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研究动物冬眠,治疗人类疾病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2-02 10:03:00 来源:大科技杂志社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让人羡慕的本领。遇到严寒或食物匮乏的时期,让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待到外部环境好转了,再起来活动,这是非常高明的生存策略。

据研究,很多哺乳动物的祖先是有冬眠能力的,至于人类的祖先是否保有这种能力,目前还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说,大部分科学家肯定,我们身上依然保留着与冬眠相关的基因或大脑回路,只是它们长期处于“失活”状态,如果我们找出它们,并设法激活,人类也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冬眠的本领。这不仅可以解决长途载人的太空旅行等重大问题,也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莫大的好处。

冬眠有各种形式

一说到冬眠,我们可能就想到睡眠。虽然大多数动物的冬眠确实是一种酣睡状态,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睡眠是以大脑活动降低为标志的一种迟钝状态,而冬眠则是以新陈代谢率大幅度降低为标志的一种迟钝状态,两者的衡量标准不同。所以,即使在大脑清醒的状态下,只要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大幅度降低,我们也可称之为“冬眠”,而且这种冬眠在自然界也的确存在。

研究动物冬眠,治疗人类疾病

冬眠以体温和新陈代谢的降低为标志,但降低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因不同种类的动物而异。体温下降幅度可以很大,下降几十摄氏度;也可以很小,只下降几摄氏度。新陈代谢的需求可以减少到接近零,也可以只降低10%到20%。一些动物的冬眠状态可以一直持续数个月,而另一些动物在冬眠期间经常在冬眠状态和正常状态之间来回切换。

所以,在哺乳动物中,冬眠是一个范围很宽的概念,有极端的冬眠,也有温和的冬眠。极端冬眠一般为小型动物所采用,在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甚至昆虫中也很常见,如睡鼠、刺猬和蝙蝠。一个例子是十三纹地松鼠。它能把体温降到只勉强高于环境温度,在没有食物或水的情况下持续超过6个月。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许多功能都暂停了,甚至能回收尿液中的尿素,因为尿素含氮,而氮是构成蛋白质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温和冬眠一般为大型动物所采用。一个例子是熊,它在冬眠时体温降低不超过6℃,新陈代谢的需求仅减少了25%。不过,在科学家眼里,体温仅降低6℃,就能让新陈代谢的需求减少25%,已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壮举。熊是如何实现的,依然是个谜。

大多数专家认为,假如我们有一天进入一种人为的冬眠状态,很可能是类似熊的温和形式。

寻找冬眠基因

要想“激活”人类自身的冬眠本领,首先需要了解动物在冬眠时体内到底发生了哪些奇怪的过程。很遗憾,虽然我们知道冬眠受基因控制,但至今没找到相关的基因。不过,这方面也有进展。

例如,十三纹地松鼠为了适应冬眠,已经进化出一些奇妙的本领:它们在进入冬眠前大吃大喝,让体重大量增加,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人身上,胰腺会超负荷工作,从而可能患上糖尿病,然而在十三纹地松鼠身上,一点事都没有;它在冬眠期间,身体能回收尿素,为肌肉补充营养,大脑中还能自动清除通常与人类老年痴呆症有关的有害斑块;当它走出冬眠时,血压的陡然升高也没给它带来不良后果。

科学家通过将十三纹地松鼠的基因组与其他50多种冬眠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已经确定了参与上述过程的一些分子,它们似乎具有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和心脏感染的功能。这些分子有望未来用于制造治疗人类相关疾病的药物。

激活大脑回路可进入冬眠

科学家还试图了解冬眠动物大脑中发生的变化。研究重点是一种叫做“腺苷”的神经递质。腺苷通常与睡眠有关:当腺苷与大脑海马体上的受体结合时,神经活动会减慢,你会感到困倦。但腺苷似乎也涉及冬眠过程。当科学家给北极地松鼠服用药物,激活大脑中传递腺苷的回路时,它们自发地进入了冬眠的状态,但是有个条件:只有在冬天当地松鼠已做好了冬眠准备的时候才起作用。为什么会这样仍是个谜。

为了了解腺苷对不冬眠的哺乳动物有何影响,科学家后来在大鼠身上做了类似的实验。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在地松鼠身上看到的效果,但他们发现,服用腺苷药物,提高大鼠大脑中腺苷的水平,会大幅度降低它们的体温。而且,一般情况下,体温大幅度降低会有不良反应,如颤抖,可是大鼠服用腺苷药物大幅度降低体温时,却没有引发这种不良反应。这是令人兴奋的。这一发现有个潜在的用途。在人类中,经常需要在低温下做心脏或脑外科手术,但低温下病人身体会颤抖,影响手术的进行,而目前用于抑制颤抖的药物在非常低的温度下不起作用。如果换成腺苷药物,就能让体温大幅度降低的同时,又能避免颤抖。

研究动物冬眠,治疗人类疾病

腺苷的另一个作用是控制“体温调节反转”。在哺乳动物中,当体温骤降时,正常的生理反应是身体转向燃烧棕色脂肪,因为棕色脂肪中含有线粒体,可以制造能量并产生热量。这是身体保持体温的本能反应。但是在动物冬眠期间,发生的情况却恰好相反,虽然也是体温骤降,但反而抑制产热,在体温升高,准备结束冬眠时,才会促进产热。这就叫体温调节反转。

科学家发现,给大鼠服用药物,激活传递腺苷的大脑回路,可以诱导大鼠体温调节反转,从而进入冬眠状态。因为大鼠的大脑结构与人类相似,所以科学家相信,这种诱导体温调节反转的大脑回路在人类大脑中也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激活它而已。

科学家还将目光投向了脑干中一个称为“中缝苍白核”的脑区。他们发现,抑制大鼠和猪的这一脑区的神经活动,可以导致体温降低,进入类似于冬眠的一种迟钝状态。研究表明,中缝苍白核接收来自下丘脑的信号,而下丘脑是控制冬眠的另一个关键脑区。换句话说,下丘脑下达冬眠的命令,而中缝苍白核负责实施。

不冬眠也能得冬眠的好处

我们研究冬眠,不仅仅是为了恢复人类的冬眠本领,也是为了了解身体在控制新陈代谢方面的灵活性,以便治疗很多与代谢有关的现代病,如肥胖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等。

对冬眠的研究,也有助于为抗衰老提供新的见解。科学家早就注意到,同样体型的动物,冬眠者往往比非冬眠者寿命更长,比如蝙蝠的寿命就大过小鼠很多倍。对蝙蝠和旱獭的最新研究表明,在冬眠期间,它们的身体衰老得更慢。

人们研究冬眠至少有一个世纪了,但冬眠至今依然是一个谜。不过,技术的进步正在加快这一领域的研究步伐。假如科学家有一天解开了冬眠的种种奥秘,也许我们不必真正进入冬眠状态,就能得到冬眠的种种好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2 12: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国科学家发现调控肺泡干细胞分化新机制(新知)
...至关重要。为研究这些问题,汤楠团队首先建立了能够与人类肺组织变化较好对应的小鼠动物模型。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小鼠月龄12个月对应着人类40至50岁,超过12个月的小鼠的肺泡干细
2023-09-04 05:51:00
嗜肺军团菌“毒素”可分饰两角
...两角◎洪恒飞 周 炜 本报记者 江 耘嗜肺军团菌是导致人类军团病的致病菌。它会感染肺巨噬细胞,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独特的膜泡结构,进而生存和繁殖。日前,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2024-06-26 03:58:00
全球300余名专家学者在渝共探“减抗”路径
...动物卫生司司长、首席兽医师塔那瓦·天信博士如是说。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领域过度使用和误用抗生素,加速了其耐药性发展和传播的进程。相关数据显示,仅2019年全球就因微生物耐药性问
2024-04-29 04:58:00
人鼠一源:老鼠大脑竟能培养人类脑组织!
当科学家们发现,老鼠大脑竟能培养人类脑组织时,全球科研界掀起了一股轰动。这看似匪夷所思的发现,不仅给人类脑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更引发了人们对于记忆、意识和思维的深入思考。难
2024-01-09 10:31:00
猫猫狗狗也会做梦、失眠
...报图为睡着的猫狗。 视觉中国供图◎本报记者 张佳欣和人类一样,几乎所有动物都需要某种形式的休息或睡眠。大多数动物都依靠自然的昼夜节律来调节睡眠和觉醒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人类在睡
2024-02-29 02:03:00
古代皇妃下葬要堵住九窍,这是为什么?
...这里的七窍指的是双瞳,双耳,两鼻孔,一口,一共七处人类头部比较大的孔洞,然而在中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有地位的女子会在死后用玉器塞入九窍之中。这里的九窍来自于《黄帝内经·素问
2022-12-22 20:16
缺少B12会有什么问题?哪些人可能缺乏?从哪些食物能获得B12?
...期B族维生素,就有人立刻提出为什么翘过了B4?实际上,人类对B族维生素的发现、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上半叶,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种物质曾被认为属于B族维生素,
2024-05-24 15:38:00
蝙蝠为什么很少患癌症
...主,又能存活下来的超凡能力,他们可以找到治疗和预防人类癌症的方法。尽管它们的寿命很长——可以活20年至41年——但蝙蝠很少得癌症,有些物种含有50多种独特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
2023-09-25 16:32:00
尿酸高早晚会得痛风?痛风患者只要戒啤酒就行?这些痛风误区你有吗
...现高尿酸血症就等于得了痛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同种疾病不同阶段的两个名字。高尿酸血症主要是指在正常饮食条件下,不在同一天测两次尿酸均大于420微摩尔/升。过去,女性高尿酸血症
2023-08-18 14:43: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