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诸葛亮和空城计:一段历史与文学的碰撞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9 17:07:00 来源:戏说三国

诸葛亮的形象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小说中,总给人以谨慎持重的印象,但小说中也有表现其用险的情节,空城计就是一例。

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都了解空城计的故事,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在诸葛亮首出祁山的后半程,由于马谡丢失了战略要地街亭,导致蜀军不得不被迫撤退。诸葛亮也急忙前往西县搬运粮草。此时司马懿率领十五万人马径奔西县,而诸葛亮身边仅两千五百军士,情势十分紧迫。危急关头,诸葛亮却表现得十分镇定,他嘱咐军士偃旗息鼓,同时大开城门,自己则登上城头弹琴。司马懿见诸葛亮如此模样,不禁心生疑惑,担心诸葛亮设有伏兵,于是下令撤军。诸葛亮等人得以安然退走。空城计可谓是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极少数的用险之举,就连诸葛亮自己也陈述此计是“不得已而用之”。

小说中,诸葛亮的镇定和司马懿的多疑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空城计的故事也为后世所广泛流传,戏曲中,还将空城计与失街亭、斩马谡的故事串联起来,合称“失空斩”。那么,小说中诸葛亮设下的空城计在历史上是否有相应的记载?除了诸葛亮,其他人是否也有使用过空城计或是类似空城计的谋略?

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未记载诸葛亮曾设下空城计。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时,引用了东晋王隐的《蜀记》,其中说明西晋初年,有一位叫郭冲的人,曾经说过五件与诸葛亮有关的事件,但这些事件并未见载于史,其中一件就与诸葛亮曾设下空城计有关[1]。

诸葛亮和空城计:一段历史与文学的碰撞

据郭冲的描述,诸葛亮曾屯兵阳平,并派遣魏延率领大部队东进,自己则带领万人留守。此时司马懿正好率领二十万人马前来抵御蜀军,又碰巧没有遇到魏延率领的大部队,而是径直来到诸葛亮留守之处。同时,司马懿的侦察兵也打探到诸葛亮的留守部队兵力不多。与诸葛亮一同留守的军士得知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魏延率领的大部队又无法及时回援,都十分紧张。诸葛亮却十分镇定,嘱咐军士“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司马懿见状怀疑诸葛亮设有伏兵,于是下令撤军。郭冲的描述与小说中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的情节虽然在地点、双方军队数量等方面存在出入,但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尤其是诸葛亮嘱咐军士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扫地却洒的举动,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在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的情节上想必多多少少对郭冲的描述有所参考。

但即使郭冲生活的年代较诸葛亮生活的年代不远,后世的史家对其所言的关于诸葛亮的相关事件的真实性都存在怀疑。就郭冲所言的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的故事,裴松之就指出了三点与实际不符或与其他历史记载冲突之处。

诸葛亮和空城计:一段历史与文学的碰撞

第一,地点有误。

阳平在汉中,而诸葛亮并未在汉中与司马懿交过手,诸葛亮屯兵阳平时,司马懿远在荆州。诸葛亮前期北伐,曹魏方面的主帅均是曹真,直至曹真逝世后,司马懿才开始与诸葛亮对垒,但二人亦未在汉中交过手。虽然司马懿也曾经参与过曹魏方面于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发动的伐蜀战役,并自宛由西城进兵,但此役中途遭遇大雨,最终伐蜀计划被迫取消。因此,历史上诸葛亮并未在汉中与司马懿交过手,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缺乏基础事实。

第二,不合常理。

根据郭冲的描述,司马懿的侦察兵已经探明了诸葛亮的留守部队兵力不多,照理即使怀疑对方设有伏兵,也可以就地设防或是进行包围,而拥有二十万人马的司马懿却未采取任何行动就匆匆撤走,似乎于理不合(笔者按:小说中司马懿下令撤军是因为其疑心较重,但这样的情节设计多少夸大了疑心的影响力。当然还有观点认为司马懿下令撤军是“养寇自重”,这种观点缺乏依据,本篇不作讨论)。

第三,记载矛盾。

郭冲的描述中有关魏延率领大部队的情形与《三国志》魏延本传的记载矛盾。根据《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魏延每随诸葛亮北伐“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但诸葛亮出于谨慎均未准许,故而郭冲描述的魏延率领大部队在前,诸葛亮率领少数人马留守的情形与见载于史的内容存在矛盾。因此,裴松之虽然将郭冲所描述的关于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的故事收录到《三国志》的注解中,但也明确指出了这则故事并不可信,所以,虽然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的故事有相关历史人物的描述,但可信度并不高。

诸葛亮和空城计:一段历史与文学的碰撞

当然,小说把空城计的主角限定在了诸葛亮一人身上,以致于后世但凡提起空城计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诸葛亮。而在历史上,使用过空城计或者类似空城计谋略的人物还有很多。如:蜀汉著名的将军赵云就曾经使用过类似空城计的空营计。

根据《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记载[2],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刘备麾下的黄忠、赵云所部在汉水与曹操军交战时被曹操军一时占据上风,赵云且战且走,一直退到部队驻扎的营寨,此时留守营寨的将领张翼十分紧张,打算闭门据守,而赵云却镇定自若,指挥将士偃旗息鼓、大开营门,曹操率军来到赵云营门前,看到营门大开,怀疑赵云在营内设有埋伏,不敢轻易靠近,于是下令后撤。赵云趁势追击曹操军,取得大胜。又如:曹魏将领文聘也曾经使用过空城计。根据《三国志文聘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3],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孙权率领数万人马围攻魏国的石阳城,当时又下着大雨,石阳城的城栅崩坏,守城军士来不及修补。在紧要关头,文聘下令全城军士都隐蔽起来,自己也卧在府中不起。孙权见状如果心生疑惑,对部属说:“曹魏将此地托付给文聘,是充分信任他,现在他面对我们的大军竟然潜伏不动,不是秘密做好了部署就是必将有外援来救。”于是孙权虽然握有重兵也不敢轻进,最终下令撤军。

赵云的空营计和文聘的空城计虽然在情节上可能不如诸葛亮的空城计那样紧张、精彩,但所谓空城计的规律大体可见一斑,即在交战双方力量对比不平衡的情况下,弱势一方往往能够积极抓住强势一方不明虚实的情形,虚张声势以营造出假象,促使强势一方心生疑惑进而摇摆不定最终放弃对弱势一方的攻击。在笔者看来,空城计的核心在于心理博弈,但实践中,这种心理博弈其结果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强势一方若是能够保持冷静,进一步观察和摸清情况,那么空城计则很难成功。也因此,在笔者看来,空城计大抵理论上很精彩,但是实践中未必处处可行。

[1]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2]《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3]《三国志文聘传》裴松之注引《魏略》:魏略曰: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0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诸葛亮与空城计:历史真相与文学创作
...骑的赵云在汉中也曾设“空城计”,退过曹操大兵。关于诸葛亮设“空城计”的记载,则是在上述两人设“空城计”之后才出现。《三国志·诸葛亮传》在诸葛亮上《出师表》后所写的“遂行,屯于
2023-11-03 07:46:00
诸葛亮是如何吓退司马懿二十万雄兵的
诸葛亮的形象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小说中,总给人以谨慎持重的印象,但小说中也有表现其用险的情节,空城计就是一例。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都了解空城计的故事,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在诸
2023-07-24 20:53:00
曹操与诸葛亮之间机智与谋略的碰撞
...野心和进取心,他总是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地盘。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他以智慧、谋略和卓越的才华著称。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至今仍在人们的
2023-07-14 06:59:00
“空城计”是真实历史吗
...的各级官吏一起聚会。闲谈中,不知怎么的话题就扯到了诸葛亮身上。宴会中在坐的大部分人都评价说:诸葛亮能力超群却没有遇到值得效忠的明主、做事不能量力而行以及穷兵黩武导致蜀地人民陷
2023-10-14 16:58:00
历史上都有谁使用过“空城计”,诸葛亮其实没用过
...近到领袖毛泽东都曾使用空城计达到退敌的目的,但偏偏诸葛亮没有用过。来简单介绍几个空城计的典型案例吧。叔詹:第一次空城计战例春秋时期的楚国令尹公子元,在其哥哥楚文王死后为了讨取
2023-07-16 06:45:00
空城计看出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区别,如果司马懿不撤兵结果如何?
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谋士,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都表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干。在三国时期,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明争暗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千古一战
2023-05-06 05:06:00
诸葛亮与司马懿:空城计故事的真相
...实实,兵无常势。司马懿此时并未在关中战场但实际上,诸葛亮这次忽悠司马懿的空城计并没有发生。针对诸葛亮此次的北伐行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没有提
2023-09-17 15:09:00
历史上,最早使用空城计的人比三国早八百年
...义》而被大家所熟知,但真实的历史上使用空城计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足智多谋,有“其智近乎妖”、“智慧的化身”等诸多美誉,在演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023-04-30 10:03:00
为何会有空城计是曹操发明的说法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空城计”确实是个经典故事,但硬说曹操发明的,就属于强行套用了。第一,曹操有用过“空城计”吗?曹操的“空城计”可能是出自这个故事。时间是在兴平二年(195年
2024-02-22 21: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为人民而战”,汪口蹈海七烈士的如山誓言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林啸 威海报道在胶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南,那片惊涛骇浪的汪口海域,七名八路军战士曾以身躯守护黎明
2025-08-07 10:44:00
李丹平长诗《北海道山神》出版,礼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鲁网8月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潍坊高密诗人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由新加坡浩宇出版社出版
2025-08-07 15:01:00
电影《长安的荔枝》看来像一场紧凑又扎心的“职场历险记”,把一个小吏李善德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荒诞任务,写得既充满烟火气,又藏着对人性和当时体制的叩问
2025-08-07 15:05:00
大众网记者 张勇 刘涛 崔智琪 定陶报道定陶,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定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民政部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
2025-08-07 16:59:00
山河铭记|新四军武器匮乏 传奇女子变卖家私购3000支枪千里驰援
大皖新闻讯 新四军建立之初,一万多人的部队有枪的还不到一半人。这时,一名女子做出惊人举动,解决了新四军燃眉之急,这名女子就是叶挺将军夫人李秀文
2025-08-07 17:11:00
这张“脸”有戏|“薇约”屯堡·系列微短剧之二
六百年前,明朝数十万大军奉旨“调北征南”,从江淮流域跋涉至黔中腹地。他们以石筑城、以武戍边,将江南风物与军事智慧镌刻于贵州的喀斯特山峦之间
2025-08-07 18:22:00
龙云,原名龙治贞,1903年生,贵州省锦屏县人。1926年7月,龙云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十师,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5-08-07 20:59:00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电影《731》宣布定档9月18日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2025-08-07 21:5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做个粮仓也是爱你的形状
在集安博物馆里,藏着一件超萌的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陶仓”,通高92厘米、底径24厘米,爱心“眼睛”千百年来凝视着时空,浑身上下都透着古早味的浪漫
2025-08-07 19:19:00
闹市寻迹西安都城隍庙 宛如历经沧桑的智者
西安都城隍庙坐落于西大街,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历史明珠隐匿于闹市之中,散发着独有的神秘与古朴。作为统辖西北数省城隍的西安都城隍庙
2025-08-07 07:36:00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举办130余件(组)文物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集中亮相,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本报讯(记者龚正龙)雄安古州城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
2025-08-06 09:01:00
高山仰止、史笔昭世、河山之阳……穿过一座座木牌坊拾级而上,一步一脚印登上拔地40余米高的汉太史司马迁祠,放眼望去,大河奔涌,长桥飞跨,史圣凝望!#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 相
2025-08-06 11:48:00
赵培宪:从战俘营到正义审判的血泪控诉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赵培宪同志(图片由太原市档案馆提供) 位于太原市小东门附近的“太原工程队”的血泪记忆旧址,静静地隐匿在城市的喧嚣当中
2025-08-06 13:00:00
在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的祈福墙上,学子们留下心中所愿。“逢考必过”、“圆梦西工大”、“学业所成”......你们许下的心愿都实现了吗?#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相关热词搜索:心愿
2025-08-06 13:25:00
池州学者喊话《长安的荔枝》原著作者及出版社: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创作地非泾县应为秋浦县(今贵池)
大皖新闻讯 随着暑期档电影《长安的荔枝》热映,其原著小说也引来一些阅读爱好者青睐。近日,池州市贵池区文联主席张华在研读原著时发现
2025-08-06 1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