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逢年过节或宴请客人为什么不能将玉米摆出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2 20:2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农耕时期生活的老百姓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够吃饱穿暖,但是这样的简单心愿在当时来看也是很难实现的。这其中既有赋税严苛的主因,也有耕地有限且收成太低的客观原因,所以古代中国即便是幅员辽阔,人口也只能维持在6000万左右,这样才能够达到粮食出产与人口需求基本平衡的状态。

古代逢年过节或宴请客人为什么不能将玉米摆出来

很多人都知道,自从明末以后人口首次突破了一亿大关,此后更是一路攀升,到了清末再次达到了四亿之多。为什么中国千余年来都没有解决的人口增加问题,在这两三百年之间就被轻易地破解了?究其根源就是粮食的增加,从明朝开始中国渐渐引进了玉米、地瓜等外来品种,到了清朝时期又引进了土豆等作物,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为中国解决了人口增加的难题。

玉米、地瓜原来是南美洲原住民的主食,土豆是古欧洲的主食。这几种农作物直到现在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但是在古代,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被外国人当作主食的食物,虽然引进到中国后也养活了大批的大口,但是凡是宴席却轮不到他们上桌,尤其是玉米。明清时期,就算是经济状况一般的小家小户,在逢年过节或宴请客人时都不会将玉米摆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里头还真的有不少的讲究,蕴含了老祖宗们无穷的智慧。其实,其中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方面的,也有关于玉米本身的。

古代逢年过节或宴请客人为什么不能将玉米摆出来

首先,玉米自从引入中国以后就被广泛的种植开来,从东北到华北再到西南地区几乎都没有放过,国内二十余个省份都有种植,可见其适应能力是多么的强悍,产量自然也比较客观,因此这种相对比较高产量的农作物在人们的眼里也不稀奇。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主食还是稻米和小麦,也更加的精致,所以当时拿玉米当主食吃的都是那些吃不起细粮的穷苦人。

作为条件好的人家来说,平日里食用的还是白米、白面,这样既可口又能彰显出来其身份与地位的高人一等,于是玉米就被冠上了“穷人专属”的帽子。因此,古时的穷人为了面子,有时候也会宁愿多拿一些玉米去换来少量的细粮。

再就是,这也和玉米本身的属性有关,它虽然能够填饱肚子,营养价值也颇高,但是其成分中缺少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B13。长期食用的话就会造成消化不良、皮肤粗糙、角质化严重,更有甚者会导致畏光现象,在南美洲和欧洲都发生过的大规模癞皮病就是因此造成的。古代中国老百姓虽然不具备这些自然科学知识,但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很可能已经总结出来相关的经验了,这一点也不得不让后代佩服。

古代逢年过节或宴请客人为什么不能将玉米摆出来

再加上,中国人平时偏食豆类食物,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这种营养缺失。但是,玉米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却存在了下来。不过,如今的社会,随着养生知识的健全,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玉米这种昔日的粗粮反倒比较受欢迎了,在宴席上成了常见的食物。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都会跟着变化。但大家在食用玉米的时候还是要多注意补充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这样才能既发挥出其抗癌降压作用,也不会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3 05:45:3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减肥期间,常吃这3种主食,低脂营养还饱腹,好吃不长肉
...头没在其中,很多人或许天天在吃水饺对于北方人而言,逢年过节就会爱吃饺子,虽然包饺子过程很麻烦,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感觉愉快和美味。或许大家都不知道,饺子也属于是一款高热量食物
2023-12-17 06:01:00
...台转了一辈子的母亲,最拿手的就是“一锅出”。无论是逢年过节炖鸡炖鱼,还是平时炖土豆白菜,铁锅的边上面都贴一圈玉米饼子。玉米面黏性小,擀不成面条、烙不好薄饼,却比较适合这种省时
2023-01-07 05:10:00
良渚“小外婆”当厨娘,春节也接家宴单
...化村的客人来吃饭,都说味道很好。阿姨就一人送一袋。逢年过节,良渚当地农村有酿土烧的习俗。新酿的酒本来是自家喝的,客人来了,男主人热情大方地拿出来款待。临走,还不忘给每位男同胞
2023-01-18 07:36:00
玉米搭上大健康 新型主食正走向餐桌
□ 本报记者 闫 利 文/摄眼下正是玉米收获的季节,吉林、山西、河北、云南等多地农户正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收割,抢“鲜”上市。而田间地头的一穗穗玉米在蒸煮烤炒外,正以玉米汁、玉米糊、
2024-09-26 12:38:00
“跑山猪”跑出致富路
...“跑山猪”跑出致富路宜州讯 “这里的山猪肉质鲜美,逢年过节,我们公司都来购买,给员工们改善生活。”连日来,有不少来自柳州市的客商专门跑到宜州区三岔镇羊角村洪敏牧草养殖合作社购
2024-01-31 01:23:00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安全健康“啃”玉米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建)速冻玉米煮熟后软糯可口。不过,玉米家族成员众多,有糯玉米、甜玉米、彩色玉米和杂色玉米等。面对不同类型的速冻玉米,不少人要么不知如何区分选择,要么就是对
2023-12-06 11:08:00
黄白相间蓑衣饭
...特别是蓑衣饭泡着合渣汤,那食物散发的天然香气,既有玉米的甜香,又有菜叶的清香,还有豆子的馨香,格外诱人,格外馋人,即便肚子吃得大大的、圆圆的、鼓鼓的,但那种馋味始终抹不去,也
2023-11-14 11:03:00
主食的这3种“黄金搭配”,对血糖影响较小,建议收藏
...荞麦 20g) 绿豆南瓜粥(绿豆 30g,大米 30g,南瓜 50g)3.玉米+大豆大豆富含大豆膳食纤维、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及大豆低聚糖等多种天然功能活性成分,有利于改善
2024-06-03 14:27:00
甜玉米、糯玉米哪种更适合糖尿病人群吃?科普小知识
玉米被誉为“黄金粗粮”,深受减肥、减脂、老人、慢性疾病人群的喜爱。在多种主食中,玉米十分突出,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钙、磷、钾、铁、锌、硒、镁等多种营养成分,作为优质主食再适合不
2023-06-03 22: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