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纳千层底这念头,源于曹翠花老公公的一句话:街上买的鞋,哪有过去家里纳的鞋软和养脚啊!
曹翠花就把做姑娘时纳鞋底的针线找了出来,只为让病中的公公欢喜一下。当那双黑面白底的布鞋捧到老人的眼前,公公竟有泪沁出:孩子,这一针一线的功夫,难为你了!
看着老人因为一双舒适的鞋一连好几天欢欢喜喜,翠花忽然想到那日参加义务慰问的养老院:那十几位孤寡老人在老柳树边围坐着,晒太阳发呆,有这样的布鞋,想必他们也是如公公一样地喜欢吧?
她是个实诚人,想到就做是她的风格。下班后,她马上赶去养老院,逐一丈量老人的鞋码。她说干就干,拆开家里的旧衣裳,又去商店买白布,将面粉打成糨糊,在木板上一层又一层地糊鞋骨子。
做这些事的时候,她眼前总是闪现养老院老人们将信将疑的眼神。她在下班后,一针针一线线地扎起了千层底。到底是多少年不做了,没两天,手上就被鞋底线勒出了道道血印子,儿女都奇怪:你要做好事,街上有卖的!
她只是笑笑,也不辩驳。后来,扎鞋底成了每晚收拾完厨房后的必修课。那年重阳节,她拎着一大包布鞋走进养老院,为老人们一个个试穿,竟有几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哭出了声:曹大姑娘是菩萨呢!有位老人擦着眼泪说:这辈子没有亲闺女,今日却穿上了闺女亲手做的鞋。还有位穿着黄胶鞋的老人拿着布鞋左看右看说,这么好的鞋,哪舍得踩在脚下呢!她赶紧说:“大爹爹,穿吧,穿坏了我再替您做。”那朝鲜战场上下来的孤身老人笑着抹泪,追问:“姑娘说话当真?”她坚定点头:“当真。”
她当时也没想到,这轻轻的一句承诺,自己就坚持了二十年;她当时更没想到,送给县养老院老人们的布鞋,在其他养老院老人心中荡起了涟漪。过了一阵子,乡镇养老院的院长带着老人们的信,守在她的家门口,她承诺了:明年重阳节,我给爹爹奶奶送鞋去。于是,这个叫翠花的女子将她除上班以外所有的闲暇,都交给了千层底。
“36码12个、37码26个、41码21个……”在发黄的纸本上,全县15个敬老院每位老人的脚是多大尺码,她都有记录。
春花开了,蝉儿鸣了,秋风起雁子回归,冬日里雪花飞舞,二十个春夏秋冬,她纳了将近2000双千层底鞋,让县里每一位孤寡老人都穿上了她亲手做的布鞋。2000双!我这不会纳鞋底的人想想也知道这其中的艰辛,一只鞋底纳近1000针,2000双就是400多万针!这还不包括剪样、糊布、做鞋口等工序花的功夫。纳鞋的时间,都是她在忙完繁重的工作和家务活后,硬挤出来的。子女们无数次夜半醒来,看到母亲在昏黄灯光下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单位同事来到她家,看到到处是糊好的“骨子”和一捆捆的鞋底;镇上的医生记忆犹新,这个叫翠花的女人曾跑来问能不能把牙齿“挫”平便于咬针;在外工作的丈夫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帮她四处借布买布,1斤布最多做3双鞋,这么多年做鞋,光布就用了300多公斤。老是有人问她这样为了啥?自个儿家境又不富裕。她憨厚地笑:我就想着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在等我,我不能辜负了他们。
你看,她对着光拈起针,对着蒙着洁白棉布的鞋骨子上,轻柔又用力地扎了下去,深深的一针又一针,她紧抿着嘴角的黑红面庞似有着无尽的笑意,她将针习惯性地在头皮上磨了磨,又一针针地扎进了鞋底……就这样,二十年如一日,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温柔善良的大爱情怀,都是朴实敦厚的牵挂与情义。
[盐城]张晓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0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