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贵州安顺屯堡,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一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屯堡妇女们身着大襟衣袖,青色、蓝色长袍。这是来自明朝的汉族服饰,至今已600余年,因来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县,又被称为凤阳汉装。
安徽凤阳花鼓。徐旻昊 摄
烽烟远逝屯堡韵,千载犹存大明风。明洪武十四年的一声令下,他们离开富饶的江南,来到西南边陲的云贵高原,戍守边地,建立家园。
雨后黄山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水从泽 摄
黄山市黟县宏村景区。陈晨 摄
从江南千重水,到贵州万重山。六百年的时光里,风雨晴晦、日升月落、王朝兴灭,物是人非似乎已是世间常态。然而,在黔中一隅的安顺天龙屯堡,却打破了这一常态,六百年前的人文风物在这里被时间“定格”。
安顺天龙屯堡古镇。图来源于贵州图片库
“看明朝、到贵州”。这个夏天,走进贵州“公园省”,穿越“大屯堡”去寻亲吧!不仅能体验“檐前蕉叶绿成林”的景致、享受“长夏全无暑气侵”的舒适,还能感受古老而鲜活的“明朝掠影”,领略屯堡文化蕴含的重大价值、特有魅力。
在天龙屯堡古镇感受浓郁的“大明遗风”。杨爽 摄
——在这里,可以感受屯堡文化的古朴魅力。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起,江南、中原一带的汉族军民或“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大规模移入安顺。数百年来,这些来自中原和江南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在贵州大地扎根。由于大山的阻隔、时代的更迭和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文化心态的对峙等诸多因素,聚居而生的屯堡人始终秉持着抱团发展、不随众流的心态,既不与当地少数民族实现真正的文化交融;也未能和后世发展迅速的主流汉文化相融,而是在一方天地间,逐渐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地域文明,这种不融于其他文化而独立存在的文化系统,便是如今的“屯堡文化”。只有真正走进屯堡,才能通过语言、服饰、建筑、民俗、饮食等方方面面窥见屯堡文化的悠悠百年魅力。
屯堡妇女。图来源于贵州图片库
——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不一样的“族群”。600余年世居屯堡的“屯堡人”,被称为“大山与历史深处的汉民族族群”。他们有别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又迥异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汉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独特的文化让世人为之惊叹。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明代口音的官话被人流利地使用着,可以深入了解这个特殊族群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他们与现代社会融合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活力。
天龙屯堡。杨爽 摄
——在这里,你可以穿梭岁月里的石头城堡。“石头的路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缸……”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漫步,你的每一步,都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在屯堡地区,石的运用无处不在,每一处独特的建筑都透露着匠人匠心工艺的灵性与历史沉淀的痕迹。屯堡周边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择一民宿入住,享受着21℃的避暑游红利,卸下疲惫,感受这没有喧嚣与浮华,只有返璞归真、宁静与祥和的难得时光。
屯堡服饰传统制作。图来源于贵州图片库
——在这里,你可以变装打卡“凤阳汉装”。屯堡人的服饰,是古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屯堡服饰以妇女的服装为典型,以青、蓝色为主,样式为宽袍窄袖并且不加花边,围以黑布裙,俗称“凤阳汉装”。这种装束在今天的屯堡仍然是日常生活便装,充满了古典与韵味。行走于古镇之中,体验一次变装打卡,做一回屯儿里的人,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屯堡地戏(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提供)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独特民俗与品尝美食。屯堡不仅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地戏、花灯、舞龙等表演形式独具特色,美食也是一大亮点。在屯堡的广场上,你可以“沉浸式体验”精彩纷呈的表演,感受跳地戏、抬亭子、玩花灯、唱山歌等民俗活动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在街头巷尾,寻到椒盐茨菇、屯堡“八大碗”、辣子鸡等特色美食,大快朵颐、饱餐一顿。满足味蕾享受的同时,更让你感受到屯堡人的热情与好客。
屯堡美食鸡辣子。图来源于贵州图片库
——在这里,你可以赴一场“寻亲之旅”。屯堡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瑰宝,更是贵州与安徽、江苏之间深厚的血亲之源。当年的征南大军中,有许多士兵来自明代南直隶一带(今江苏,安徽),他们在贵州驻守、生活,与当地人民通婚、融合。屯堡妇女的服饰“凤阳汉装”,源头就来自于安徽凤阳;而在如今屯堡镇子里有一块刻着“叶茂思根”的石碑,当地人说,石碑下埋着的是从南京明孝陵捧回来的一包泥土,昭示“万派归宗源有本,一脉两地祖无分”的心愿。来到屯堡,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之旅”: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先人们曾经的生活状态,触摸到他们留下的文化印记,可以看到从600多年前继承至今的江南地区传统风俗,还可以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乡愁。
天龙屯堡内一石碑上刻“叶茂思根”四字。杨爽 摄
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陇,枝发云贵三千里守望家乡。
这一句话,屯堡人在600年前就已写下,如果你想触其纹理窥见大明遗风,如果你想领略那份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果你想追溯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那么不妨这个夏天,来屯堡走一趟,赴一场跨越时空之旅,寻一处属于你的心灵归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琳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