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9-19 05:17: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在战火中为文澜阁《四库全书》提供了庇护。

此刻,我们站在历史的褶皱里,凝视着黔贵大地上那些永不褪色的抗战印记——从省立一中的怒吼到二十四道拐的车辙,从地母洞的烛光到松山战场的硝烟,这片土地用筋骨与热血,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地母洞

山城怒吼:少年肝胆照山河

1931年9月19日清晨,贵阳电报局值班员杨绍馨冲进省立第一中学,将“日军占领沈阳”的消息砸进晨读的教室。“白山黑水正在流血!”他用颤抖的手指着说。

当天下午,省立一中的进步学生在礼堂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他们组织全市罢课,在新市场广场振臂高呼“宁为中华断头鬼,不做倭奴屈膝人”,愤怒的声浪掀动了甲秀楼的飞檐。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1932年9月,志道小学的学生们上街检查日货时被奸商棍棒相加,却死死抱住查获的东洋布料不放。这场持续三天的罢课运动,最终迫使当时的省政府严惩了不法商人,30所学校学生共同发出《贵阳全体学生告各界同胞书》,成为贵阳城最早的抗日宣言。

在安顺文庙,17岁的柳树人正在研读《正气歌》。这个后来成为黄埔五期高才生的青年,1942年在缅甸同古保卫战中,率部与日军血战12昼夜。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他曾轻装出击为被围困的英军装甲部队解围,打赢中国军队入缅第一战。当他在朗科地区遭遇日军埋伏牺牲时,年仅37岁,口袋里还装着未寄出的家书。

地母微光:文脉存续的千年一叹

1939年深秋,一队挑夫在贵阳城郊的山道上踉跄前行。竹篓里装载的,是文澜阁《四库全书》的140箱珍本。当这些历经战火的古籍被抬进地母洞时,浙大教授竺可桢用手电筒照见洞顶垂下的钟乳石——这位在遵义办学的科学家,正与贵州学者李独清一道,用石灰吸干洞里的潮气,用竹帘挡住山风的侵蚀。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四库全书》资料截图

时任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教授的李独清,从1940年起带队抄录《四库全书》中黔地史料,历时一年发掘的珍贵文献,填补了贵州历史研究中的诸多空白。1948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的《贵州通志》,多篇史料就源自这些地母洞藏书。在摇曳的油灯下,这些泛黄的纸页里,记载着明代贵州建省的奏章、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手记,成为乱世中不灭的文脉火种。

与此同时,寓居花溪的漫画家丰子恺正用画笔唤醒民众。他创作的《流民图》系列,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转化为视觉呐喊:断壁残垣下,母亲抱着婴儿,身后是燃烧的村庄。这位来自浙江的画家在贵阳举办的抗日画展上,百姓们排着长队用银元、铜板甚至首饰换走画作,筹款全部寄往抗日前线。

血色滇缅:高原儿女的远征壮歌

1944年春,毕节青年樊超群在滇西战场上迎来人生第一次战斗。这个17岁的机枪手,在松山战役中目睹战友们用身体滚过日军的铁丝网。当他所在的敢死队突袭日军哨所时,月光下的刺刀寒光让他想起家乡的荞麦花——那些在乌蒙山间静静绽放的白花,此刻正与战友们的鲜血一起染红滇西的土地。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晴隆二十四道拐

在晴隆二十四道拐的盘山公路上,卡车司机们创造着战争奇迹。这条由贵州民工用锄头和扁担开凿的“抗战生命线”,每月要运输1.5万吨战略物资。1943年,美军公路工程部队第一八八〇工兵营进驻沙子岭,与当地百姓共同改造维修这段公路,在日军轰炸和物资匮乏的困境中保障了运输畅通。外国记者曾站在观景台上,看着蜿蜒如蛇的车队消失在云海中,记录下这场运输奇迹。

在独山深河桥,日军的铁蹄终于止步。1944年12月2日,当地村民用锄头、扁担与日军展开巷战。一位87岁的布依族老人,用柴刀砍死两名日军后被俘,敌人将他绑在桥头的枫香树上,他却对着败退的日军背影唱起《好花红》。这首黔南民歌,最终成为侵略者在贵州听到的最后歌声。

山河为证:英雄无名亦有名

在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深处,地母洞的石壁上至今留着当年晒书的痕迹。那些被阳光晒过的纸页,后来成为编纂《贵州通志》的重要依据。李独清团队抄录的8册贵州史料,如今静静收藏在贵州省档案馆,纸张间还能辨认出当年防潮用的石灰印记。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鹿冲关森林公园的雕塑

在安顺一中校史馆,柳树人的照片与当代学生的笑脸并列。每年清明,总会有年轻人在他的铜像前放上一支钢笔 —— 这是对那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年代最温柔的致敬。抗战老兵们的口述历史中,至今回荡着冲锋号声,“我们连队最后一个吹号的小战士,牺牲时手里攥着半块发霉的苞谷粑。”

孩子们在森林公园的绿荫下奔跑,脚下的土地回响着历史的余音;高铁从贵阳北站疾驰而出,现代化的轨道路基承载着过去的艰辛。时光流转,山河为证。那些沉默的见证者告诉我们:英雄,从来不是某个名字,而是山河间永远奔腾的热血,是血脉里永远不倒的脊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

一审 方勇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微纪录片】四库全书的“长征”
乾隆盛世修纂的《四库全书》,曾分藏七阁守望华夏文脉,至1937年,唯文澜阁本独存江南。当战火焚尽诗画江南,这七万卷文明火种被迫踏上生死迁徙的路。2015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
2025-08-30 21:07:00
“穿越时空的贵州抗战印记”探访报道|贵阳地母洞:国宝古籍的“战时书库
...,高约四五丈,深约七八丈,顶部布满钟乳石。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937年抗战爆发,杭州形势危急。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紧急组织装运文澜阁《四库全书》140箱、善本
2025-08-19 06:21: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140箱典籍随浙大西迁的卡车
2025-09-19 05:49: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在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内的文澜院。 “当年,140箱《四库全书》就藏在这片山体的地母洞里。”贵州省图书馆原副馆长钟海珍站在洞口前感慨地告诉我们,很难想象,在那样艰险的战争年
2025-09-03 12:36:00
国宝文澜阁《四库全书》秘藏贵州始末
...贵州通志》编纂者李独清带着两名助手,到地母洞抄写《四库全书》中的贵州史料。因为有这些从阁书中抄出的史料支持,民国《贵州通志》成为有史以来至民国时期资料最丰富的《贵州通志》。国
2025-07-09 15:51:00
【黔言】80年了,我们不应忘记贵州为抗战胜利所做的贡献
...化遗产方面,贵州同样功不可没。1938年,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为避战火,跨越五省西迁,最终藏于贵阳北郊地母洞,历时5年8个月,直至抗战胜利。同年,80箱故宫文物迁藏于安顺华
2025-08-24 01:3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刘眉生:血洒忻口的黔中忠魂
刘眉生,字天嘏,1905年3月26日生,贵州省播州区南白镇(时名懒板凳)人。1923年,刘眉生考入赤水县崇武军校,1926年考进黄埔军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后投身北伐,参加讨伐吴佩孚
2025-07-23 05:01:00
大后方|视频·文澜阁《四库全书》贵州历险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策划/黄蔚视频制作/王子琪AI素材生成/刘畅实景拍摄/周尧图片素材整理/实习生 熊天翔 王文佩编辑/王子琪二审/姚曼三审/黄蔚
2025-09-04 03:42:00
浙江大学西迁后代寻根溯源寻访团走进贵阳
...迁至贵州办学的相关历史遗迹。抗战时期,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曾密藏于贵阳地母洞。此次行程中,寻访团在地母洞详细考察了文献存放环境,并结合史料记载,回顾先辈如何克服交通闭塞、敌
2025-07-10 23:0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