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焦作日报
本报记者 王玮萱
5月19日,温县番田镇段村迎来数位省市县级水利专家、文物专家。他们是专程赶来参加段村文物普查工作汇报会暨济水文化论坛,并为段村济水文化碑廊揭牌的。
一个小村庄为何能够吸引各路专家?段村有何底气建起温县首个济水文化碑廊?济水文化之于温县又有哪些特殊意义呢?
小村庄有座“文物富矿”
在济水文化论坛上,段村党支部书记秦鸿党激动地说:“今年4月26日,我们村接到温县文广旅局发出的文物普查公告,就立马成立了文物普查小组。全村老小行动起来,不到20天时间,就找到了唐朝经幢、明清石刻、古民居等30多件文物,加上2013年以来发现的,我们村的文物档案总数已经突破上千件了。”
2013年,被称作段村文物普查元年。这一年的秋天,村民秦鸿侠和秦鸿凯在打扫自家清朝祖宅时,意外发现了尘封在穿堂门板后300年的“文元裕”怀商老字号匾额和200年的“伟略运筹”贺匾。这些重要文物的发现,使这个普通的的小村庄沸腾起来,并引起各大媒体、专家的关注。
而段村之所以商贾云集,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段村是依偎济水故道的传统村落,顺着济水,行将几里,东边是古温国要地、三国文化重要核心——司马懿故里安乐寨村,西边是沁孟两县,与黄沁河道相连。自古以来,段村便是前往洛阳的官道、商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11年来,段村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发现并保护了大批有价值的文物。与会时,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韩长松和温县博物馆馆长王飞赞叹:“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截至今天,段村共发现了10块汉砖、1块唐代经幢、100多通明清碑刻、2000多张老照片、200多册古籍、40张清代分家账单和分生意单、8处清代古民居。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还登记了大量近现代文物和珍贵档案,段村可真是一座‘文物富矿’呀!”
古碑刻见证济水变迁
济水滋养了这座“文物富矿”。
如今,济水在温县称作猪龙河。该河沿着清风岭,东入黄河。神奇的是,其经三伏三现后,流入山东济宁、济南,最终向北入了渤海。
为何称作猪龙河?
济水古称“沇水”。民间相传,大禹治水时,导沇水东流,时有神龙巨豕相助而成。所以,人们喜欢称这段济水为“猪龙河”。
活动当天,村民热情地带领与会专家来到村西的济水故道,段村济水文化碑廊就建在这里。该碑廊长12米,目前矗立着7通与济水文化有关的清代碑刻。
据段村人、媒体人秦凌杰介绍:“这7通碑刻是我们从这些年村里发现的100多通明清碑刻里筛选出来的,他们每一块都与济水有关。这7通济水碑刻记载的多是当时的官员、绅士、商号和村民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和架桥铺路的事迹。”
那么,这些碑刻上都记载了什么内容呢?
这7通碑刻分别是: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立重修济河桥碑;清嘉庆年间立济水筑堤碑;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立重修凤尾桥碑;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立济河挑河志碑;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立重修济河桥碑;清光绪三十□年立捐资建桥碑;无字碑。
其中,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立重修凤尾桥碑碑文开篇即说“段村形势龙环凤尾”。“龙环凤尾”指的是,段村与邻村司马懿三祖陵所在地——三陵村的位置关系,既表明了桥名“凤尾”的由来,又印证了司马懿三祖陵“凤凰单展翅”的传说并非虚言。
该碑文记载,段村猪龙河西渡口桥原为木桥,经常修补,实非长策。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桥损坏,通行受阻,村民宋万兴遵母命出钱数万,以石代木,修建石桥,新桥落成,气势恢宏,“□□珠编,虹腰云构,鳌足鲈鳃,龟背蟹腹,尾沃海闾,口吞山屋未已也。”虽然碑身中部腐蚀,文字损坏,但它让今人记住了177年前的段村宋家母子热心村政,斥资修桥的善举。
碑刻中还有一段温孟两地村民齐心挑河的典范。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立济河挑河志碑的碑阳刻“诰授奉政大夫同知衔邑侯莲洲韩公德政碑”18个大字,其背阴额刻满汉双文“温县之印”印章。其下镌,有时任温县县令韩书垿亲撰的《挑河志》一文。
《挑河志》说,因为古代水利设施不够完备,河渠周边各村庄在处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时,大多相互打斗争抢优先使用权,而温孟两县村民与人为善,合力修渠,令人感动。于是,他亲自书写了碑文,并且拿出自己的俸金勒石刻碑。文中韩县令特别点名表彰了段村职员秦正塘和孟县北董村文童张士贵是此次疏浚河道的倡议人和组织者,秦正塘是段村300年怀药老字号——“文元裕”的第五代掌柜。
希冀温县形成济水文化圈
采访时,村民说:“猪龙河是段村的母亲河。”
济水文化学者刘建、王毅专门从济源赶来参加段村济水文化论坛。他们说:“我们从济水源头济源出发,一直走到济水入海口,沿途见到不少济渎庙和济水碑刻,但在一个村子里看见7通济水石碑,这十分罕见。”
事实上,不仅仅是段村,济水文化之于温县同样意义特殊。
温县,南濒黄河,北依沁水,济水绕其间,此乃“温”之“氵”。有了水,温县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
济水至清远浊,相对黄河、沁河的利用率更高。济水盘亘其间,滋养着古温发达的农业文化。
对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言,温县应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先秦文化的研究重地,是河洛文化腹地。黄河与洛水在温县北平皋遗址处汇流,济水也在此东北处与黄河汇流,至荥阳界出。
沿着温县济水故道行进,周边文物遗迹不胜枚举。与段村临近,古济水岸边,温县招贤乡上苑村西北处是古温国旧址。这里曾是苏忿生所封苏国的核心位置,也是三国时期司马家族的行宫——“安乐宫”后花园。紧挨上苑村,便是司马懿故里——安乐寨村。
据《郡国志》载:温,苏子所都,有济水出。其又载:温出济水,其此之谓矣。由此,有专家判断,古温国的疆域周时西至济源境。
温县深挖济水文化意义重大,而此时段村济水文化碑廊的建成,更为温县形成济水文化圈找到了实证。
①
②
③
④
⑤
图①碑刻专家正在考察段村古碑。(本报资料照片)
图② 表彰赵氏祖先的“济阳保障”匾额。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图③村民在疏浚济水故道时发现了大量明清石碑。
(本报资料照片)
图④村民全力保护“伟略运筹”匾额。
(本报资料照片)
图⑤段村唐代八棱经幢。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0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