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石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
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谪为江洲司马时创作过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诗人在江西九江的江畔为友人饯行,夜闻邻舟琵琶声凄婉哀怨。邀见相叙,得知琵琶女由京城沦落至此,身世凄凉。诗人联想到自己坎坷仕途,有感而作《琵琶行》。这一名篇在明代成为画家们最喜欢描绘的文学题材之一,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据诗意而绘的画作。其中有一幅以青绿形式绘制而成的山水长卷,名为《浔阳送别图》。
一、《浔阳送别图》的创作者
《浔阳送别图》纵33.6厘米,横399.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卷首有朱之蕃题写的“弦中别意”,卷末款署“实父仇英写”,钤“仇英之印”“仇氏实父”二方朱印。仇英是“明四家”之一,字实父,号十洲,原太仓人,后移居吴郡,遂为苏州人。他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仇英初为漆工,为人彩画栋宇。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尤长于摹古,博采众家之长,又增其所不能。仇英作画甚勤,于山水、人物、花竹、楼阁界画,无所不工。所作大青绿山水,精工妍丽而不失秀雅,为明人所不及。人物画更显功力,其雅淡之韵,为时人叹服。董其昌谓“五百年而有仇实父”,其画艺之精湛可以想见。
该画虽然题有明代画家仇英的名款,但相较于存世公认的仇英画作,此卷的真伪仍有争议,尚无定论。但就图卷本身而言,显示出画家的文学造诣和艺术表现力,不失为一幅佳作。
二、画中景致和细节
《浔阳送别图》属于手卷,画面上烟江旷远,水天相接。岭丛岫叠,远山隐现;汀渚连绵,坡石堆卧。修竹密林,山亭水榭,杂然其间。江畔岸边垂柳数株,江边荻花瑟瑟,一派清疏悠远之境。在画卷中段,一轮明月映于辽阔江面上,两艘船只停靠岸边,半隐于坡石杂树后。其中一艘大船以编苇为顶,舱房宽敞,装饰华美精致。船舷上有艄公正在撑篙定船。舱中,白居易和友人已邀琵琶女同船,听其奏唱。桌上红烛高燃,酒榼茶铛具备,一仆持壶温酒,随侍在旁。船中后方隔间内,小童弯腰持香著,小心地夹着香丸投入香炉中。另一艘并停的小船为琵琶女所乘,船头微露,有侍女留在舱中。白居易的家仆们正在岸上等候,其中两仆牵马提灯,站得较远,另一仆人走近大船,探询船上情形。画中人物虽小,却不时作为山水间的点缀。画家对这些人物的衣着、动作、表情都作了精致刻画,应和诗中情节。此段可谓全卷的焦点,景致、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生动再现了《琵琶行》中的诗意,构思精妙,十分精彩。
三、艺术特色
荆浩《笔法记》云:“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自古有能”是指青绿山水,即中国山水画最早的传统。自中唐王维始创水墨至五代,青绿绘画的创作逐渐式微。直到北宋后期,随着复古思潮的兴起,青绿山水画再次兴盛,影响后世。这幅《浔阳送别图》是以山水景致作为描绘主体的大青绿。画中山石先用细匀劲挺的淡墨线勾出形状和纹理,略加稀疏地皴擦。设色上以平涂为主,山体先用汁绿染,再用石绿、石青敷色,山脚和坡石多用赭石色相托,笔力刚健。树干用墨线双勾,填以赭色,树叶则夹叶、点叶并用,施以红、赭、藤黄或青色、绿色。江边水纹以墨细笔勾出,水际、雾带和最远处的群山,则施以淡墨,从而弱化青绿主色调的艳丽感。这可能是受到沈周、文徵明小青绿山水的影响,画面更显雅致。
整体看来,这幅画作线条工整遒劲而醒目,设色清雅明艳,不同于唐宋时期设色富丽浓郁的青绿山水。在明画中,这类雅致的大青绿亦不多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愈庐论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08页.
【2】荆浩《笔法记》,收入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605页.
【3】戴清泉:《青绿山水画探源》,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72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2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