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青岛日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振兴乡村文化,助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柳宾
●乡风文明贯穿“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要聚焦文明乡风建设,培育新时代乡村新风尚,重塑乡村居民精神风貌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乡村居民文化权益、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改善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与“魂”。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传承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基层文化队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要立足乡村文化工作实际,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推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聚焦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文化产业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乡村文化振兴是凝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精神基础和灵魂工程,决定着“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走向与进度。因此,应以满足广大乡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振兴乡村文化,助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乡风文明,重塑乡村居民精神风貌
塑造新时代乡村精神。振兴乡村文化首先是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工程,而乡村精神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一方面,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村规民约、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各种手段和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乡风传统,实现乡村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的日常化和常态化。另一方面,通过“道德银行”“积分超市”等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上述内容融入积分范围,鼓励他们在“道德银行”存美德、挣积分,从而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新时代的乡村精神。同时,应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重建新时代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明显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现实性,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应广泛挖掘古乡贤资源,对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整理、传承和转化,通过乡村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宣传等方式加以传播,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的时代内涵。
聚焦文化民生,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针对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文旅、宣传、农业农村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优惠措施,在资金方面重点倾斜,切实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水平,让广大乡村居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应继续推进市(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设施改造升级,按照乡村居民的需求,在乡村文化设施中设立多样化的功能区,体现设施的综合性;深入开展镇村文体设施标准化创建,打造更加完善的“15分钟文化圈”;评选命名一批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深入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在乡村建立分馆和基层服务点,引导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向广大农村地区倾斜。
提高乡村文化设施利用率。科学评估现有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益,进而整合或者增添基层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等设施;重点抓好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风家风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委托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对乡村文化设施进行专门管理,并定时开展文化活动,把文化“送进去”“种下去”,让乡村文化设施真正“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实现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平衡。
创新文化惠民工程。以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引导文化供给,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文化服务模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活动,以增强“文化下乡”的精准度。妥善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增加人流量,提高利用率。采用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馆、移动阅读等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将公共文化设施、场所服务范围向外延伸、扩展。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打造“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品牌、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文体活动,真正让乡村群众“唱主角”。积极开展免费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组织开展“艺术彩虹”文化志愿服务村村行等活动,更好地满足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聚焦传承保护,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乡村非遗保护传承。推进实施乡村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振兴工程,将更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等活动;建设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库、大型展示体验场馆等,保护传承延续乡村文脉。
有效开发传统建筑。加快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归类整理和规划评估工作,提升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层级;尽快做好古村落民居建筑群的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系统研究、梳理古村落发展脉络,了解历史价值,引导新建、修缮和改造等建设活动避让特色村庄和历史文化资源,保留保护好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农耕文化,防止“千村一面”,努力打造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对于具有开发和研究价值的乡村建筑资源统筹规划,将其作为文脉传承和乡村旅游的公共建筑适当修缮,使之融入乡村背景的同时彰显地方特色。在实现对传统建筑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同时,解决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对破烂不堪,没有修缮价值的建筑,应当征求本地居民的意见,在尊重乡村居民意愿基础上予以改造,提高这些场所的利用价值。
传承保护传统戏曲。地方戏曲的根在乡村,必须通过构建传承和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使其回归乡村。应加大对茂腔、柳腔、吕剧等地方戏曲剧种的扶持力度,帮助恢复其在乡村的繁荣发展。
聚焦乡村人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加强乡村文化专干队伍建设。建议借鉴福建等地“配送文化专干”的做法,鼓励各区市采取政府统一招考、财政购买服务、文旅部门统一考核管理的方式,向街道、社区下派业务干部,解决基层文化管理人员缺编、待遇不落实、在岗不在位等问题;在市区两级全面推开文化干部“网格化、下沉式”服务,在乡镇、村庄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
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依托各级文化馆、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等,大力培养、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依托基层乡土文化能人、中小学教师、文艺爱好者等,组建乡村文艺团体、志愿者队伍;组织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开展培训指导,提高乡村文化骨干专业技能。
发展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培育乡村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建设一支传承发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扶持当地广场舞队、庄户剧团等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为其提供必要的设备、装备等,激发他们创作、演出和工作的热情。
聚焦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文化产业活力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牢固树立“文化+”战略思维,立足乡村特色和建设实际,准确选择“文化+”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通过文化搭台,将文化与观光、旅游、民宿、科技、生态、金融等相融合,推动乡村建设转型升级,推进“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经济创造力和生产力,打造文化强村、强镇,创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态势。
以传统工艺培训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应通过大力培育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引导传承特色传统工艺、传统表演、传统医药、传统民俗,将其发展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专项职业能力或文化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乡村文艺扶持奖励机制。加大对“三农”题材文艺作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提炼本土文化元素和内涵,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乡村题材文艺作品,繁荣和发展乡村文化事业。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8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