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淄博日报
烈士妻子郑海凤精心纳制的鞋底
□本报记者 苏利民 刘伟
在临淄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里,陈列着一双一针一线精心纳制的鞋底,在这双鞋底背后,是一位烈士妻子一生的默默守候。
纳这双鞋底的老人名叫郑海凤,丈夫于俊杰在1943年6月渤海军区蒲台县战役中牺牲。在于俊杰当兵离家的岁月里,郑海凤每年都为丈夫做两双鞋,从青年时期一直做到老年时期,从最初的盼望丈夫归家到延续一生的追忆,她把对丈夫的思念都凝聚在了一针一线里。
郑海凤是临淄区皇城镇曹村人,丈夫于俊杰是皇城镇希腊营人。1935年,经人介绍,郑海凤与在临淄西关小学跟随李人凤(编者注:闻名齐鲁抗日先驱、开国元勋)校长学习的于俊杰相识。于俊杰在学校里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潮进步思想,让郑海凤打心眼里满意,而郑海凤的聪明能干、心灵手巧也让于俊杰十分喜欢,两人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小家庭。婚后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1938年7月的一天,于俊杰匆匆回家告诉郑海凤,他要去当“八路”,郑海凤知道丈夫的心思,也支持丈夫的决定,给丈夫包上了几张煎饼,目送着丈夫离开了家。让郑海凤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诀。
在没有于俊杰消息的日子里,郑海凤带着儿子与公婆坚强地生活着,村里人敬重八路军家属,常常接济他们,但无论生活怎样,在郑海凤心里总期盼着与丈夫团聚的那一天。她每年都给丈夫做两双鞋,有八路军到村里驻扎时,她便拿出做好的鞋托人捎到前线,希望能找到丈夫转交给他。
1954年,郑海凤的大哥多方打听于俊杰的下落,终于得到明确的答复,于俊杰在1943年6月渤海军区蒲台县战役中已经牺牲了。当时,于俊杰所在的军区直属团是八路军主力部队,于俊杰任连指导员,在蒲台县战役中,几位战友倒在了炸碉堡的途中,观察多时的于俊杰一跃而起,抱着炸药包冲了上去,在接近主碉堡30米的开阔地上,于俊杰中弹受伤。受了伤的于俊杰爬起来继续向前冲,在敌人重机枪停火的瞬间,于俊杰跃身将炸药包放在碉堡下,拉响了导火索。巨大的爆炸声扬起漫天尘土,冲锋号响了起来,部队勇猛地冲进了敌人的据点。这一战全歼敌人两个营,于俊杰却倒在了血泊中。
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郑海凤多次想要找到掩埋丈夫遗体的地方,但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很多都是就地掩埋,还经常遭到日伪军破坏,尸骨难以寻找踪迹。
1954年,于俊杰的烈士证下发到郑海凤的手中,她眼含泪水接过这个饱含着“英勇、光荣”的沉甸甸的烈士证。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依旧每年做两双鞋,年复一年地做,在一针一线中寄托着对丈夫的追忆和思念。2000年,87岁高龄的郑海凤老人带着对丈夫的思念离开了人世。
郑海凤老人去世后,她的孙子将一双老人生前给丈夫于俊杰烈士做的鞋底,捐赠给临淄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这双鞋的鞋底针脚密布、整整齐齐。老人的孙子介绍说,老人去世后,在她房间锁着的柜子里,找出了她做的一堆布鞋和没有纳完的鞋底……
为了国家,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永远铭刻于世的,还有亲人对他们的思念、守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30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