,该馆内全部文物均为王世清个人藏品,目前捐展于江苏海院。

不只有珍贵拓片,在博物馆中间位置,还展有另一件重要文物——郑和下西洋船上舵杆,正是由于它的出土和鉴定,史学界发现了为郑和下西洋建造海船的龙江船厂遗址,即今天的白云亭至建宁路(南北界线),绣球公园、小桃园护城河至郑和中路的区域(东西界线)。

舵杆长约5米、宽80厘米,看上去灰扑扑的毫不起眼就像是根旧木头。王世清回忆,2014年9月,他收到“圈内消息”:鼓楼区永宁街的南京下关长江国际航运中心工地,挖出了一个超过1吨重的硕大“红木门板”,已被人买走。王世清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收购者,看后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门板,而是古代木船的舵板,由此拉开发现龙江船厂的大幕。跟随这批船舶遗物一起出土的,还有水手穿的棕鞋,近一人高的铁锚,船上用的木轮、棕绳等数百件文物,如今它们和舵杆一起被陈列在馆内,向人们展示最鲜活的明代水上生活画面。

在这堆遗物中,还有十多片5厘米见方的“明瓦”。明瓦是古代富户在窗户等处使用的玻璃替代品,一般明瓦用贝壳打磨而成,南京并不临海,工匠们就用羊角熬制以此作为替代。在古代楼船中,使用明瓦作为窗户可以防水。看着眼前这些精美、透亮的明瓦,不难想象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先进。

“郑和的七次远航,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都是人类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江苏海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所培养远洋船员的专门学校,更应继续传承和发扬郑和下西洋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断追求卓越。因此,学校于2023年7月在原有校史馆暨新中国航海职业教育史馆基础上,新辟一处设为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并联系到1979级优秀校友王世清,将其收藏的与郑和航海文化相关的文物展陈于博物馆内,成为继宝船厂遗址公园、郑和纪念馆等场所外,南京又一纪念郑和下西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工作日市民登录江苏海院官方网站即可预约参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8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闻记者朱彦通讯员考薇沈玉云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船队从南京出发,七下西洋和平造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日,南京市文化
2025-07-11 14:13:00
郑和七下西洋背后的原因
...要说最早在大海中劈波斩浪的航海家,那就属大明王朝的郑和,他七下西洋,创造了诸多记录,也给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一了不起的大事件为何能出现在明朝呢?一、永乐大帝的全力支持这次
2024-01-14 18:24:00
七下西洋颂和平天下为公谋大同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郑和七下西洋颂和平天下为公谋大同晋宁区博物馆(郑和纪念馆)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雯 摄黄昕莹位于祖国内陆西南边陲的云南虽远离海洋,却走出了一位世界级的航海家—
2023-07-11 07:05:00
郑和下西洋带回“麒麟”,今画像公开究竟是何物
...兽可谓是琳琅满目。然而在六百年前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下西洋沟通西洋诸国时,却从国外带来了一份奇妙的礼物,那就是中国传说中的瑞兽麒麟。这不禁让人十分好奇,麒
2024-10-21 12:50:00
郑和七下西洋期间都遇到些什么事?经历惊险又有趣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名叫三宝。小时候因为战乱,被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掳到南京,被阉割成为太监。之后得到燕王朱棣的赏识,便跟随其左右。由于立下战功,朱棣赐其“郑”姓,从此改名郑和。
2023-05-10 09:24:00
王景弘与郑和:共创航海传奇的伙伴
...的脚步,重走那一段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郑和的得力助手,与郑和紧密合作,共度难关。多年的同舟共济,他们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当郑和在印度古里病逝后,他凭借出
2023-12-12 05:18:00
穿越六百二十年的“远海风云”
...旅。73岁的赵志刚目光深邃,精神矍铄。他是中国宝船·郑和船队研究首席专家,身兼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二十多年来,赵志刚一直专注于南京城市的地
2025-06-27 08:20:00
...战功,还七下西洋,名垂青史,他就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让我们走进历史,一起了解郑和七下西洋背后的故事,郑和原本姓马,元朝初年,他的祖先移居云南昆阳,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
2023-01-31 19:21:00
解码六朝帆影里的“海丝”基因
...贡献。”龙江船厂遗址俯瞰图A龙江船厂遗址见证620年前郑和扬帆起航南京是中国最早见证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牵手连通的重要城市。公元226年,孙权派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
2025-04-25 07: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老单走福州》第二季第九集《船政英雄》:跟着老单游船政,探访近现代工业文明梦开始的地方。
2025-10-05 11:08:00
铭记历史的水墨历史肖像——《九一八》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05 11:17:00
国庆期间,蒙城博物馆推出皖北精品拓片展
大皖新闻讯 国庆假期,蒙城县博物馆推出“碑石墨韵 拓古传今”皖北地区精品拓片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感受石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10-05 18:34:00
10月4日,“河北五超”第八轮沧州对阵保定,球场内观众全体合唱《歌唱祖国》。(摄制:王宏飞、吕熠、王青峰)
2025-10-05 21:26:00
“镖不喊沧”的江湖铁律曾响彻武林:凡镖车行经沧州地界,必放下镖旗、悄然而过,以示对沧州武林的敬重。江湖远去,武侠精神传承至今
2025-10-05 07:02:00
“河北五超”第八轮辛集赛区,“辛”鹿战“秦”龙,精彩对决,即将上演!
2025-10-04 18:28:00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第一缕晨曦中冉冉升起,当华夏文明在五千年长河静静流淌,当东方民族守望躬耕于乡土家园。一则古老预言
2025-10-04 23:29:00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
国庆中秋长假到来,太原成为旅游市场一大热门目的地。游客迫切想知道:太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走进太原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
2025-10-02 17:39:00
2025国庆·你不知道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的三块匾额到底怎么读?
2025-10-02 07:21: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