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会有空城计是曹操发明的说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2 21:4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空城计”确实是个经典故事,但硬说曹操发明的,就属于强行套用了。

第一,曹操有用过“空城计”吗?

曹操的“空城计”可能是出自这个故事。时间是在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之时。曹操军驻守钜野县,吕布、陈宫等人率军一万余人前来攻城。

为何会有空城计是曹操发明的说法

之前曹操已派出大部分士兵出城四处抢割熟麦,此时的兵力严重不足,因为留下来的士兵不足千人。

曹操命令妇女驻守城墙,自己带所有的士兵出城驻守军营。在曹操军营的西边有大堤,大堤的南部树林茂密,吕布多疑,认为曹操军营兵力少,主力必然埋伏在树林之中,于是不敢冒然进攻,而是率军屯兵于钜野县南十余里。

曹操也觉得大堤是可以利用的屏障,于是将兵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埋伏在大堤之间,一部分则在大堤之外布阵。

吕布见曹操军力太少(估计不足五百人),仍然十分谨慎,不敢倾巢出动,而是仅派出少量的军队(估计千余人)出营挑战,等双方交战之时,曹操军的伏兵则乘势杀出,吕布军大败,退回营地。

如此曹操抵挡住了吕布的第一波攻势,等待其他收割麦子的军队陆续返回,吕布也失去了夺城的最佳时机,只得连夜撤军。

陈志《武帝纪》:(吕)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曹操)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裴注引《魏书》: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吕)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按照《魏书》的记载,曹操不过是在城外,营外设伏打败吕布军,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洞开城门,把司马懿吓退截然不同。

所以我说,强行说曹操用过空城计,不确切。

第二,诸葛亮的空城计记载不实。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并非罗贯中发明,在史书上也是有记载的,出处在陈志《诸葛亮传》裴松之引郭冲五事中的第三个故事。

(诸葛)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魏)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为何会有空城计是曹操发明的说法

罗贯中是采用了这个记载,加以润色,写成了“空城计”这个妇孺皆知的经典故事。现代人解读历史非常奇怪,却用《三国演义》中细节来“还原”历史,认为司马懿退兵是为了“养寇自重”,怕擒杀诸葛亮后,自己被“鸟尽弓藏”。例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就是这样解读。

为何会有空城计是曹操发明的说法

如果说这是“史实”那就错了,这种解读在史书上属于无根之木。因为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根本就没有被魏明帝曹叡“鸟尽弓藏”,一直被予以重用,最后成了托孤重臣,显然“养寇自重”的解读是脱离历史的,是基于曲解演义故事的浅薄推理。

要论史实的话,我们还不如看裴松之是如何辩驳此事的吧。

(裴松之)难曰:

案阳平在汉中。(诸葛)亮初屯阳平,宣帝(司马懿)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

就如(郭)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诸葛)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

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裴松之对郭冲讲的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不以为然,认为疑点有四:

时间、地理、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履历无法重合。诸葛亮第一次去阳平时,司马懿尚在荆州宛城,等到司马懿去西城伐蜀,也未取得战果,从来没有司马懿进兵至阳平的事。

就算诸葛亮与司马懿真的相遇了,司马懿不敢进城,也可以驻扎设防,而不至于退兵啊!

魏延求兵而不得,所以,诸葛亮不可能自己带弱兵,把重兵让给其他将领。

郭冲跟扶风王司马骏说他爸司马懿的坏话,理所不容。

所以,我对这种存疑史料的态度一直都是:搞艺术创作(写小说,拍电影),当然可以采用,用以丰富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要说这就是历史,那就是不负责任了。

——分得清历史和戏说,是历史爱好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第三,早在《左传》中就记载了一个“空城计”的故事。

楚国令尹子元率军讨伐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援,援军尚未抵达,楚军已经抵达城下,郑文公采纳叔詹的计谋,洞开城门,放下吊桥,让士兵埋伏在城内。

子元登高观察,发现城内有伏兵,所以也不敢贸然进城;等到齐国援军赶到时,子元也同样让军营旗帜高树,偷偷撤军了。

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子元、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为旆,斗班、王孙游、王孙喜殿。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县门不发,楚言而出。子元曰:“郑有人焉。”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

所以说,曹操并非第一个发明空城计的人。

而且,如我在第一节的阐述,曹操的城外设伏的策略也与诸葛亮的“空城计”的方式完全不同,不能类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0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空城计”是真实历史吗
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虽然广为人知,却并非真实的历史。这种看法主要是受了裴松之的影响,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剧照据裴松之引《蜀记》记载,西晋扶风王司马骏镇
2023-10-14 16:58:00
诸葛亮与空城计:历史真相与文学创作
空城计”最早见于魏末晋初人鱼豢《魏略》所载的魏人文聘事,文聘曾用“空城计”退了孙权数万之兵。据《赵云别传》记载,只有数十轻骑的赵云在汉中也曾设“空城计”,退过曹操大兵。关于诸葛亮
2023-11-03 07:46:00
诸葛亮与司马懿:空城计故事的真相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司马懿此时并未在关中战场但实际上,诸葛亮这次忽悠司马懿的空城计并没有发生。针对诸葛亮此次的北伐行
2023-09-17 15:09:00
司马懿真是因为谨慎,而中了空城计吗?
...生用计都是运筹帷幄之间,但是唯有在对阵司马懿使用的空城计时,着实让诸葛亮捏了一把冷汗。而也正是因为空城计,后人对其评价为“多智而近妖”,大概意思就是诸葛亮聪明的有点妖了,连司
2023-05-21 10:40:00
空城计时,诸葛亮为何要安排4个人在城门前扫地
...面临魏国大军的追击时几乎无路可退,不得不上演一出“空城计”,否则蜀汉政权最后的家底很有可能在这一战中被司马懿的大军消耗完。公元228年,曹魏的皇帝曹丕过世没多久,新任的皇帝曹
2023-05-16 14:42:00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司马懿的刻画都比不上周瑜那般深刻。所以当诸葛亮摆出空城计的时候,按照罗贯中的描写,司马懿甚是惊慌,怀疑城中埋伏蜀军不敢进攻。思考一阵之后果断撤兵,白白放走了唾手可得的诸葛亮项
2024-02-28 22:40:00
空城计、火烧上方谷、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三国经典战役与胜败之谜
...整个历史舞台都被这两人的精彩表演所占据。其中尤以“空城计”、“火烧上方谷”和“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最为炙口;世人从这些经典战役中看到,往往都是诸葛亮大胜,而司马懿则次次惨败。正
2023-11-24 08:24:00
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早就被识破了!
看完空城计,很多人都被诸葛亮的智谋所折服,因为他仅仅以数千兵力就吓退了十五万魏军!殊不知,司马懿之所以会撤兵,并不是被诸葛亮的空城计所吓,而是因为空城计中有一个巨大的疑点!空城计
2023-08-28 21:01:00
司马懿明知是空城计为何要退兵呢
...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这首诗点评的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用区区2500人直怼十五万敌军,实力悬殊可想而知。这一计是他与宿敌司马懿斗智斗勇的得意之作,巅峰之举。
2024-01-10 10:3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