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秀才科举多次落榜,怒题反诗后亲手毁掉一个帝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5 16:01:00 来源:戏说三国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杀气腾腾的《不第后赋菊》,很难想象出自一个文弱书生之手。长安皇榜前,黄巢殷切地目光透漏出了绝望的神色,他再次名落孙山。这个自负五岁就能作诗的落魄秀才,开始仇恨起了科举制度,对唐太宗李世民都赞叹不已的“长策”有了深深地愤恨。唐末的黄巢起义后世评价很复杂:年长人们的教科书中他是大英雄,中年人甚至听过他是“吃人恶魔”的说法,少年人对他基本没有印象。那么掀翻了唐王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秀才科举多次落榜,怒题反诗后亲手毁掉一个帝国

这要从影响黄巢一生的科举落榜说起,这个五岁就可作诗的奇才,无法接受科举多次落榜的现实,最终成为了攻陷洛阳、长安两京的义军领袖。仇恨的根源就是黄巢认为自己才华横溢,落榜是因为科举不公,所以愤恨朝廷。

那么黄巢的怀疑正确吗?为什么才华横溢的黄巢屡屡落榜?其实,科举的公正性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保证的,这是唐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所以阅卷之人,是看不到试卷人的姓名、籍贯的,而且科举作弊、违规,一经发现,性命不保。至于黄巢善于作诗,屡屡落榜也不是奇事。唐朝诗人李白因为伤过人、父亲是富商无法参加科举;“诗圣”杜甫科举落榜写下《望岳》;白居易是更改籍贯,才中进士的。

为什么公平的科举,会使这么多流传后世的大文学家落榜?因为科举是选拔官员的考核,注重的是经世致用,考核中“经学”占很大份额。而文采出众的人多思想跳脱,对于刻板的经学不是很感冒,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也是科举不第的好例子。历代名臣也很少有大文学家,文人的浪漫与为官的务实存在一定的冲突。

秀才科举多次落榜,怒题反诗后亲手毁掉一个帝国

黄巢回乡后,利用自家盐商的财富,聚集了大批人马,开始了反唐的征程。黄巢起义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黄巢依附于义军领袖王仙芝,第二阶段才是黄巢成为义军真正的领袖。

由于唐末藩镇割据严重,互相攻伐,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仇恨唐王朝的黄巢很快组建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投奔了势力更大的王仙芝。在王仙芝和黄巢的领导下,转战中原。唐王朝迅速调集大量藩镇势力,镇压起义。王仙芝、黄巢的军队根本不是训练有素的藩镇军对手,幸好平卢节度使宋威有“养贼自重”的想法,黄巢的义军规模才越来越大。

但多次的接触,使唐王朝有了收服黄巢军的想法。朝廷的“橄榄枝”投向了王仙芝,王仙芝面对高官厚爵,没有经住诱惑,接受了唐王朝的赏赐。黄巢对此非常不满,和王仙芝大吵一顿,之后带领一支军队开始了自立之路。王仙芝接受唐军招降后,很快就遇害了。

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开始了征战中原的进程。可中原藩镇势力过强,黄巢的义军不是对手。幸好这些藩镇之间互相猜忌,黄巢得以降而复叛。艰难的处境使黄巢,认识到了自身实力的不足,选择了南下发展军力。

在广州时,黄巢清剿了大量基督教徒和富商、以及中亚富商。据说,广州异国商人、游客死伤10万人有余。在这里黄巢利用大量财货,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之后北上两湖、江浙地带,由于这些地区唐军不强,黄巢一路势如破竹,发展到了近百万人。

秀才科举多次落榜,怒题反诗后亲手毁掉一个帝国

重回中原的黄巢不比从前,已经有了近百万人马。唐王朝对此大为恐慌,聚集了大量军队退守长安、潼关一线。甚至洛阳的守军都被调走了,洛阳留守刘允章开城投降。这时黄巢的义军很守规矩,军纪严明,深受百姓爱戴。

可攻克唐都长安,建立“大齐”之后,一切彻底变了。黄巢迷醉于宫娥旧妃之间,过起了纸醉迷金的生活。黄巢的义军军纪败坏,掳掠富商百姓,烧杀劫掠,无恶不作。长安百姓由黄巢军入城时的欣喜,变得苦不堪言。

不久后,各地勤王唐军汇聚长安,长安百姓迎接大军入城,黄巢溃逃。可是长安百姓迎接进城的唐军,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和平,反而再次劫掠了长安。黄巢见到唐军大乱,率军攻入长安,击败了唐军。作为对长安百姓接应唐军的报复,又一次洗劫了长安城。

秀才科举多次落榜,怒题反诗后亲手毁掉一个帝国

直到各地唐军汇聚,特别是黄巢大将朱温的叛变,使黄巢彻底走向了穷途末路。李克用为首的唐军和朱温为首的降军合力,打得黄巢大败。逃出长安的黄巢残军在穷途末路之际,展现了凶残的本性。因为缺少粮草补给,将大量尸骨与百姓,粉碎成肉沫、骨屑,补充军粮。所过之地,百姓尸横遍野,哀嚎满地,死者不下三十万。这支农民起义军不同于初期的军纪严明,在穷途末路之际将人性之“恶”展露无疑。

秀才科举多次落榜,怒题反诗后亲手毁掉一个帝国

直到山东狼虎山,唐军追上了黄巢残军,黄巢部将为了活命杀害了黄巢。这场唐末农民起义虽然到此为止,但李克用和朱温开始尾大不掉。之后朱温彻底打破这层隔阂,建立后梁,李克用在山西建立后唐,唐王朝彻底覆灭。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个年幼之时作诗便吓坏了父亲的黄巢,以一介书生之力,彻底将江河日下的唐王朝推向了毁灭的深渊。不同时期做法截然不同,也导致了后世对黄巢评价不一。前期的黄巢力主抗唐,军纪严明。可惜长安称帝,纸醉迷金的大唐西都彻底腐蚀了黄巢的心,不再锐意进取的他很快走向了灭亡的道路。不知临终前的黄巢是否还记得那句:“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风情与野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5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谁的朝代只有37年,制度却影响1300年
...者,秀才本人及地方官员均需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作为帝国的官员,一旦被朝廷认定举士不尽力或不合格,即被记入日常政绩考核,轻则受皇帝辱骂,重则罚俸或者丢官,如遇情节特别恶劣者,在
2023-10-16 16:07:00
唐朝科举制度探秘:从秀才到进士,科举背后的选拔与挑战
...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日高中状元,然后光宗耀祖。科举考试成了不少家庭改换门楣的方式,更是成了不少学子改变人生的途径。但是对于科举制度,经过不少朝代的革新,方式一直在发生改变
2024-04-14 19:47:00
从科举失败到起义领袖,黄巢的崛起与唐朝的覆灭
...。他更满怀希望地去参加了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考试——科举。只可惜天妒英才,黄巢屡战屡败。 如果换作是一般富家子弟,可能就放弃了,或者豁达地开解自己,大不了从头再来。但黄巢不一
2023-09-16 18:45:00
细谈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始设“秀才科”,令各州每年荐举三人,经考核优异者,便赐予“秀才”之名;隋炀帝时,又增设“进士科”,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
2024-09-10 14:09:00
古代这三位科举“落榜生”,改变了历史走向
...生讲了古代高考选官制度,分析了落榜生这样的词汇是和科举制绑在一起的,有人考中就有人落榜。考中的人往往循规蹈矩,但落榜的人就不一样了,今天淮下书生就讲几个可以说改变了历史走向的
2023-06-29 05:42:00
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为何会有吃人肉的残暴行径
...惨烈给他带来的精神扭曲?当年,黄巢从十八岁开始踏上科举之路,一心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光宗耀祖。他整日温书,对着灯火夜以继日苦读,希望可以通过一场考试翻身摆脱其商人子弟的身份。
2024-02-19 16:22:00
黄巢攻陷广州后,为何下令屠城
...国,向汉朝皇帝贡献了礼物。而孙权主政吴国时期,罗马帝国再度派遣使臣来到吴国。而从罗马帝国或者西亚抵达中国,一般来说,是需要穿越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进入我国南海海域,而后登陆。
2024-04-26 17:38:00
...于追杀。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私盐贩子差点掀翻强大的大唐帝国?黄巢明明已经建立政权,为何才一年多就被迫退出长安?01.黄巢成功的三大理由军事才华咱们得承认,黄巢确实有非凡的军事才华
2024-03-21 15:50:00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豪门贵族”内部的科举
...化。很多人天真地认为有了科举之后门阀大族就消失了,帝国的君王会通过科举这条路来有效地削弱豪门大姓的势力,却不知在实际操作中,科举不但没有削弱贵族在朝廷中的势力反而更好地成就了
2024-10-04 12: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