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纵无介甫鱼羹饭 也学东坡饱菜羹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9-09 11:32: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纵无介甫鱼羹饭 也学东坡饱菜羹

纵无介甫鱼羹饭 也学东坡饱菜羹

“鱼羹饭”,用来比喻简单生活

在宋代,有个小故事特别流行。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把这个故事记录了下来。

话说北宋的王安石在担任宰相时,平时只吃简单的鱼羹饭。后来,他向朝廷推荐了两个人才,皇帝没采纳。于是,王安石便毅然请求辞职,还说:“世间何处无鱼羹饭。”(《少仪外传》)这世间,哪儿没有鱼羹饭吃呢?我何必为了这些凡俗事务受累,倒不如去留自在,多享受快意生活。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后来不少的古书都摘录过这个故事。至于“鱼羹饭”如何烹制,也没古书记述可供参考。不过,从其名字来看,鱼羹饭有可能是用鱼肉熬羹泡饭,亦可能是用鱼肉和粮食熬成一锅羹。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形式花样。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鱼羹饭”后来成了一种符号,人们将其用来比喻粗茶淡饭。因为跟其他肉类比起来,鱼肉相对易得,即便是山林野老,也可以通过捕鱼来改善伙食。可关键是,人家王安石贵为宰相,不吃山珍海味,却还吃鱼羹饭,这得多朴素啊。

后世文人也用“鱼羹饭”来比喻简单的生活。比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就特别喜欢鱼羹饭,他不止一次地在诗中提到这道食物:“江湖不欠鱼羹饭,直为君恩未拂衣。”(《郑丞相生日口号十首·其八》)

江湖上并不缺鱼羹饭啊,我之所以还没辞官归隐,是因为君主的恩情还未报答,所以我不能轻易离去。像这样喜欢鱼羹饭的文人还有很多。

南宋末年的诗人何文季在《寄石溪·其二》中写到:“山中饱食鱼羹饭,不博人间万户侯。”明代诗人何乔新也在《秋夜不寐卧诵郁秋官诗用韵述怀·其一》中写道:“茆檐饱吃鱼羹饭,似胜侯家玳瑁筵。”

“茆檐”是茅草屋檐,“玳瑁筵”是豪华宴席。无论是刘克庄,还是何文季、何乔新,都曾经在朝为官,但他们依然对于吃鱼羹饭充满了向往。吃上了乡野鱼羹饭,哪还看得上官家的珍肴异馔。

东坡羹,比鱼羹饭还要素

元代文学家周德清感慨:“羊续高高挂起,冯谖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

东汉时期的羊续为官清廉,把别人送来的鱼悬在庭前,以示自己拒受贿赂。战国时期的冯谖,投奔到孟尝君门下寄居为食客,一开始他被视作下客。当时,上客、中客吃饭都有鱼肉,唯独下客饭菜粗劣,连肉星子也见不到。他只好倚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连鱼都吃不上,咱还是走人吧。

可他们难道看不到,在大海边、在长江内,有多少可供垂钓的水岸吗,何必为了区区一条鱼而被烦务缠身。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王安石当年的名言——“何处无鱼羹饭吃?”

由于鱼羹饭常被用来形容清茶淡饭,所以时常被人们用来和“东坡羹”做比较。东坡羹和鱼羹饭大为不同。鱼羹饭里好歹有荤腥,但东坡羹可是纯粹的菜羹。曾经有朋友向苏东坡打听过东坡羹的做法。他便为大家介绍道:“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东坡羹颂》)

这菜羹不添加鱼肉等食材,但有一种天然的鲜美味道。制作的方法是将白菜、蔓菁、萝卜、荠菜等蔬菜反复揉洗,去掉其中的苦涩汁液。之后加入锅内与生米熬制成羹。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海南,他依然很喜欢吃羹:“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菜羹赋》)

用蔓菁、荠菜熬煮菜羹吃。煮的时候不用醋和盐酱,煮成的羹有一股自然之味。这种羹类似于野菜羹,但制作的食材和方式与东坡羹相似。而且制作菜羹的食材随地可见,所以能经常享用。苏东坡为何如此热衷于吃菜羹,他为大家解释过:“水陆之味,贫不能致。”(《菜羹赋》)最重要和深刻的因素,是因为“贫”。当然了,这也彰显了苏东坡的豁达开朗,虽然穷,但总能想法子把食材做出不同滋味。

都是粗茶淡饭,心境也有不同

南宋的文学家姚勉简居时说:“纵无介甫鱼羹饭,也学东坡饱菜羹。”(《次邹希贤买鱼不得三首衍为渔翁问答六诗·其六》)

过着单纯的生活多惬意,即便吃不上王安石的鱼羹饭,也可以学着苏东坡做上一顿美滋滋的菜羹啊。看来,虽然同样是简单的餐食,可鱼羹饭多少比苏东坡的菜羹要难得一些。

而且,从诗人们的描绘来看,鱼羹饭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体现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作风,但更多的是象征着江湖生活的无拘无束,这是那些身受束缚、身不由己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苏东坡的菜羹则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安贫乐道、乐观知足的精神。

北宋的学者谢良佐对王安石的做法特别赞赏:“是其养得气完也。奇特!”(宋·曾恬《上蔡语录》)

王安石不恋官位,不贪钱财,他的浩然之气真深厚,所以为人处世有着非凡气质。不过,到了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对王安石当年的做法却提出了一些小小的看法:“一言不合,即乞去,伊川(即伊川先生程颐)以山林士召入,则可;荆公大臣也,如此乃执拗无礼耳!”(《宋元学案》)

因为意见不合就请求离职,如果是程颐那样以山林隐士的身份被召入朝廷的人,这样做倒无可厚非;但王安石是丞相啊,这样做就显得“执拗无礼”了,是有小情绪在里头。至于吃鱼羹饭,儒生们本来就该发扬简朴的生活作风。所以“且血气何足尚而奇之”,说王安石“养得气完”,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可想来想去,王安石说的“世间何处无鱼羹饭”,也许并非在闹小情绪,可能只是真厌倦了繁琐的俗务。那些诗人们爱吃鱼羹饭,或许也并非因为鱼羹饭有多么可口美味。他们大概只是羡慕“鱼羹饭”所代表的那种逍遥而自在的生活吧!

文并供图/霖同学责任编辑:李晓(EN035)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9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什么要联手将苏东坡送上断头台
...政治氛围造就了“旷古三大才子”的问世,他们是改革家王安石、大学者司马光和大文豪苏东坡。这三位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如果他们三位联手不知道将会为中国的文坛或者政坛留下多么巨大的财富
2023-01-07 21:36:00
古代科学家沈括的伟大贡献与争议人生
...东坡,差点儿把苏东坡给弄死,后来有背叛了自己的伯乐王安石,可以说他的人品十分龌蹉,是个十足的卑鄙小人。沈括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从小也是饱读诗书,而且对科学技术方面十分感兴趣,
2023-12-14 16:28:00
聊聊王安石所出一联千古绝对“刁难”苏东坡背后的故事
...,王羲之谢安等人吟诗作赋,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后有王安石所出一联千古绝对“刁难”苏东坡。而今日,咱们就来叙叙这千古绝对背后的故事。聊起王安石,人们最熟知他的身份便是著名的文学
2024-02-08 10:10:00
...是立德、立功、立言,但生不逢时:北宋积弊已深,又逢王安石变法。从结果看,变法增加了民间负担,官员数量从1067年的2
2024-08-23 14:05:00
苏轼一生被贬三次,在职场之上他为什么混得不好?
...斧钺。宋神宗上台后,面对外忧内患,心急如焚,便启用王安石,推行变法。王安石属于激进的改革者,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动改革的力度空前,还说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2023-09-16 20:02:00
聊聊饱受争议的章惇
...不例外,他步入仕途的头10年可谓是处处受憋,直到遇到王安石,他的仕途才开始顺了起来。章惇支持王安石变法当时北宋积弊日深,国势日颓,已经到了不变革就只能等亡国的地步了。宋神宗和
2023-04-19 22:16:00
霜打萝卜赛人参
...,不过在苏东坡眼里,却觉得这是人间至味了。苏东坡在《菜羹赋》中介绍了“东坡羹”的做法:“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
2022-12-27 08:50:00
...平生功业”。东坡为人有君子之风,温润如玉,即使对待王安石(《宋史·苏轼传》载:“……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也不愿以牙还牙,而是
2023-12-18 16:52:00
北宋灭亡与王安石变法有什么直接关系?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变法和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争得你死我活,历经15年,最后变法失败。王安石变法究竟是把北宋变强了?还是毁灭
2023-07-02 10: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