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当今社会,对于部分人群——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的新、老中年人,似乎失眠、睡不好才是常态。比如康品君,上有老下有小,夜晚躺在床上疲惫至极,然而想着房贷、父母的病、小孩的学费,明日的任务,大脑高速运转,辗转反侧,不得安眠。有时明明没什么事,也要好久才能睡着。因此,康品君十分羡慕能够秒睡的朋友——真是太幸运了,多少人都学不来这个本事呢。
然而康品君没想到,睡得太快也不是什么好事。实际上,快速入睡很有可能是睡眠障碍的症状。这是什么道理?
睡意是如何产生的?
要解释上面的问题,首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会变的困倦。困倦的感觉是由大脑中一种名为腺苷的物质积累引起的。人在清醒时活动,消耗能量,进行新陈代谢,在这个过程中,脑内腺苷水平会逐渐升高。因此,我们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含量越高,睡意就越浓。
然后,在我们睡觉的过程中,淋巴系统会从大脑中清除腺苷。因此,当早晨来临时,人体内腺苷水平是最低的——此时我们会感到神清气爽。当然,这是一个健康的睡眠循环结果。
如果你保持清醒的时间太长,你的腺苷水平会继续上升,产生一种称为稳态睡眠驱动的现象,这有时也被称为睡眠负荷或睡眠负债。例如,你连续30个小时不睡,那么这段时间结束后你会非常困倦,很容易入睡并且睡得很深,雷打不醒,甚至可能比平时睡得更久。此时你体内的腺苷水平相当高,从而迫使你陷入睡眠。
同样的,如果你熬夜,过了正常就寝时间你会更快入睡,因为腺苷水平增高了。但是,如果腺苷水平总是太高,会发生什么呢?你可能会患上“过度嗜睡”。
睡得多快才算“入睡太快”?
让一个睡觉的人自己判断入睡所花的时间是比较困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你的大脑无法完全记住你花在“打瞌睡”(意识有点混沌但又尚未真的睡着)上的时间。结果就是,你可能觉得自己比实际上睡得更快。与之相对立的另一个原因,在睡眠最轻的阶段——被称为阶段1,是进入睡眠的第一个状态,而有超过50%的人把这一阶段误认为是清醒状态。因此,即使你已经进入轻度睡眠,你也可能会觉得在入睡之前花了比实际更多的时间。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因人而异。
那么如何才能客观的验证入睡所需的时间呢?唯一的方法是测量大脑电波。这就要用到脑电图(EEG),它是睡眠研究的一部分,被称为多导睡眠图,通过将电极置于头皮来实现测量脑电波。
睡眠的发生的同时会伴随着肌肉张力的丧失和大脑中电波的减慢,这称为θ(theta)活动。根据定义,θ波以每秒四到八次(赫兹)的速度发生,而一个清醒警觉的大脑其电波速率是θ波的两倍。因此,即使处于最轻微睡眠阶段(阶段1)的人也将毫无意识并且对来自环境的外部刺激没有反应。
没有过度嗜睡的普通人应该在5-15分钟内入睡。如果入睡所需时间超过20-30分钟,这可能是失眠的征兆。如果入睡所需时间短于五分钟,这可能是睡眠病理水平的一个指示。这样的人睡得太快了。这可能表明睡眠不足,或是会破坏睡眠质量的睡眠障碍。
过度嗜睡是如何发生的?
困倦的最常见原因是睡眠被剥夺。如果你没有获得足够的睡眠时间来充分休息并清除积累的腺苷,你就会更快入睡。
一般人只需要八小时左右的睡眠,但有些人的睡眠需求会更多或更少。如果你入睡很快,总是小睡/无意中打瞌睡,或总在周末睡过头,这些可能表明你睡眠不足。因此,你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还掉”你的睡眠债务,从而让你的入睡时间慢慢恢复正常。
如果睡眠质量差,也能导致入睡太快。睡眠碎片化的最常见原因是睡眠呼吸暂停。它通常伴随着巨大的打鼾声,呼吸不顺畅甚至稍微停止,从而导致夜间频繁的觉醒。睡眠质量不好也与其他症状有关,包括磨牙和晚上频频如厕。幸运的是,这些毛病都可以有效治疗。
此外,还有其他睡眠障碍可能会在晚上破坏睡眠。一种可能性是夜间腿部的周期性运动,这可能与不安腿综合征有关。断断续续的睡眠也可能与嗜睡症中的片段性觉醒相关,嗜睡症是一种可能发生意识突然转变的睡眠失调。如果确认不了过度嗜睡的原因,它有时也会被标记为特发性睡眠过度。
总结
凡事过犹不及,连入睡都逃不过这个定律。睡得太快或太慢,都是健康出现问题的征兆哦。
PS:
看完这篇,你可能会想,这不行那不行还让不让人好好睡觉了——了解多一点,就是为了让自己休息得更好啊。久久睡不着,大家都知道是失眠或者睡眠障碍;但是秒睡,很多人觉得这是好事——未必,这是你欠下的睡眠债务,长期不还,总会付出代价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31 1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