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9-03 12:36: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万亩茶园在烽火里抽枝发芽,托举战时经济;二十四道拐千回百转,成为国际援华“生命线”;贵州健儿出黔抗战,写就“一寸山河一寸血”……

值此历史节点,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推出“一见·抗战贵州”系列报道,讲述贵州抗战故事。第六期《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让我们一起走进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地母洞,见证中华民族文人志士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保护典籍,守护文脉的壮举。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初秋,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清晨,薄雾笼罩着青翠的山峦。沿着蜿蜒的石板路拾级而上,一座灰瓦白墙的院落静立林间——这里是“浴火文澜·战时书库”陈列馆,也是8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文化守护战”的见证地。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坐落在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内的文澜院。

“当年,140箱《四库全书》就藏在这片山体的地母洞里。”贵州省图书馆原副馆长钟海珍站在洞口前感慨地告诉我们,很难想象,在那样艰险的战争年代,人们是如何一步步将那么多珍贵典籍运上陡峭险峻的地母洞,完成这场文明守护的壮举的。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1942年地母洞藏书库留影。

80多年前,贵州作为大后方,成为庇护国宝的重要之地。文澜阁《四库全书》迁藏于贵阳地母洞,最终完璧归“浙”。故宫博物院80箱共计1022件国宝转移至安顺华严洞,历时近六年安然无恙。这些尘封的往事,宛如一首激昂而深沉的史诗,讲述着中国人民守护文化根脉的传奇和壮举。

从“无书”到“守护者”的百年跨越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一道“全国征书”的圣旨,让贵州巡抚图思德犯难。他上奏直言:“黔省夙号荒徼,人文卑陋。”这份坦诚,道尽了西南边陲的文化窘境。

谁曾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杭州危急,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带领团队,将文澜阁《四库全书》140箱与善本88箱装上西迁的列车。这支“文化长征队”穿越浙、赣、湘、桂、黔五省,用火车、卡车甚至人扛马驮,终于在1938年4月30日将国宝送抵贵阳。

“教育部指定把书寄存在贵州省立图书馆。馆长蓝端禄立即进行了周密安排,将《四库全书》妥善存放图书馆内,并指派馆员杜光炎协助浙江省立图书馆总务主任史美諴开箱清理藏书。自那时起,贵州省立图书馆承担起了长达6年8个月的保管重任。”贵州省图书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钟海珍说。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贵州省立图书馆。

“当时贵州省立图书馆条件有限,但蓝端禄馆长连夜腾出库房,亲自指挥搬运。”贵州省档案馆工作人员赵弟军翻开泛黄的档案,上面记录着:1938年9月,因原存放地贵州省立图书馆地处市中心,易遭空袭,阁书被迁往贵阳西郊张家祠堂。然而次年2月4日,日军对贵阳发动“二四”轰炸,全城遭重创。存放阁书的张家祠堂虽处城郊幸免,但因距城仅二里且临公路,隐患仍存。再7个月后,最终落脚于北郊地母洞。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张家祠堂。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二四”轰炸后的贵阳市大十字一带。

就这样,地母洞,迎来一批特殊“住客”——140箱文澜阁《四库全书》。洞中阴湿,钟乳垂悬,洞外敌机轰鸣。正是在这样一个简陋而隐蔽的溶洞中,这批中华文化瑰宝得以幸存。

“1943年,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专程绕道贵阳检查,开箱后说‘好!保存得好。’”钟海珍说,在贵州这样的天气想把书保存好,谈何容易,每到春秋季节,晒书都是守书人的头等大事,晒书有着七道严格手续:开箱清点、对照核查、逐页翻晒、回潮、重新捆扎、核对原数、密封钉箱……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

在那战乱年代,虽然环境恶劣,库书管理员、贵阳义工、警士长期驻守偏僻荒野之地母洞,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洞内,石灰铺地、樟脑防虫;洞外,双警持枪巡逻,24小时不离人。

80多年后的今天,站在昔日晒书台遗址上,仿佛还能看见当年人们小心翼翼翻动书页的身影。在那些风雨如晦的年代,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坚守,让这部中华文化瑰宝在战火中得以完好保存。

跨越战火山河完璧归“浙”

值得一提的是,阁书迁藏贵州,也为当地学术研究带来了珍贵机遇。1940年5月至1941年8月,受贵州省文献征辑馆委托,历史学者李独清率两名助手进驻地母洞抄录阁书中涉及贵州的史料,历时一年三个月,辑成《贵州史料第一集》八册。

这些珍贵史料为当时正在编纂的民国《贵州通志》提供了重要补充,使该志成为有史以来至民国时期资料最丰富的《贵州通志》。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浴火文澜·战时书库”陈列馆。

1944年冬,因战事再度告急,阁书被迫再度启程,迁往重庆,至1946年5月方由专人护送返回杭州。整整八载流转,跨越战火山河,这批典籍终于回到了杭州西湖孤山藏书楼。

“2015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贵州省获赠完整一套,仿佛历史的回响,致敬这片土地曾经的倾力守护。”钟海珍说。“文澜阁《四库全书》在贵州的存藏历程,不仅是一段技术性的文物保护成就,更是一曲精神层面的文明守护之歌。”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2021年7月,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文澜院入藏全套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未曾冲锋,却同样舍生忘死。历史不会忘记贵州,不会忘记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如何用信念与担当,守护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

如今,在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原地母洞所在之地,一座“浴火文澜·战时书库”陈列馆静立于林间,默默讲述着那段贵州人民在烽火年代守护文明、传承文脉的感人往事。

总策划 陈麟

执行 成嘉廷 黄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玲 龙永 王子琪

包装 曹雪薇

海报 罗紫月

编辑 彭玲

二审谢佳杰

三审 成嘉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3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描绘家国山河丨一见·抗战贵州⑧
...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万亩茶园在烽火里抽枝发芽,托举战时经济;二十四道拐千回百转,成为国际援华“生命线”;贵州健儿出黔抗战
2025-09-05 01:05: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安放一张手术台|一见·抗战贵州④
...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万亩茶园在烽火里抽枝发芽,托举战时经济;二十四道拐千回百转,成为国际援华“生命线”;贵州健儿出黔抗战
2025-08-27 19:07: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浙大西迁:烽火中的贵州湄潭,如何成为科学家的摇篮?
...给浙大提供办学场地,就将湄潭文庙拿给浙大作为当时的图书馆、医务室和竺可桢办公的地方。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教授一家住在韩姓商人慷慨借出的湄江饭店,一住就是七年。最令人难忘的是
2025-08-26 21:46:00
抗战烽火中的客籍名人 | 西迁湄潭,苏步青和他的射影微分几何研究不停步
...的夜晚,煤油灯的光芒常常照亮他伏案工作的身影。没有图书馆,他就凭借记忆整理文献;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他就用算盘和笔算进行复杂的推导。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多篇重要论
2025-08-19 23:01:00
《阅读铜仁》出版!一书读尽半部铜仁史
...社长李筑发言铜仁学院原国学院院长廖延林发言贵州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诚发言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戴建伟发言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大鸣发言一审:何川二审:林
2024-12-18 15:58:00
《坪石先生》开机,再现“烽火不绝读书声”的传奇往事
...核物理学家、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有中国图书馆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有音乐大家马思聪,还有以身殉国的建工系主任卫梓松……这些为了延续文脉而甘愿奉献一切的教育大家们,虽然
2024-01-19 16:47:00
阅见贵图|80年后,贵州用这场展览带你锁住烽火记忆
...,“烽火印记·贵州传颂”红色主题展(巡展)在贵州省图书馆南馆开启。“伟大工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展持续至8月主题展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科卫文体旅工会指导,中
2025-07-19 17:57:00
“烽火铸脊梁•弦歌续华章——抗战中的山东大学”文献展开幕
...•弦歌续华章——抗战中的山东大学”文献展在山东大学图书馆启幕。校党委书记任友群,副校长易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帅出席开幕式。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共同步入展厅,在学生讲解员
2025-09-05 13:50:00
多彩贵州文化新风采|护文明火种 传永续文脉——人文馆版本馆拓展文化传承新空间新维度
...织中徐徐展开。 5月9日,随着多彩贵州人文馆在贵州省图书馆北馆的开馆,加之去年11月在贵州省图书馆南馆对外开放的版本馆,一场横跨千年的文化对话已然在贵州省图书馆南北两馆启幕
2025-05-14 00:1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
国庆中秋长假到来,太原成为旅游市场一大热门目的地。游客迫切想知道:太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走进太原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
2025-10-02 17:39:00
2025国庆·你不知道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的三块匾额到底怎么读?
2025-10-02 07:21: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
淮军公所看大戏,听戏的时候别忘抬头看看戏台这里!
2025-10-01 13:26:00
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开幕
大皖新闻讯 10月1日上午,由淮南市文联主办的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在该市1952美术馆开幕
2025-10-01 14:04:00
有声书|郎官巷里的“中国西学第一人”
迈过东街口前气派的南后街大门,往前步行十余米,举身向左,可见郎官巷静静等候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最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短短百余米的小径旁
2025-10-01 16:03: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
周总理临终都在牵挂的福州人,又上央视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将至一位福州人的事迹在央视播出他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余则成是虚构的但吴石是真实的今年9月30日这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
2025-09-30 22:45:00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