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苏东坡为何成了文艺家?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23 14:05: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唐山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这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的定评。

其实,苏东坡从未自称文艺家,苏门中人亦反对类似说法,秦观便认为,这是“意欲尊苏氏,适卑之耳”。生命的最后一年,苏东坡给亲戚苏伯固写信,并未提及自己的那些“千古名篇”,反而称:“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如来书所谕,其他何足道。”

然而,少有人关注苏东坡的这三本书,《论语说》在南宋时便已散佚。

当然,不可否认苏东坡的诗、文、赋、小令、慢词、书法、绘画等均称当时一流。此外,他还是美食家、哲学家、实干家、幽默大师……为何苏东坡如此多能?难道他是100个人的合称?

美国学者艾朗诺的《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揭出真相:只有一个苏东坡,只是先遭朱熹扭曲,再经元人涂改,后被明清文人集体误解……在文艺家这个镜像中,只有苏东坡的倒影,水波流动,一散为百,看上去无比丰富,却不真实。

真实的苏东坡究竟如何?本书呈现了接受美学的力量。

真正梦想的是出将入相

接受美学关注人物、作品被接受的过程。换言之,当我们说起苏东坡时,未必是他本人,而是我们共同误解的苏东坡,从相关研究中,可得启迪。

苏东坡生于1037年,1061年考中制科(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非常规考试)第三等。此试无一、二等,此前百余年,仅一人至三等。宋仁宗称:“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另一是苏辙)。”

显然,苏东坡是标准的传统士大夫,以出将入相为人生目标。

为通过科举,苏东坡写过许多散文,包括《留侯论》《乐毅论》等“代表作”,他后来自评:“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颇为不屑。

苏东坡看重的是立德、立功、立言,但生不逢时:北宋积弊已深,又逢王安石变法。从结果看,变法增加了民间负担,官员数量从1067年的2.4万余人,增至1080年的3.4万余人。

可不变法又不行,北宋供养125万军队,1065年时,军费占政府全年支出的83%,司马光的“节流”计划已失败,宋廷不得不转向“开源”。

苏东坡意识到现实困境:“以官买之价,比民必贵。”并试图在理论上证明王安石错了。苏东坡发现,王安石信“心光”,掌握了它,便掌握了至理。“心光”高于感官认知,亦无法习得,只有集中心志,达到“一”的境界,方能悟到。

依据“心光”理论,王安石认为儒家经典皆不可靠,遂竭尽全力,编出《字说》,试图从造字中理解古人深意,却搞成大笑话,比如:

姜(薑):姜能彊(强)御百邪。

富:同田为富。

贫:分贝为贫。

这些毫无证据的望文生义,被王安石当成“以天地万物之理,著于此书”,苏东坡挖苦说:“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笑?”

怎么也实现不了的“理越辩越明”

王安石犯了一个常见错误:将推论当成事实。既无逻辑印证,又无事实依据。

然而,苏东坡也不掌握相应的思辨工具,致争论只能在低水平的层面上展开——在王安石看来,苏东坡无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与论;在苏东坡看来,王安石已陷入理性迷狂中,以为靠直觉能掌握绝对真理,犯错亦无法自知。

苏东坡的见解不无道理,可他说不清楚,只好转向人身攻击,常以夹枪带棒的方式。见人收藏金石,他扯到“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于政”;友人赠茶,回信感谢,偏加上“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慵”……

苏东坡成功激怒了论辩对手。新党报复旧党时,苏东坡受害最大,差点死于“乌台诗案”;旧党复辟后,苏东坡又是“元祐党人”中被贬最远的。

苏东坡自称:“余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必吐出乃已。”个性凸显,本是“唐宋革命”的成果,但精神发展与现实未同步,他的好友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黄庭坚说的未必对:没有“好骂”,苏东坡岂能“文章妙天下”?苏东坡科举成功的那些文章,并无新观点,只因用语犀利,被当成新观点。宋代士大夫好辩,却做不到“理越辩越明”,反而造成私怨。苏东坡也未能免俗。

他开创了宋词的两个传统

在实际工作中,苏东坡执行力强、有远见、勤政爱民,却因党争,一次次被贬。在诗作中,苏东坡异常达观,晚年被贬到广东惠州,他写道:“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他的敌人章惇看后大怒,说:“苏某尚尔快活耶?”

在诗中,苏东坡反复提到陶渊明,其实二人境遇不同。陶是主动归隐,苏东坡是被动漂泊。赞陶是为表达自己的快活,以激怒敌手。苏东坡写了很多参禅诗,但今天赞美,明天又嘲讽,表示不愿受约束。苏东坡还写了《前赤壁赋》等,极言达观,可在私信中,他常流露出愤怒、迷茫、消极的情绪。

苏东坡把写诗当成战斗,后人常批评他的诗中乏情,可读者就是喜欢。一方面,苏东坡找到了新的抒情方式,看似参禅,其实饱含生命关怀;另一方面,苏东坡不想用诗来传情,因为他发现了词。

35岁前,苏东坡几乎没写过词,他承认不懂音乐,且他的词往往唱不了。苏东坡开创了两个传统,其一,以词为自传,其二,将现实入词。这前所未有地扩大了词的境界,不论是否喜欢苏词,都会承认它是独一无二、有个性的。包括书法与绘画,苏东坡都蔑视基本功训练,强调发挥。

被贬期间,苏东坡曾躬耕陇亩,为五斗米折腰,甚至遭遇过暴力……我是谁?我该向何处去?如何度过今生……苏东坡用词、用书法、用画来追问,因为它们的规范不严格,可随心所欲。

“制造苏东坡”是死胡同

苏东坡去世时,好友道潜称赞他经纶如古伊尹,辞章如班固与扬雄,雅量如东晋谢安,高才如诸葛亮,雄辩如子贡,识人如东汉郭泰……并没提到李白、杜甫。

朱熹时,笔锋突转:“看东坡所记云:几时得与他打破这‘敬’字。看这说话,只要奋手捋臂,放意肆妄,无所不为。”“东坡说得高妙处,只是说佛,其他处又皆粗。”

朱熹不喜苏东坡,因苏东坡与程颐交恶,称其诈伪,并当面戏弄程颐。朱熹恨屋及乌,甚至讨厌苏东坡的书法,他说:“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蔡襄)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

朱熹意识到,苏东坡的诗影响巨大,只有予以策略性的承认,才能加上“都不曾向身上做功夫,平日只是吟诗饮酒戏谑度日”之类的评判。在朱熹努力下,苏东坡成了有才无德的诗人。

元代文人走向专业化,个人发展被限制在文学上,不免仰望宋人的自在,苏东坡遂成追捧对象,到了明清,人们更是只见苏东坡高度自我的抒情方式,至于他的“治国平天下”,被彻底忽略,苏东坡终于成了文艺家。

“制造苏东坡”的代价,是让苏东坡难以理解——没来由的创造力、过分张扬的个性、玩世不恭式的游戏精神……名垂青史,仅仅因为他的“文笔好”,可这恰恰是苏东坡最反对的,他甚至提出:文章应句句有用,不必雕饰。苏东坡梦想建功立业,却意外成了潇洒、自在、旷达、反内卷的代言人。层层滤镜之下,远离现实的假苏东坡光彩照人,而那个愁苦、执着、诚恳的真苏东坡,还能否归来?

本书抽丝剥茧、针脚绵密,呈现了专业史学研究的睿智与真诚。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多矣,我愿视这本为最佳。责任编辑:孟祥玉(EN009)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3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文艺大讲堂”正式开讲,莫砺锋教授主讲“第一课”
...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感受,接着莫砺锋教授从政治家苏东坡、地方官苏东坡、天才苏东坡、谦虚谨慎的名人、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一生风雨飘摇风雨人生的苏东坡等六个方面将一个完整、丰满的
2023-07-11 22:15:00
原来你是这样的苏东坡
...日报全民偶像、千年网红、多面天才……原来你是这样的苏东坡话剧《苏东坡》剧照。■ 曾庆江自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出川赴京赶考以来,苏轼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他仕途曲
2024-02-02 08:08:00
川剧《梦回东坡》再现东坡恣意人生
...大戏院川腔绕梁、座无虚席,随着舞台灯亮、唱词响起,苏东坡青衣白髯登场,其宦海浮沉、四方奔走的人生故事徐徐展开。这是第五届四川文华奖剧目大奖作品、大型新编历史川剧《梦回东坡》首
2024-03-15 06:29:00
“剧透”文艺演出亮点
...式总导演赵京生和大型音舞诗画文艺演出《不老的东坡》苏东坡扮演者郝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剧透”了一些亮点。《不老的东坡》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东坡文旅大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以“不老的东
2023-02-17 09:13:00
...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金名片、赓续宋韵文化脉络,怎能没有苏东坡?老市长苏东坡与杭州的不解之缘,在浚湖筑堤的天堂初景里,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千年风华中。6月30日,舞台剧《苏堤春晓
2023-07-03 07:29:00
“夏湘宸雕塑作品展”海口开幕 作品展现海南文化多样性
...元素巧妙地纳入创作视野,同时匠心独运地融入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海南的动人传奇。“琼崖万象·东坡逸影——夏湘宸雕塑作品展”在海口展出。记者 陈望 摄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
2025-01-07 00:21:00
《你好,苏东坡》:穿越成风,如何突破叙事瓶颈|微剧评
...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本篇聚焦文旅微短剧《你好,苏东坡》。出品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广电影视/主演 程成、樊子铭/集数 5在近年来国风热潮的推动下,历史文化题材的影视作
2025-04-02 10:30:00
以珍贵书画为线索 它如何讲述苏东坡的艺术人生?
...艺出版社出版从该书内容来看,荣宏君从艺术的角度,以苏东坡的珍贵书画作品如《黄州寒食帖》《梅花诗帖》《治平帖》等为线索,通过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讲述这些作品
2024-08-26 20:49:00
年终冲刺跑·冬游海南 | 《LOOK,苏东坡》微短剧上线推广 打造跟着苏东坡冬游三亚大IP
...市旅文局获悉,三亚市图书馆倾力打造的微短剧《LOOK,苏东坡》自12月19日正式上线以来,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新的传播方式,在全国各大媒体平台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剧不仅在南海
2024-12-24 18:2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