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22:40:00 来源:精彩生活

三国最有意思的一点就在于,前期时群雄争强好斗,看谁的拳头大;后期时不比拳头,开始斗智斗勇。

就拿前期吕布来说,去世前没人敢叫嚣,吕布死后众武将互相不服。等互相不服的武将再一一凋敝之后,天下由“斗狠”逐渐变成了“斗智”。

末期诸葛亮和司马懿就是个例子,两国一流老将纷纷去世,剩下的武将战斗力完全不足以掀起一场灭国战争。于是两人展开脑力的拉锯战,拼的就是谁先疲惫,谁先出现失误。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那么当诸葛亮独守空城的时候,司马懿明明看穿了诸葛亮毫无抵抗之力,为何他不一举拿下这个心腹大患呢?罗贯中的偏心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几乎是在以蜀汉为视角的一部章回体小说,罗贯中将自己的情感完全寄托给了蜀汉集团,其中对于诸葛亮,他更是过于偏爱。

在他的偏心下,斩华雄的功劳由孙坚变成了关羽,火烧博望坡本来是刘备打的,也被安排在了初出茅庐的诸葛亮的头上,甚至就连火烧赤壁,原本也是周瑜的功劳。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所以,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料敌预先与神机妙算,他的对手司马懿便悲惨的沦为了近乎二流角色,以至于对于司马懿的刻画都比不上周瑜那般深刻。

所以当诸葛亮摆出空城计的时候,按照罗贯中的描写,司马懿甚是惊慌,怀疑城中埋伏蜀军不敢进攻。思考一阵之后果断撤兵,白白放走了唾手可得的诸葛亮项上人头。

那么司马懿真的像描写的那样,因为担心伏兵而撤退的吗?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司马懿的处境

封建社会在出现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权力被牢牢掌握在士族门阀手中。皇帝选拔自己的政治团队,全靠这些门阀相互举荐。

优点在于这些团体能与皇帝利益捆绑,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力挺统治者;缺点就在于这样一来,完全垄断了官僚体系,各个门阀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导致东汉末期朝纲紊乱,不是出现弄权的朝臣,就是宦官与士族互相勾结。

司马氏家族一直都是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具有极强的门阀性质。曹操在世的时候,为了匡扶汉室,维护朝廷的统治,对于腐朽的门阀十分反感,打击力度极大。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然而曹操这种颠覆性的态度上确实对汉献帝不利,可行为上却在为朝廷排忧解难,讨伐了一个又一个对朝廷不臣的诸侯。

就像他自我评价的那样:“如果朝廷没有我,真不知道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在曹操的强力手腕下,司马家只能安安心心做着曹操指派的任务,根本没有机会翻身。尤其曹操对司马懿看法很不好,多次提醒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

可当曹操死后,曹丕想要代汉自立。那么逼迫皇帝禅让,就必须有士族门阀的支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曹丕将父亲打压了一辈子的士族门阀重新重用了起来,司马家就是其中之一。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曹丕在世的时候,虽然得利于司马家,可他依然铭记着父亲的嘱托,始终没有给司马懿放权。等曹丕病危后,为了防止再次出现逼宫禅让的事情,他必须从士族中选择一个代表,于是司马懿就又成了托孤重臣。

同样被托孤的还有曹休和曹真,这两个族内的兄弟才是真正掌权并制衡司马懿的关键人物。所以说,司马懿一直都在被曹氏家族忌惮。诸葛亮的赌博

曹叡即位后,正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关键点。曹真、曹休两兄弟不能轻动,那是曹氏的根基,那么出兵抵抗蜀军的就只有司马懿了。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这一战名为“街亭之战”。根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不听建议,任用参军马谡统领军队,令其驻扎在街亭要道,利用地势挡住魏将张郃的大军,防止司马懿后续部队占据街亭断了粮道。

然而马谡刚愎自用,既不服从计划,又不听从将士们的劝谏,硬是在山上安营扎寨,想要借地势俯冲曹魏军队。

岂知当张郃技高一筹,他断了蜀军的水源,只抵抗不进攻。没有水的蜀军吃饭都是问题,没过多久不战自溃。蜀军慌乱撤军,司马懿率军追杀,使得诸葛亮失去先机。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只好下令撤到西城,分遣部队筹粮,而他手中仅有2500余名老弱兵卒可用。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之后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继续南下,毫无胜算的诸葛亮居然大开城池四门,令士兵打扫街道,自己则坐在城门楼上抚琴,好像没看到兵临城下一般。

按照罗贯中的说法,司马懿进行了一番心理斗争,一直在推算诸葛亮究竟有没有伏兵。

其实这点漏洞十分明显,既然有十五万大军,排除个千人部队四处侦察不行吗?或是派个射手把诸葛亮射下来也不行吗?再不济,派出小股部队进城查看也没问题,没必要立即撤退。

故而导致司马懿撤退的,并不是担心伏兵,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而诸葛亮,就是在赌司马懿能不能想到这个原因——“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诸葛亮和司马懿就像是天平上的两个砝码,只要一边重了,另一边就会不稳。诸葛亮死了,蜀汉就没了依靠,司马懿消灭蜀国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与之相对的,既然诸葛亮死了,那么换成曹真或是曹休,也能灭掉蜀国,干嘛还需要他司马懿呢?反之就算司马懿亲手灭了蜀国,这种功高震主的臣子,也往往不会有好的结局。

本来曹氏宗族就对司马家十分忌惮,诸葛亮一死,司马家就没了存在的意义,等待司马懿的只有帝王的猜忌以及被赐死。

那么也就是说,诸葛亮不能死,起码在蜀国出现另一个强大的领军人物之前,司马懿不能主动出击。所以,司马懿只能想一个借口退兵。

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好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又有姜维统领蜀军。姜维比诸葛亮更加激进,九伐中原,无疑给了司马懿充分的时间稳固自己的团队。

就这样,司马懿熬死了曹操、曹丕和诸葛亮,甚至熬死了曹叡,再度成为托孤之臣。这次他没了后顾之忧,因为在长时间的对抗蜀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团队已经壮大了起来,再也不怕政治斗争。

综上所述,司马懿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他就算看出了空城计,甚至就算诸葛亮走出城门,他都没办法起杀心。两人智斗如此精彩,着实令人称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9 00: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司马懿明知是空城计为何要退兵呢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这首诗点评的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用区区2500人直怼十五万敌军,实力悬殊可想而知。这一计是他与宿敌司马懿斗智斗勇的得意之作,
2024-01-10 10:34:00
司马懿早已看破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
空城计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使用的计谋,凭借着这个计谋,诸葛亮以区区数千人吓退了十五万魏军,令天下震惊,以至于此计谋,至今仍然被大家所津津乐道!然而事实上,其实空城计的真实内涵,
2024-02-01 14:27:00
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早就被识破了!
看完空城计,很多人都被诸葛亮的智谋所折服,因为他仅仅以数千兵力就吓退了十五万魏军!殊不知,司马懿之所以会撤兵,并不是被诸葛亮的空城计所吓,而是因为空城计中有一个巨大的疑点!空城计
2023-08-28 21:01:00
司马懿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不撤军他就输
...家并不陌生,在我们浅薄的认知中空城计主要是通过描写诸葛亮以自身的聪明睿智智取司马懿的一个计谋,诸葛亮足智多谋他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抓住了司马懿生性多疑的弱点对其布下迷惑阵法,使
2023-06-21 13:32:00
三国第一计,不是貂蝉美人计,也不是诸葛亮空城计,而是此人心计
...统在赤壁之战中献的连环计,但是若论名气之大,还得属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候对司马懿使用的一条计:空城计。在《三国演义》中,当时因为马谡被司马懿和张郃击败,丢失了街亭,诸葛亮只好
2024-02-25 16:56:00
空城计看出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区别,如果司马懿不撤兵结果如何?
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谋士,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都表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干。在三国时期,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明争暗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千古一战
2023-05-06 05:06:00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博弈:空城计背后的真相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就在诸葛亮以为自己稳操胜券的时候,后方传来噩耗,由于马谡未按照诸葛亮安排的计划行事,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的大军,直指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如果司马
2024-01-15 11:36:00
空城计司马懿早已识破,为何故意中计
整部三国史,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博弈。从街亭之争,到空城计,再到葫芦谷火烧魏军未遂、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等,无不令人称道。千百年来,津津乐道,茶余饭后,更是很多人品论
2024-04-12 22:53:00
诸葛亮当年的空城计真的吓跑了司马懿吗
...,三国时期的孔明却对司马懿成功地施用了此计。那么,诸葛亮当年的空城计真的吓跑了司马懿?司马懿:我只是担心活捉了诸葛亮。这是为啥?其实,论计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谋略
2023-05-03 16:23:00
重兵来袭诸葛亮为何要唱空城计, 司马懿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要退
...佩的能人异士。在三国时期最让人崇拜的谋士当中,除了诸葛亮以外,司马懿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司马懿不仅智谋顶尖、善于权变,还是最能忍的,他跑赢了同时代的强者,成就了司马家族的辉煌。
2023-04-20 10: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