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让人羡慕的本领。遇到严寒或食物匮乏的时期,让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待到外部环境好转了,再起来活动,这是非常高明的生存策略。
据研究,很多哺乳动物的祖先是有冬眠能力的,至于人类的祖先是否保有这种能力,目前还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说,大部分科学家肯定,我们身上依然保留着与冬眠相关的基因或大脑回路,只是它们长期处于“失活”状态,如果我们找出它们,并设法激活,人类也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冬眠的本领。这不仅可以解决长途载人的太空旅行等重大问题,也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莫大的好处。
冬眠有各种形式
一说到冬眠,我们可能就想到睡眠。虽然大多数动物的冬眠确实是一种酣睡状态,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睡眠是以大脑活动降低为标志的一种迟钝状态,而冬眠则是以新陈代谢率大幅度降低为标志的一种迟钝状态,两者的衡量标准不同。所以,即使在大脑清醒的状态下,只要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大幅度降低,我们也可称之为“冬眠”,而且这种冬眠在自然界也的确存在。
冬眠以体温和新陈代谢的降低为标志,但降低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因不同种类的动物而异。体温下降幅度可以很大,下降几十摄氏度;也可以很小,只下降几摄氏度。新陈代谢的需求可以减少到接近零,也可以只降低10%到20%。一些动物的冬眠状态可以一直持续数个月,而另一些动物在冬眠期间经常在冬眠状态和正常状态之间来回切换。
所以,在哺乳动物中,冬眠是一个范围很宽的概念,有极端的冬眠,也有温和的冬眠。极端冬眠一般为小型动物所采用,在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甚至昆虫中也很常见,如睡鼠、刺猬和蝙蝠。一个例子是十三纹地松鼠。它能把体温降到只勉强高于环境温度,在没有食物或水的情况下持续超过6个月。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许多功能都暂停了,甚至能回收尿液中的尿素,因为尿素含氮,而氮是构成蛋白质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温和冬眠一般为大型动物所采用。一个例子是熊,它在冬眠时体温降低不超过6℃,新陈代谢的需求仅减少了25%。不过,在科学家眼里,体温仅降低6℃,就能让新陈代谢的需求减少25%,已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壮举。熊是如何实现的,依然是个谜。
大多数专家认为,假如我们有一天进入一种人为的冬眠状态,很可能是类似熊的温和形式。
寻找冬眠基因
要想“激活”人类自身的冬眠本领,首先需要了解动物在冬眠时体内到底发生了哪些奇怪的过程。很遗憾,虽然我们知道冬眠受基因控制,但至今没找到相关的基因。不过,这方面也有进展。
例如,十三纹地松鼠为了适应冬眠,已经进化出一些奇妙的本领:它们在进入冬眠前大吃大喝,让体重大量增加,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人身上,胰腺会超负荷工作,从而可能患上糖尿病,然而在十三纹地松鼠身上,一点事都没有;它在冬眠期间,身体能回收尿素,为肌肉补充营养,大脑中还能自动清除通常与人类老年痴呆症有关的有害斑块;当它走出冬眠时,血压的陡然升高也没给它带来不良后果。
科学家通过将十三纹地松鼠的基因组与其他50多种冬眠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已经确定了参与上述过程的一些分子,它们似乎具有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和心脏感染的功能。这些分子有望未来用于制造治疗人类相关疾病的药物。
激活大脑回路可进入冬眠
科学家还试图了解冬眠动物大脑中发生的变化。研究重点是一种叫做“腺苷”的神经递质。腺苷通常与睡眠有关:当腺苷与大脑海马体上的受体结合时,神经活动会减慢,你会感到困倦。但腺苷似乎也涉及冬眠过程。当科学家给北极地松鼠服用药物,激活大脑中传递腺苷的回路时,它们自发地进入了冬眠的状态,但是有个条件:只有在冬天当地松鼠已做好了冬眠准备的时候才起作用。为什么会这样仍是个谜。
为了了解腺苷对不冬眠的哺乳动物有何影响,科学家后来在大鼠身上做了类似的实验。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在地松鼠身上看到的效果,但他们发现,服用腺苷药物,提高大鼠大脑中腺苷的水平,会大幅度降低它们的体温。而且,一般情况下,体温大幅度降低会有不良反应,如颤抖,可是大鼠服用腺苷药物大幅度降低体温时,却没有引发这种不良反应。这是令人兴奋的。这一发现有个潜在的用途。在人类中,经常需要在低温下做心脏或脑外科手术,但低温下病人身体会颤抖,影响手术的进行,而目前用于抑制颤抖的药物在非常低的温度下不起作用。如果换成腺苷药物,就能让体温大幅度降低的同时,又能避免颤抖。
腺苷的另一个作用是控制“体温调节反转”。在哺乳动物中,当体温骤降时,正常的生理反应是身体转向燃烧棕色脂肪,因为棕色脂肪中含有线粒体,可以制造能量并产生热量。这是身体保持体温的本能反应。但是在动物冬眠期间,发生的情况却恰好相反,虽然也是体温骤降,但反而抑制产热,在体温升高,准备结束冬眠时,才会促进产热。这就叫体温调节反转。
科学家发现,给大鼠服用药物,激活传递腺苷的大脑回路,可以诱导大鼠体温调节反转,从而进入冬眠状态。因为大鼠的大脑结构与人类相似,所以科学家相信,这种诱导体温调节反转的大脑回路在人类大脑中也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激活它而已。
科学家还将目光投向了脑干中一个称为“中缝苍白核”的脑区。他们发现,抑制大鼠和猪的这一脑区的神经活动,可以导致体温降低,进入类似于冬眠的一种迟钝状态。研究表明,中缝苍白核接收来自下丘脑的信号,而下丘脑是控制冬眠的另一个关键脑区。换句话说,下丘脑下达冬眠的命令,而中缝苍白核负责实施。
不冬眠也能得冬眠的好处
我们研究冬眠,不仅仅是为了恢复人类的冬眠本领,也是为了了解身体在控制新陈代谢方面的灵活性,以便治疗很多与代谢有关的现代病,如肥胖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等。
对冬眠的研究,也有助于为抗衰老提供新的见解。科学家早就注意到,同样体型的动物,冬眠者往往比非冬眠者寿命更长,比如蝙蝠的寿命就大过小鼠很多倍。对蝙蝠和旱獭的最新研究表明,在冬眠期间,它们的身体衰老得更慢。
人们研究冬眠至少有一个世纪了,但冬眠至今依然是一个谜。不过,技术的进步正在加快这一领域的研究步伐。假如科学家有一天解开了冬眠的种种奥秘,也许我们不必真正进入冬眠状态,就能得到冬眠的种种好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2 12: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