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8 22:31: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在贵州安顺屯堡,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一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屯堡妇女们身着大襟衣袖,青色、蓝色长袍。这是来自明朝的汉族服饰,至今已600余年,因来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县,又被称为凤阳汉装。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安徽凤阳花鼓。徐旻昊 摄

烽烟远逝屯堡韵,千载犹存大明风。明洪武十四年的一声令下,他们离开富饶的江南,来到西南边陲的云贵高原,戍守边地,建立家园。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雨后黄山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水从泽 摄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黄山市黟县宏村景区。陈晨 摄

从江南千重水,到贵州万重山。六百年的时光里,风雨晴晦、日升月落、王朝兴灭,物是人非似乎已是世间常态。然而,在黔中一隅的安顺天龙屯堡,却打破了这一常态,六百年前的人文风物在这里被时间“定格”。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安顺天龙屯堡古镇。图来源于贵州图片库

“看明朝、到贵州”。这个夏天,走进贵州“公园省”,穿越“大屯堡”去寻亲吧!不仅能体验“檐前蕉叶绿成林”的景致、享受“长夏全无暑气侵”的舒适,还能感受古老而鲜活的“明朝掠影”,领略屯堡文化蕴含的重大价值、特有魅力。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在天龙屯堡古镇感受浓郁的“大明遗风”。杨爽 摄

——在这里,可以感受屯堡文化的古朴魅力。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起,江南、中原一带的汉族军民或“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大规模移入安顺。数百年来,这些来自中原和江南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在贵州大地扎根。由于大山的阻隔、时代的更迭和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文化心态的对峙等诸多因素,聚居而生的屯堡人始终秉持着抱团发展、不随众流的心态,既不与当地少数民族实现真正的文化交融;也未能和后世发展迅速的主流汉文化相融,而是在一方天地间,逐渐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地域文明,这种不融于其他文化而独立存在的文化系统,便是如今的“屯堡文化”。只有真正走进屯堡,才能通过语言、服饰、建筑、民俗、饮食等方方面面窥见屯堡文化的悠悠百年魅力。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屯堡妇女。图来源于贵州图片库

——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不一样的“族群”。600余年世居屯堡的“屯堡人”,被称为“大山与历史深处的汉民族族群”。他们有别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又迥异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汉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独特的文化让世人为之惊叹。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明代口音的官话被人流利地使用着,可以深入了解这个特殊族群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他们与现代社会融合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活力。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天龙屯堡。杨爽 摄

——在这里,你可以穿梭岁月里的石头城堡。“石头的路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缸……”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漫步,你的每一步,都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在屯堡地区,石的运用无处不在,每一处独特的建筑都透露着匠人匠心工艺的灵性与历史沉淀的痕迹。屯堡周边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择一民宿入住,享受着21℃的避暑游红利,卸下疲惫,感受这没有喧嚣与浮华,只有返璞归真、宁静与祥和的难得时光。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屯堡服饰传统制作。图来源于贵州图片库

——在这里,你可以变装打卡“凤阳汉装”。屯堡人的服饰,是古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屯堡服饰以妇女的服装为典型,以青、蓝色为主,样式为宽袍窄袖并且不加花边,围以黑布裙,俗称“凤阳汉装”。这种装束在今天的屯堡仍然是日常生活便装,充满了古典与韵味。行走于古镇之中,体验一次变装打卡,做一回屯儿里的人,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屯堡地戏(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提供)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独特民俗与品尝美食。屯堡不仅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地戏、花灯、舞龙等表演形式独具特色,美食也是一大亮点。在屯堡的广场上,你可以“沉浸式体验”精彩纷呈的表演,感受跳地戏、抬亭子、玩花灯、唱山歌等民俗活动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在街头巷尾,寻到椒盐茨菇、屯堡“八大碗”、辣子鸡等特色美食,大快朵颐、饱餐一顿。满足味蕾享受的同时,更让你感受到屯堡人的热情与好客。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屯堡美食鸡辣子。图来源于贵州图片库

——在这里,你可以赴一场“寻亲之旅”。屯堡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瑰宝,更是贵州与安徽、江苏之间深厚的血亲之源。当年的征南大军中,有许多士兵来自明代南直隶一带(今江苏,安徽),他们在贵州驻守、生活,与当地人民通婚、融合。屯堡妇女的服饰“凤阳汉装”,源头就来自于安徽凤阳;而在如今屯堡镇子里有一块刻着“叶茂思根”的石碑,当地人说,石碑下埋着的是从南京明孝陵捧回来的一包泥土,昭示“万派归宗源有本,一脉两地祖无分”的心愿。来到屯堡,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之旅”: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先人们曾经的生活状态,触摸到他们留下的文化印记,可以看到从600多年前继承至今的江南地区传统风俗,还可以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乡愁。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天龙屯堡内一石碑上刻“叶茂思根”四字。杨爽 摄

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陇,枝发云贵三千里守望家乡。

这一句话,屯堡人在600年前就已写下,如果你想触其纹理窥见大明遗风,如果你想领略那份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果你想追溯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那么不妨这个夏天,来屯堡走一趟,赴一场跨越时空之旅,寻一处属于你的心灵归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琳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家国亲情六百年·建筑篇|屯堡人来到黔中修筑梦中江南,南京人惊呼“侬们更南京呀!”
编者按6月28日,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去到江苏南京。南京与贵州有着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明朝30万大军就地屯军,在安顺屯堡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历史活化石
2024-06-28 15:49:00
家国亲情六百年 | 乡愁联结着两座“石头城”
从贵州安顺屯堡到南京中华门,相隔1500多公里,但安顺屯堡人与南京却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故事还得从明朝说起,屯堡人就是600多年前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迁往贵州的明屯军的后代
2024-07-04 23:30:00
家国亲情六百年|梦回大明:贵州屯堡穿越600年的乡愁
将军号令,戍边卫国。一经数年,600有余。6月28日,江苏省南京芥子园园区内,身着凤阳汉装、脚穿绣花鞋、唱着地戏的安顺屯堡人带着乡愁,回到600年前的故乡南京,再现当年生活的场景
2024-06-29 02:45:00
家国亲情六百年·服饰篇|丝头系腰,凤阳汉装翩翩来
编者按6月28日,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去到江苏南京。南京与贵州有着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明朝30万大军就地屯军,在安顺屯堡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历史活化石
2024-06-28 15:49:00
家国亲情六百年 |屯堡与江苏的600年渊源
编者按6月28日,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去到江苏南京。南京与贵州有着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明朝30万大军就地屯军,在安顺屯堡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历史活化石
2024-06-28 22:31:00
家国亲情六百年|安顺市屯堡文化名人郑汝红:万派归宗源有本,一脉两地祖无分
6月28日,在“家国亲情六百年”——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旅宣传推广(江苏)暨招商推介会上,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汝红介绍了屯堡文化。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屯堡人,
2024-06-28 22:31:00
【天眼聚焦·长三角】屯堡寻根⑥:屯堡民俗里的江南密码
...启“屯堡寻根”系列报道,寻源溯根,见证绵延六百年的家国亲情,发现贵州文化史、文明史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和演进路径。易于储存,方便携带。屯堡饮食文化起源于明朝朱元璋“调北征南”时
2025-02-20 21:22:00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丝头系腰:精巧手艺在这里相传至今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传承守望的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内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
2024-12-22 23:00:00
...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缘和心有戚戚的文化渊源。6月28日,家国亲情六百年——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江苏)暨招商推介会在南京举行,邀请大家走进“公园省”,穿越“
2024-06-30 05: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