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穿越六百二十年的“远海风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6-27 08:20:00 来源:南京日报

□金伟忻

时光荏苒,江水东逝,海退无声。

放眼长江,大桥飞架,天堑坦途。曾经怪石嶙峋惊涛拍岸的江边,汊河密布水网纵横的芦苇荡滩,如今早已是沧海桑田,高楼绵延。

可我的耳畔却时时回响起600多年前就已震撼世界的那一声惊叹——一片片驶向深蓝的风帆,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边界,开启了全球化贸易的前奏。打开壮阔的海洋篇章,它们依然航行在浩漫的岁月中,矗立在一座城市的文脉里。

何妨,让我们一起穿越南京城620年前的“深海风云”,回望一个永远的深蓝传奇?

“长江第一锚”的海路叙事

初夏。阳光和煦,微风习习。在赵志刚先生的邀约下,我们开始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探寻之旅。

73岁的赵志刚目光深邃,精神矍铄。他是中国宝船·郑和船队研究首席专家,身兼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二十多年来,赵志刚一直专注于南京城市的地域变迁研究,在浩繁的史料里“条分缕析”,溯源追寻,为揭秘“宝船真相”孜孜不倦。赵志刚先后出版《郑和宝船研究》《丝绸之路概览》《宝船厂遗址探秘》《郑和下西洋趣闻轶事》等专著。

穿越六百二十年的“远海风云”

郑和雕像。视觉中国供图

提起郑和与宝船的话题,老赵滔滔不绝。

“我带你去看一看从民间搜来的那只大铁锚,它可是‘长江第一铁锚’啊。”

走进静海寺的大门,穿过两处厅堂和回廊,一座陡峭嶙峋的山石矗立在眼前,一块不大的石碑上刻着“三宿崖”三个大字。相传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朝名将虞允文曾以1.8万兵力与40万金兵决战马鞍山,赢得“采石矶大捷”。随后,他们顺流而下,于下游龙湾卢龙山下一矶石处系泊三日,修整补充给养,后人即将此处命名为“三宿崖”。

转过这座矶石的背后,一只锈迹斑斑的大铁锚静静地斜靠在绿植茂密的山石上。它是赵志刚11年前从古玩市场上追踪买来的。整个铁锚高2.7米,爪距2.45米,重达1.5吨,4只锚爪已折断一半。老赵移步向前,手抚累累伤痕的铁锚,感触其内蕴的沧溟气息,目光中仿佛激荡起那片浩瀚的深蓝。

“这可是一只历经万里海路的铁锚啊,它经历了多少深海风浪,又目睹过多少绝境逢生的幸运?称它为长江第一‘铁锚’是当之无愧的。”老赵感慨连连。

南京祖堂山洪保墓寿藏铭有“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的记载,这是郑和下西洋时最大的宝船了。其他一些文献资料上记载的大多数是3000料、1500料、1000料等。明初修造各类船只通常是以“料”为计量单位,专家们以此计算,5000料巨舶长度可达70米左右,计算排水量最大3300吨左右,在依靠帆桨为主要动力的海船时代,已是“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了。由此可以推想,这只巨大铁锚匹配的至少是拥有“2000料至5000料”的宝船。

浩荡长风,航路迢迢,滟滟随波千万里。那是中华民族走向深蓝的宏阔壮举,那是一次次前无古人的万里航程。

不难想象,这只硕大的铁锚曾伴随郑和庞大的船队,饮风餐浪,耕海犁波,昼夜星驰,航行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之上。荒岛、暗礁、冰山四伏,海沟、漩涡、急流潜藏,台风气象不定,海况变幻莫测,那层层斑驳的锈迹中叠印的是无数生死险境的记忆。

感叹之间,仿佛有一种特别的灵性感应,一只巨大的黑翅彩蝶从植被深处翩然而来,绕着铁锚来回翻飞,久久不肯离去,令人陡生惊奇与敬畏。

大铁锚的来历并不简单。2014年,南京下关国际航运中心占地十万平方米的建筑工地开挖基坑。随着施工的进展出土了密集的大小铁锚。老赵一直关注着这些遗存的挖掘,每看到一个,就向工地人员仔细了解出土点,同时予以草图标注,据其统计达50个以上。几经追踪,他终于在古玩市场上花了数万元将其购得,他的研究认为,这是郑和下西洋历史的直接物证。

硕大的铁锚无处安放,只得暂时寄存在三宿崖旁。静海寺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的功绩所敕建,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而大铁锚则是一段无声的海路叙事,见到它则会让人时时感触到那段令人赞叹的“远海风云”。

晏公矶遗址的壮阔历史

沿着小桃园一路向南,走到尽头穿过马鞍山,眼前可见姜家圩与淮滨路的一个“T”形交叉口。立于路边细察,可见一块约30平方米的红石山遗址,这些露出地面的深褐色石头,原是马鞍山的余脉。

再向前走几十米,越过马路就是晏公矶遗址。在“T”形路拐角处两边,对面掩隐在树荫中的一栋古建筑是晏公庙,而濒临外秦淮河一侧的是新建不久的“晏公亭”。

“这些年我通过田野调查、寻访老人,收集老地图,再细读多种史料,经过反复考证,认为此处就是当年郑和奉旨举行隆重仪式后上船的地方。”赵志刚兴致勃勃,陪着我一路实地察访。

此刻,我们伫立在外秦淮河边,凝望两岸,楼宇林立,人气升腾。历经600多年的地域流变和城市变迁,昔日密布的荡滩港汊早已无迹可循,惟有那穿越岁月的拍岸涛声依然回响。

《明太宗实录》载:“永乐三年(1405),六月己卯。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并赐诸国王金织文绮彩绢各有差。”这是永乐大帝朱棣在南京颁布航海敕谕的日子,也是郑和船队下西洋的首航日。

遥想当年,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或许就结集此处,呈现出云帆遮日、人声鼎沸的壮阔场景——

龙湾陡峭的晏公矶临江而立,苍凉的江风扑面而来。三百多艘巨舶绵延数里,旌旗猎猎,帆樯林立;两万七千多名航海将士,阵势浩大,气势威严。最靠前的是体势巍然的宝船,也是正使郑和的指挥船;而后依次是座船(载运兵士)、马船(运输用船)、粮船(运送粮食)、战船。船上满载着丝绸、棉布、瓷器、粮食、淡水、燃料、蔬果、药材、茶叶等物品。

秦淮河入江口,岸坡平缓。岸上高地搭建的观礼台上,百官伫立,主持仪式的朝廷主官高声宣读航海敕谕:“……朕恭膺天命,君临万邦,尔诸番国远处海外,未有闻知,今遣郑和、王景弘等赍谕朕意,巡使西洋,恩威四海,以共享太平之福。”

霎时,鞭炮震天,鼓号齐鸣。35岁的郑和一袭战袍,长剑在握,目光坚毅,昂首登上宝船。随着他的一声号令,令旗直升桅顶,千帆迎风张扬,一只只巨大的铁锚缓缓启出水面,浩浩荡荡的船队驶出龙湾。

朱棣颁布的这道航海敕谕,为明朝按下了海洋键,它复苏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由此开启了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大航海时代。

郑和一小步,世界一大步。600多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专家以色列教授阿里·让哈敏莫夫来南京考察时说:“郑和航海是南京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那是值得南京城铭记的伟大时刻,也是最不应该缺失的文化记忆。”赵志刚直言不讳,目光中深藏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坚定执念。

为了佐证这一历史上的地标点位,他广为涉猎各种中外资料,处处留心观察思考,诸如《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明史·郑和传》《明太宗实录》《郑和航海图》等等,特别是《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下称《西洋记》),他是一读再读。在赵志刚的眼里,罗懋登的这本《西洋记》实是一本奇书。

罗懋登生活的在明万历时期,他能阅读和搜集到今天看不到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些都被他书写在《西洋记》的若干场景中,尤其是对宝船、宝船结构、装饰、造船情况、龙江关、宝船厂、铁锚厂、宝船码头等等,均有描述。

《西洋记》183页中,记述了国师与皇帝一起看《郑和航海图》的故事。国师长老道:“(郑和)上船处就是下新河洋子江口。”“过了金山……就是孟河……红江口……白龙江……前面都是海。”“过了交趾,前面就是软水洋。”赵志刚对照《郑和航海图》发现,这些都与《郑和航海图》上的标示完全吻合。

“这说明当时罗懋登写作时,一定看过《郑和航海图》。”老赵笑着说。他细心地梳理南京城市的地域流变,自宋、元、明以来,对照《汉丹阳郡图》《金陵古今图考》和《龙江船厂志》等文献记载,再经过田野调查和寻访,赵志刚发现秦淮河的入江口至今至少经历了8次变迁:分别由赛虹桥、水西门、莫愁湖、清凉门、定淮门,到姜家圩(明初下新河入扬子江口)、老江口(惠民河入江口),再到红云桥,即今天的秦淮河入江口。

“晏公矶遗址,明初曾是朱元璋敕建镇守江边的军事堡垒,而晏公庙则与其毗邻,如今的行政区划仍是‘晏公庙社区’,综合种种史料,实地勘察明初以来的自然遗存和遗址,我认为晏公庙就是当年的‘船队出发及郑和上船处’”。赵志刚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

“船队出发及郑和上船处”——是一个王朝开创大航海时代的起点,由此拉开了人类全球化的序幕。正是因为有郑和率领船队远涉重洋的壮举,才成就了南京海洋都城的历史地位,这是一座城市永远值得彰显的代表性符号。

牛首山定格的深蓝传奇

“金陵多佳山,牛首为最。”

梅雨时节的牛首山,谷峰连绵,苍翠如海,烟岚似墨,松涛盈耳,静谧幽深。冒着飘飘洒洒的细雨,踩着湿漉漉的小径,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江南诗词的韵脚上。

牛首山麓西南门,郑和的衣冠冢修建于此。墓前,矗立的郑和半身塑像,面相奇伟,目视远方,仿佛依旧在聆听万里远海的澎湃涛声,怅惘王朝未尽的伟业……

郑和与牛首山有着深厚的渊源,梳理岁月深处的往事,可使我们触摸到他的内心感悟与浩茫波澜。

穿越六百二十年的“远海风云”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郑和幼习孔孟,能武能文,14岁进入北平燕王府。他身材魁梧、思维敏捷,出入战阵,多建奇功。因帮助朱棣登基有功,升为内官监长官太监,并赐姓郑,时称“三保太监”。1405年开始,朝廷为重建与发展东南洋等地的朝贡关系,派遣35岁的宦官郑和及王景弘、洪保等,从1405年开始七次下西洋。第六次下西洋期间,因朱棣去世,郑和目睹了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即刻颁布“罢西洋宝船”、裁撤舟师的全面逆转。

1425年,远离大海的郑和一度任南京守备,督造南京大报恩寺的工程。宣德年间,郑和专程到牛首山拜访住持宗谦:“览兜率岩,辟支佛洞,愕然有感,乃伐木鸠材,复崇栋宇,像设起人之瞻敬。”

《牛首山弘觉寺》载:“缘石径而上,为观音阁。又上为兜率岩,即舍身台,乃东峰最高处,万仞壁立。崖下有地涌泉,甚清澈。”身临险峰的郑和环顾俯视,牛首山的远景尽收眼底,当即决定捐资兴建兜率殿,他要在最为险峻处“凌空构阁”,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寺院,以期传之久远。

他对宗谦说:“逮吾西洋回还,俱送小碧峰退居供奉,以为永远香火,旦夕焚修。及有暧床,送尔安寝。不至纤毫有失,及擅移他处。”

世事难料。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未能再回金陵,“至癸丑岁(1433)卒于古里国”。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山考》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宣德初……赐葬山麓。”

郑和当初的嘱咐竟成遗嘱,宗谦“感慕日惠,用以追悼”,遵帝谕将郑和墓安置在弘觉寺山门下的不远处。

近6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登上牛首山,伫立郑和墓前,回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那个远去的大航海时代,依然是心潮涌动,感怀不已。

正是郑和与他的船队,以其超前近一个世纪的远航,引领了世界航海运动,开启了跨洋贸易之旅、洲际交流之旅。

有人说:“没有郑和的先行远征,就没有东西方的双向奔赴;没有郑和的一路向西,就没有西方的尾随东来。”

从全球史的视野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贸易网络的初建,构成了全球贸易的重要一环,这也是大航海时代的前奏。他率领的庞大船队打通的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路,将东亚、南洋到东南亚、南亚连成了一片,加快了通过海路将全球连成整体的速度,为15世纪末到18世纪数以千计的西人东来做了交通上的准备。

卖天下、买天下,郑和七下西洋带出去的精美瓷器、丝绸、茶叶、铁器等,极大地刺激了海外贸易的活力,其中瓷器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同时,他们也从海外交换到大量的中国稀缺品,“买到了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并画天堂真本回京”,“由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麒麟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

郑和船队的海外之旅,开创了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明实录》记载:永乐时期的二十二年中,亚非国家使节来华318次,洪熙时期的一年中来使约10次,宣德时期的9年中,来使约79次,共计60余国。永乐十九年(1421)西洋古里等16国遣使1200人来访;永乐二十一年(1423),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来访的印度洋16个国家使臣多达1200人。这些来华的使者,在明朝各地均受到隆重的款待,并获得了丰厚的赏赐,这其中有实物,也有钱币,可以购买所需要的产品。

作为拉开人类海洋时代帷幕的那个人,郑和启迪后人的远远不止这些。

大明王朝由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没有征占异域一寸土地的欲望,没有抢夺弱小国家的一两黄金。他们只是以平等的贸易去交换奇珍异宝,并始终以“薄来厚往”的礼仪与前来朝贡的诸国进行礼尚往来。

历史的细节常常意味深长。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何以会一帆风顺?只有和平的使者才会被人永久惦念,只有互利的贸易才会带来共赢的繁荣。

有谁愿意去为强盗的掠夺树碑立传,又有谁会为侵略者的残暴而歌功膜拜?真正的永恒总是源于善良平等的互助,源于热爱和平的文明力量,这是郑和船队始终能够一帆风顺且誉满世界的根本。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只有海洋,才能够把人类连接在一起。从封闭隔绝,走向开放,走向互通,这是历史的规律,更是不可抗拒的世界趋势。600多年前的大航海时代是如此,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当下更是如此。郑和打开了中国人走向深蓝的宏阔视野,给南京古城注入了拥抱海洋的精神气质。

郑和是大明王朝风云际会中孕育出的一代人杰,而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则早已超越了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边界——他是人类历史上永远的深蓝传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8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方志大讲堂”再谈郑和:让航海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祝东秀2025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7月3日,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举办“
2025-07-08 07:51:00
...闻记者朱彦通讯员考薇沈玉云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船队从南京出发,七下西洋和平造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日,南京市文化
2025-07-11 14:13:00
走进江苏海院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穿越600多年时光,“看见”郑和船队扬帆下西洋□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怀艳通讯员朱孔阳证实郑和船队曾到过非洲东海岸的关键证据何在?为郑和下西
2024-04-18 07:40:00
由江西省儿童剧院、太仓大剧院共同出品的儿童剧《郑和·东方宝船》以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为故事背景,将宝船上的重要物件如舵杆、铁锚、火药匣、牵星板、针灸包、铜灯、青花瓷等一一拟
2025-09-11 10:26:00
筹拍《郑和下西洋》!乌尔善:立足中国传统文化
...影想象力方面的能力。2023年,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全国影院刮起神话史诗的旋风,收获26.34亿票房,位居年度第五,有观众评论称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能看到主创的匠心。
2024-10-17 16:55:00
聊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一段伟大的航海壮举,发生在明朝时期。本文将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行过程、影响和意义,带领读者领略这一传奇事件的魅力。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
2024-02-12 06:42:00
聊聊郑和曾七次下西洋那些教科书没有告诉你的秘密
郑和是明朝历史上的朝中大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教科书中,我们都曾学过郑和下西洋一课。然而你知道吗?教科书上所讲的只是一些只言片段,真正历史上还隐藏着许多教科书无法
2023-03-01 11:22:00
明朝七次下西洋,为什么都是郑和指挥?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一件伟大的航海壮举,在当代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郑和下西洋从永乐
2024-05-20 15:15:00
揭秘郑和七次远洋的动机与收获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一是寻找建文帝余党,二是宣扬大明国威,三是防范帖木儿的威胁。至于具体是哪种原因使得郑和七下西洋,我们不得而知,但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
2023-10-22 15: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老单走福州》第二季第九集《船政英雄》:跟着老单游船政,探访近现代工业文明梦开始的地方。
2025-10-05 11:08:00
铭记历史的水墨历史肖像——《九一八》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05 11:17:00
国庆期间,蒙城博物馆推出皖北精品拓片展
大皖新闻讯 国庆假期,蒙城县博物馆推出“碑石墨韵 拓古传今”皖北地区精品拓片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感受石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10-05 18:34:00
10月4日,“河北五超”第八轮沧州对阵保定,球场内观众全体合唱《歌唱祖国》。(摄制:王宏飞、吕熠、王青峰)
2025-10-05 21:26:00
“镖不喊沧”的江湖铁律曾响彻武林:凡镖车行经沧州地界,必放下镖旗、悄然而过,以示对沧州武林的敬重。江湖远去,武侠精神传承至今
2025-10-05 07:02:00
“河北五超”第八轮辛集赛区,“辛”鹿战“秦”龙,精彩对决,即将上演!
2025-10-04 18:28:00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第一缕晨曦中冉冉升起,当华夏文明在五千年长河静静流淌,当东方民族守望躬耕于乡土家园。一则古老预言
2025-10-04 23:29:00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
国庆中秋长假到来,太原成为旅游市场一大热门目的地。游客迫切想知道:太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走进太原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
2025-10-02 17:39:00
2025国庆·你不知道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的三块匾额到底怎么读?
2025-10-02 07:21: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