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以艺术为桥梁,集合中俄美术家作品165件,是吉林省近年来最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展。
在众多聚焦反法西斯历史的艺术作品中,赵奇创作的中国画《九一八》以独特的水墨语言,成为承载东北抗战记忆的重要载体。让观众得以透过笔墨,触摸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伤痛与不屈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铁蹄踏破东北国土,无数百姓被迫逃离家园,一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历史就此展开。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赵奇自幼便从父辈的口述、学校的历史教育中了解了那段历史——那些关于离散、牺牲与抵抗的岁月,融入了他成长的记忆中。
1978 年赵奇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对这段历史深刻的记忆和对家乡的牵挂,驱使他将笔墨对准九一八事变,历经数年打磨,最终在1981年完成了这幅纸本水墨作品,以艺术之名,为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立传。
作品画面当中选取的是老年、少年、儿童的形象,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九一八事变后百姓的群像。满脸皱纹的老人紧攥着破旧的行囊,眼神里满是对家园的不舍与对前路的迷茫;年幼的孩子躲在母亲身后,怯生生的目光中藏着对战争的恐惧;搀扶前行的乡亲、背负伤员的村民,每一个人物的神态与动作,都精准还原了战乱时百姓的流离之苦。远处的茫茫的旷野,象征着东北人民被压迫之后无家可归的真实的生存状态。
创作者国画语言扎实,在人物的造型上、在笔墨的凝练上,都有着自己的强烈的个人风格。《九一》以沉郁的色调奠定作品的悲剧基调,摒弃了鲜艳的色彩,仅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区分层次,既突出了主体,又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压抑感,让观众仿佛能透过画面,感受到事变后东北大地的萧瑟与悲凉。
更难得的是,赵奇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血腥,而是将重心聚焦在普通百姓上,让作品超越了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刻,成为充满人文温度的“历史肖像”。
今日再看这幅画作,那些定格在画面中的人物,仿佛跨越时空与观众对话:它提醒着每一个人,“九一八”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无数同胞用苦难与生命书写的民族记忆;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先辈的抗争中汲取力量,化为守护和平、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丛鹂锐 文/图
摄像 彭绅
制作 孙上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06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