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漫步在西安南门里的书院门街上,笔墨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行至深处,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落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透着岁月的厚重,这里便是关学思想的传承地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近日,经过半年多的修缮改造,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老书院,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回公众视野。
历经四百年风雨的文化殿堂
有“两新”引人瞩目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是历经四百年风雨的文化殿堂。历史上培养了大量人才,清代走出了爱国名相王鼎,民国时期“关中三杰”的于右任、李仪祉和张季鸾均在此求学,他们都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清代,正学书院并入关中书院,成为关学正脉,冯从吾、李颙等大儒在此讲学,培养了众多关学弟子,使张载学说得以发扬光大。
此次焕新亮相的关中书院,有“两新”引人瞩目:第一新是“关中书院博物馆”“关学博物馆”两大博物馆首次开放;第二新是首批40位大学生导游上岗,凡是预约参观书院的游客,都可以预约导游导览。
“由张载创办的关学是理学的重要学派之一,经过后世学者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又有全国性影响的学术流派。”走进关学博物馆,西安文理学院关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天社介绍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是张载的家训箴言。张载家训、吕楠家训、马理家训……那些先贤们的道德追求与实践真知,至今仍如星火般照亮后人前行之路。
“关中书院的修缮改造绝不仅是个文化项目,更是一座城市气质的改造。”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关学的出现,将陕西西安的周秦汉唐文脉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在盛世之后依然文脉不断、弦歌不辍。关学如同一条潜流,虽不似周秦汉唐那般轰轰烈烈,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西安乃至整个关中地区的文化命脉,让这片土地在千年之后依然散发出深沉而持久的光芒。
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
书院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彼时,御史冯从吾因上疏忤逆神宗,罢官归乡。这位心怀天下、满腹经纶的学者,并未因仕途受挫而消沉,而是选择在宝庆寺开筵讲学。他学养深厚,又秉持着“敦本、尚实、求真、践履”的思想精髓,很快声名远扬,四方学子纷至沓来,宝庆寺的空间逐渐显得局促。
万历三十七年,在陕西布政使汪可受等人的支持下,关中书院在宝庆寺东侧拔地而起。书院建成后,规模宏大,布局精巧: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两侧古槐、皂荚郁郁葱葱。
据冯从吾《关中书院记》记载,“允执” 是借 “关中”之“中”字,来阐述《尚书》里“允执厥中”之奥,强调为人处世、言行举止都要恪守中正之道。堂名既体现了书院对儒家经典教义的尊崇,也寄托了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关中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一帆风顺。明天启六年,在魏忠贤的诬陷下,明熹宗下令拆毁一切书院,关中书院也未能幸免。中天阁内供奉的先圣塑像被拖出“掷之城隅”,所藏书籍焚毁殆尽,冯从吾眼睁睁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书院毁于一旦,悲愤成疾,次年含恨而终。
康熙年间,关中书院得到重修;雍正十一年,清政府拨给帑银一千两作为经费补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帝御赐“秦川浴德”匾额,关中书院再度焕发生机。1903年,关中书院更名为陕西师范学堂,首任总教习是关学传人牛兆濂。此后,书院虽几经更名,但始终坚守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从未迁址,也从未中断办学。2009年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成为西安文理学院北校区的一部分。
免费开放
工作日下午限200人 节假日全天开放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中书院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按照“留、保、改、拆、建”的理念,全面启动了关中书院基础设施及环境提升改造、关中书院文物保护修缮两大工程。截至目前,基础设施及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已顺利完工。
9月24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关中书院,在大门口门卫的提示下扫码预约之后,踏着青石板路,走进书院。二门厅上“秦川浴德”的牌匾赫然眼前。门厅内侧冯从吾手书的《千字文》遒劲含腴,苍润相济。院内原本斑驳的建筑也都依照历史重新上了“彩妆”。
沿着中轴线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仪门,面阔五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灰陶筒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古朴的光泽。前檐两山出八字影壁墙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书大字分立两边。后檐墀头墙高出屋面,庄重而典雅。
穿过仪门,便是二道门厅,又称礼门。同样是面阔五间,带后廊,干槎(仰)瓦屋面,与仪门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氛围。再往里走,便来到了书院的核心区域 —— 允执堂。
允执堂目前是西安文理学院的图书馆,学生们可以坐在里面看书阅读。站在允执堂前,那热烈而专注的讲学氛围,穿越时空,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当年冯从吾在此讲学的场景。他声情并茂,台下 5000多名关学弟子们全神贯注,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我驻足院中,闭上眼,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琅琅读书声,穿越时空而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走进第三进院落,东西两侧的长廊相对而立。西长廊与东长廊南北向布置,各有三个院落,分别是观德院、归厚院、西铭院以及知行院、进贤院、东铭院。这些院落如今依然承担着教学、研学培训等功能,在西铭院记者看到书法班的学生们正坐在教室理上课。
现在的关中书院,不仅是西安文理学院书法、历史等专业学生的学习之地,还免费对公众开放,工作日下午限量接待游客200人,节假日全天开放。
关中书院,不是冰冷的遗址,而是“活着的文化殿堂”,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洗礼,始终坚守着教书人育与文化传承的使命,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学子和游客。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08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