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世说新语》里的审美人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7 11:3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世说新语》里的审美人生

高雅的言谈,潇洒的举止,飘逸的气质,脱俗的仪容,携仙风而怀道韵,仰冥鸿而挥五弦,魏晋士人的风度,千百年来广受中国士子的赞美和渴慕,所谓“魏晋风度”,已成为华夏文化一个永恒的亮点。集中展现汉末魏晋士人风度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刘孝标所作注,也因此而成为“志人”的不朽之作。

汉末魏晋士人的风度何以能如此之美?美得令千古仰望?曹魏名士阮籍的两句话似乎揭示了个中奥秘。阮籍说:“人生天地之间,体自然之形”;人中楷模“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风神举止,自觉“体自然之形”;精神境界,追求“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以自然为美,为大美,为完美,人能美如自然,也就美到了极致,为大写之人,为完美之人。正是在这种理念引领下,魏晋士人大都自觉地追慕自然,其中的名士,特别是大名士体悟尤深,因此被奉为士人楷模。的确,天、地、人各有其美,但人工终难夺天工,人籁终难胜天籁,天工天籁,永远是人工人籁取法的典范。汉末魏晋士人对此热诚体悟,执著践行,遂将世俗人生化为审美人生,魏晋风度遂为美的风度。

尼采在其名著《悲剧的诞生》中重估人生意义,认为古希腊人借助于酒神和日神精神,使人生得到了升华,具有了审美意义,因此,古希腊人的人生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状态。魏晋士人也是这样,他们的人生,正是一种近乎高度自觉的哲学-美学状态,所谓魏晋风度,正是魏晋士人用生命感悟和展示的一种哲学-美学状态。

式瞻仪形,自然最美

汉末魏晋以察举取士,社会上对士人的品评,是上自朝廷下至县乡选用官吏的重要参考,特别是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后,品评人物遂成浓郁世风。官方用人,重在评定人物的家世、道德、才能,社会品鉴,则重在议论人物的风神、性貌、品格、才情。前者渐趋僵化,以致专论门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遂被后世唾弃。后者却日臻美轮美奂,成为一种极富哲理和情趣,优雅隽永,可讽可诵,既可供世人“式瞻仪形”,见贤思齐,又能传之久远的美学小品。就中尤多以自然喻士的佳品,其美学品位也最高。

打开《世说新语》,就会发现魏晋士人常常爱用自然之美喻人,从而将被喻者的境界情怀、仪容神韵形象化、直观化,充满诗意和美感。

汉末名士陈寔声望很高,有客人不服,公然问陈寔的儿子陈谌,您的父亲有啥功德而名重天下?陈谌答道:“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本来,按当时礼教,子孙不能公开评论父祖,客人之问,是想一石二鸟,既发泄对陈寔的不服,又要陈谌的难堪。聪明而才华横溢的陈谌,明了客人的用意,但出于礼貌,他没有拒绝客人的问题,而是机智地运用万仞泰山、不测深谷和甘露、渊泉等一串妙喻,将父亲的人品、学识、恩德赞誉到极致。并针对客人对自己的轻慢,将自己喻为泰山桂树,暗示客人:父亲伟岸,自己也系佳木,均不容轻侮。陈谌的答语虽处处锋芒,由于喻美得当,言辞考究,听来却不刺耳,读来更如捧串珠,亮眼悦心。

汉末大名士郭太最擅品鉴人物。有次游汝南,拜访名士袁阆,打个照面就走了,及至到了另一名士黄宪那里,竟一连住了好几天。有人问郭太其中缘由,郭太拿湖泊为喻,感叹道:黄宪“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黄宪有当代颜渊之称,广受时人美誉,在众多品鉴中,郭太的赞语最受推许。的确,一个人的气度格局,能如大湖一样广淼深邃,涌万顷波涛,荡不测之深,其人格魅力自是特别诱人,值得留恋。

同是喻美人的气度格局,西晋裴楷、东晋谢安的两则品鉴也是气象阔大,意蕴悠远,耐人寻味。

裴楷曰:“见傅兰硕,汪洋靡不所有。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一见傅嘏(傅嘏字兰硕),就觉得如望湖海,汪洋恣肆,无涯无际,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见到山涛(山涛字巨源),又如登上高山向下看,幽邃辽敻,难测深广。生动、形象、雄丽的比喻,把傅嘏和山涛的情怀学养,烘托氤氲成一个强大的气场,千载之后读来,尤觉被之笼罩。能给人这样的感觉,自是伟器。

谢安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褚裒(褚裒字季野)虽然沉稳少言,对事对人不轻易褒贬,内心却如明镜,自有定见。如同一年四季,兴替消息,自有其规,不为任何扰攘嚣闹而稍作变易。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孔子的名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是何等气象!具此气象者,自能担当大事。褚裒也确如谢安之评,曾于东晋建元、永和年间主持国政,死之日,“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

魏晋士人品评人物,常将对象置于一种自然背景中,再作极为简约的品评,只一两句,人物的品位、风神便跃然而出,背景与人物,自然与人文,相互映照浸染,于是,一则品评即是一幅人物写意的神品。

东晋名士刘惔赞美另一名士许珣,感叹道:“清风朗月,辄思玄度(许珣字玄度)。”美好的时刻思念美好的人,每逢清风朗月,情不自禁就想起好友许勋,因为这位友人,正如清风朗月一般美好呵。据刘孝标注引《晋中兴士人书》和《晋书》,许珣“有高尚之志”,又擅长清言,时人“皆钦慕仰爱之”。经刘惔简约隽永八个字的品评,后世的人们读《世说新语》至此,也会对许珣油然而生敬意,清风朗月永远是美好的,高尚襟抱,俊逸才情,永远是令人钦慕的。

东晋王恭与堂叔王忱原本十分友好,并为时人推重,后因被人离间,不大交往了,但王恭仍常常触景生情,思念王忱。一次散步,时逢“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晨光里,露珠晶莹闪亮,在草叶和树叶上滚动滴落,发出轻轻的吧嗒叭嗒的清响,梧桐正擎起一派新绿,令人眼亮,多好的清朗明净的美景呀。王恭见此,心中一动,立马就想起了王忱,脱口赞道:“王大(即王忱)固自濯濯。”叔叔王忱原本就是这样呢,净洁清雅。由“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导出“王大固自濯濯”,自然之美,导出人物德行风仪之美,可视可感,意象意境皆在其中,真是妙不可言。

魏晋士人自觉“体自然之形”,凡自然间的美好之物,皆用之以喻美心向往之的人物。夏侯玄风格高朗,宏辩博畅,时望甚高,便褒扬他“朗朗如日月之在怀”。司马昱风神仪容为一时之冠,被视为皇族中最优秀的人物,遂颂之为“轩轩如朝霞举”。乐广的清谈水平,比大清谈家何晏还胜一筹,则赞之曰:“每见此人则莹然,犹廓云雾而睹青天。”刘惔心淡荣利,性不偶俗,则誉之为“标云柯而不扶疏”,是一株直耸云天而不旁逸斜伸的大树。王恭容貌举止特帅,人们都羡慕他,遂美之为“濯濯如春月柳”,美丽得像春天的柳树一样,倜傥风流,妩媚多姿。

汉末,琅邪名士邴原避乱到辽东,太守公孙度待之甚厚,琅邪战乱平息后,邴原不顾公孙度的苦苦挽留,乘船航海逃归。部下建议公孙度派兵去将邴原追回,公孙度不同意,说:“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公孙度不但不责备邴原的行为是“负恩”,反而由衷欣赏和敬佩,认为邴原如同高飞云天的白鹤,志趣远大,意在逍遥,辽东不过拘禁小燕子小麻雀的地方,哪里留得住云中之鹤呢?

在诸多借以喻美名贤的自然物中,魏晋士人对松柏尤其情有独钟。曹魏末年大名士嵇康个子高大,容貌俊丽,特立独行,天姿自然,虽处人群之中,也自超凡脱俗,让人一望即知是“非常之器”。他的好友山涛深情地赞美他:“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做人堂堂正正,就像伟岸的孤松,特立高标。西晋张畅志行端正,历经各种诱惑考验,不改初衷,乡人蔡秀在刺史面前颂美张畅秉性坚贞,是“岁寒之松柏”,斗霜傲雪,长葆青青。西晋名臣和峤,青少年时即磊落不群,显示出杰出的政治才能,名士庾敳对和峤特别赏识,说他“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和峤入仕后,历任中书令、侍中,均属朝廷要职,持正不阿,甚得时望,死之日,人们悼之曰:“峨峨若千丈松崩。”美可生美,松柏大美,松柏所生之风自然也是大美。汉末大名士李膺,就被时人颂扬为“谡谡如劲松下风”。嵇康也曾被人誉美为“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凉寒威严,高洁清逸,徐徐吹拂,爽人身心。

在自然中观照生命,取鉴人生

在以自然喻美名贤的同时,魏晋士人也常以自然自喻,从中观照自己的生命,取鉴人生。

东晋太和三年(368),桓温率大军北伐前燕,途径刚入仕途时作太守的地方,看见当年种的柳树已经长得又高又粗,“皆已十围”,不禁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温是东晋政坛少有的雄奇大才,其主政期间,腐朽懦弱、苟且偏安的东晋王朝,曾一度呈现难得一见的勃勃生机。但在正统观念笼罩下,“篡逆”猜测不绝于耳,桓温根除弊政的政治改革和谋求统一的军事行动,时时处处横遭非难和掣肘,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初仕即作太守,年方二十三岁,如今已五十七岁,在这个年寿普遍偏低的大动乱年代,已是十足的老者了。壮志未酬,英雄已老,就连当年所种之柳,也已不复倜傥风流之姿,岁月不居,人树皆非,今日之柳已非昨日之柳,此时之我已非昨日之我!面对这排排巨柳,桓温如同乍逢阔别多年的故人,找到了尽可倾诉衷肠的对象,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一手攀着树枝,一手握着柳条,仔细打量着,想象着,似乎又从柳树的成长变化,风雨磨难中,看到了自己这三十四年的人生,人生如柳,柳如人生呵!桓温一时感慨万千,泪如涌泉,叹柳哭柳,正是为己而叹,为己而哭。时光易逝,生命易老,志士自当奋起,勇建不世之功。叹罢哭罢,桓温策马扬鞭,率大军兼程北上,入洛阳,过淮泗,登上楼船眺望沦陷已久的中原故土,愤然感慨道:“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桓温痛斥王衍(王衍字夷甫)一帮清谈家空谈误国,致使神州长久沦陷,竟成废墟,决心以实干复兴家国。虽说事与愿违,桓温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但桓温对柳之叹,却成为人生的经典之叹,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代文士骚客和志士仁人。南宋伟大的民族英雄辛弃疾,在其名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就曾援引这个典故,动情地写道:“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东晋名士孙绰秉性刚正,敢于直言。他在自己的书斋前特意种了一株小松树,倍加珍爱,经常亲自壅土护理。邻人讥笑他说:“小松树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小松树是很招人爱怜,只是长得太慢,恐怕看不到它长成栋梁之材呵。孙绰反驳道:“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枫树柳树倒是长得快,但即便长到两人合抱之粗,木质太差,又能有啥大用场?孙绰看重的,不是松树能快速成大材造广厦,轰轰烈烈,风光一时,而是松树正直的身躯和坚实的质地,他为小松树辛勤地壅土,精心地护理,是要把这种可贵的品质培育到极致,发扬到极致,在门前这株小松树身上,寄托着孙绰执著的人生向往和高贵的生命诉求。

汉末宗承,青少年时即修德雅正,确然不群,颇有时望,人们崇仰他的品德,纷纷前去拜访。少年曹操也慕名前往,但宗承鄙薄曹操奸诈的人品,不与结交。后来曹操当了汉廷司空,权倾一时,携威而问宗承:当初您不理睬我,今天该可以与您交个朋友了吧?宗承正色答道:“松柏之志犹存。”曹操虽然心中不快,却也为宗承的“松柏之志”所折服,对宗承礼敬有加,尊为上宾,常常亲自到宗承家中拜访,咨询朝政。

东晋文士毛玄颇以才气自负,不肯折腰权贵,常言:“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宁肯像高贵的兰花那样被风霜摧杀,尊贵的玉石那样被暴力折断,也不愿像低贱的蒿草艾叶那样蓬勃昌盛。为了人格的尊严,生命的自在,毛玄清贫沉寂一生,《晋书》不载他的事迹,《世说新语》也仅这一条简单的记述,但有此也足矣,毛玄高贵的人格、尊贵的生命尽可以此而不朽。

东晋大族,首推王、谢,两家人才辈出,但对历史真正作出巨大贡献者,莫过谢安和其侄儿谢玄,淝水之战的胜利,主要是在这叔侄二人的指挥下赢得。早享盛名的谢安,很注意对子侄一辈的培养教育。一次,谢安问他的儿子和侄儿们:怎样为人行事,才算最好?众人一时回答不上。只听谢玄朗声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做人就要像香草芝兰和临风玉树一样,高洁芬芳,风流蕴藉,谢家芝兰,尤应生长在阶前庭院之中,常受谢家父祖的栽培熏陶。谢玄的回答,既表明了自己高远的志趣,又表达了对名门家风的崇仰,特别是对谢安教导的渴盼,且借喻得体,表述优雅,言词精致,听得谢安满心欢喜,从此对谢玄特加呵护和诱导。谢玄没有辜负谢安,很快成长为一个文武兼优、“有经国之略”的实干之才。淝水大战前夕,经谢安力荐,谢玄临危受命,任晋军前锋都督,以数万兵力,大败前秦九十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永耀青史。谢玄没有空自期许,他是谢氏家族真正的“芝兰玉树”,也是华夏民族万古长青的“芝兰玉树”。

西域康居国僧人康僧渊,东晋成帝时,从北方过长江来到东晋都城建康,颇擅清谈,与当时名贤多有交往。康僧渊高鼻深目,一副典型的“胡人”相貌,丞相王导经常拿他的长相调侃他。康僧渊幽默地回敬王导:“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在下之貌,实得山之灵,渊之清,既灵且清,帅得很呢。一个外国和尚,也能这样自如而得体地以自然自喻,可见魏晋之时,对自然的好尚崇仰,何等深入人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7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魏晋时期孝道观念的转变与影响
...孝之礼思想上,魏晋士人是如何打破这种思想的。一、《世说新语》中士人对“生孝死孝”讨论《世说新语》中有不少伤逝的故事,专写魏晋名士对死者的感情,故事中的感伤者无不是情深,情真,
2023-11-01 07:37:00
东晋中兴重臣王导《世说新语》中是如何记载的
...载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名士言行与轶事最著名的,莫过于《世说新语》。这部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以寥寥字数,诙谐笔调,生动地刻画出当时士人的行为举止与
2024-07-03 17:20:00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与魏晋名士共情探索《世说新语》背后的世界□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在南京组织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书中之佳事佳话,至今传之不衰。日
2024-03-19 01:02:00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底最具体的表现。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
2023-11-02 20:15:00
陈泰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那种只会嗑药谈玄吃老本的官二代废物。实际上,作为《世说新语》的重点人物,东汉名士的领袖之一,陈寔非常灵活,甚至堪称官场老油条。譬如在《世说新语》的“德行”篇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
2023-05-30 12:12:00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观赏习惯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从长剧到短剧……网络视听形态的变革,如同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每个人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观赏习惯。
2024-07-12 09:26:00
魏晋往事:才女谢道韫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生
...子侄辈,如谢玄、谢朗、谢道韫等,讲论文章义理。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2024-02-05 12:47:00
魏晋美男子的故事,长得好看是福还是祸?
...仪态,瞬时间什么气都没有了,拉着人家聊了一晚上!《世说新语.容止》记载:"谈宴竟日,爱重顿至。"因为长得好看,直接救了他一命!但是还有一个人叫做潘越,《世说新语.容止》记载:
2023-10-03 12:45:00
黄秀杰做客公益共读会,主讲《里的济宁朋友圈》
...本期导读嘉宾,走进济宁读书界第54期公益共读,作“《世说新语》里的济宁朋友圈”专题导读。黄秀杰从《世说新语》及作者简介、《世说新语》中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何以喜欢《世说新语》
2025-01-13 10: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