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6月28日晚,安顺文化中心剧场内掌声如潮。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安顺首演现场,屯堡石墙与江南水乡在光影中流转,小人物的爱恨悲欢间,明初将士金戈铁马的征战与移民扶犁垦荒的身影交织,折射出家国命运的壮阔波澜。

《屯堡长歌》演出剧照。
帷幕缓缓落下,金戈铁马的余音仍在穹顶回旋。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一纸诏令,江淮中原子弟跨越千山万水,扎根黔中群山。他们筑堡屯田,亦兵亦农,在刀光剑影与拓荒耕耘的交织中,铸就了一条与“北方长城”遥望的千里屯堡,用忠诚、坚守和血脉续写600多年的壮阔家国史诗。
卫国而生千里屯堡
走进安顺市西秀区本寨村,高耸的石砌寨墙、攻防相宜的碉楼和狭窄曲折的巷道映入眼帘。墙体上清晰的射击孔,巷道转角处隐蔽的瞭望位,无声诉说着这个村寨与生俱来的防御使命。本寨村党支部书记金柏益介绍,当时的这种设计,只为随时应对可能的攻击。

安顺市西秀区本寨风光。赵金芳 摄
明史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为完成一统霸业,先后7次派使劝降盘踞在西南的元梁王未果。次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夺取对西南的统治权。一纸诏令下,大量中原和两江地区的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迁居贵州。
这些进入贵州的早期移民并非散居,而是以严密的军事逻辑构建家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继焦认为,贵州屯堡文化作为多元治边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是明朝统一和治理西南地区的历史产物。明朝时期的军屯卫所历经金戈铁马的征伐转向屯垦戍边的守御,一直带有浓厚的军事结构功能。
不同于北方砖石长城,屯堡呈现的是沿驿道纵深分布的军民一体化防御网络。屯堡的建立,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志与政治色彩。

手绘屯堡特色村落。齐青杨 绘图
数据显示,从明洪武四年(1371)至明洪武三十年(1397),明王朝在今天的贵州境内共设立了24个卫132个千户所及2个直隶千户所。卫所层级分明,每卫辖5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以百户所为基本单位垦荒戍边,久而久之演变为星罗棋布的屯堡村落,沿驿道和关隘深深嵌入西南大地,通过军事控扼维系边疆稳定,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奠定根基。
卫国戍边的使命,熔铸成屯堡人血脉中的深沉自豪。这份骄傲,见于泛黄族谱里“先祖随傅友德征南”的斑斑字迹,也闻于清明祭祖时“祖上骑着高头大马而来”的世代口传。600多年来,屯堡人且战且守,在西南大地上织就一张绵密的军事防御网络,将个人荣辱与家国命运紧系于身。
家国守望岁月悠长
初秋的安顺天龙屯堡演武场,锣钹震天。有着40年地戏表演经历的演员陈春伍头戴面具,背插小旗,手持刀枪,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中相互唱、和、舞、打,一曲经典地戏剧目《三英战吕布》引观众掌声无数。

陈春伍(左二)和演武堂地戏表演团队。 陈祖嘉摄
借演武事、寓兵于农的地戏是屯堡人连接中华大传统的一种习俗。陈春伍介绍,时局稳固后,老祖宗怕武备废弛,将演武和祭祀逐疫、驱邪纳吉结合,形成了融祭祀、操练、娱乐于一体的戏剧模式,让屯堡人崇尚的忠勇之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传唱至今。
坚守远不止于戏台。步入屯堡村落,仿佛翻开一幅600年如一日的生活长卷:石巷纵横处,宽厚墙体上箭孔密布,巷道如迷宫般蜿蜒;屯堡孃孃身上,宽袖绣袍翻飞若云,“丝头系腰”随风轻曳;餐桌之上,慈姑蒸腾江淮烟火,豆腐咸香漫过岁月长廊;乡音流转间,“喝青山绿(水)”的谐韵未改,明代江淮官话的卷舌音韵犹存……
在600多年漫长的时序中,来自江淮故地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能够延绵至今,究其原因,过去地缘上大山的隔绝有一定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屯堡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纽带。贵州省“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教授、博导李建军曾对此作过总结,“即屯堡人绵延数百年卫国戍边崇高的自豪感、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悠远的乡愁。”
这种更深层次的牵引,即使在历代的环境变迁和交通的开掘中,也始终是屯堡人笃行的精神纽带,指引他们拨开历史迷雾,步履坚定地前行。

安顺文庙。张歆 摄
明清之际,军屯体制逐渐衰落废弛,屯堡人身份发生转变。从国家军士变为乡村农民,从中心走向边缘,彻底地方化、农民化之后,他们依然固守源自江淮中原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与风俗习惯,秉持“晴耕雨读”的古训。正是这份坚守,催生了“明清时期贵州六千举人、七百进士,多为屯堡后裔”的文化盛景。
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看来,正是这样一种与中心的连接,使屯堡人族群有了本根的依托,历经 600 多年延续至今,“因为文化空间引导了生活空间的四季流转,集体的认同感和规范力量其实同时共存。”
多元文化熠熠生辉
1902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进入贵州,在饭笼铺(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一带,见当地“女子之发髻,前部高束,形似凤凰之头”“双足宽大发达,无缠足者”。当地人告诉他,这些人是苗族的一支,叫作“凤头苗”。后来才知晓,这并非少数民族,而是“明代遗民”。一场美丽的误读,揭开了屯堡文化的神秘面纱。

身着凤阳汉装的屯堡妇女在劳作。齐青杨绘图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导钱理群眼中,屯堡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大文化,它把文化的国家性、民族性、地方性、民间性、主流性、边缘性全都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多元文化谱系。
如今,这份多元特质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生。600多年前,大量中原和两江地区的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迁居贵州,与世居本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军屯建筑与江淮民俗交融的独特文化景观。今日贵州正深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屯堡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动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安顺市西秀区云峰屯堡村民作为明朝江淮汉族戍边移民后裔,因栖居山林而留存下接近明代传统的婚俗。贵州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贵州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肖越认为,屯堡的旅游资源远不止于军事堡垒和江南风情的民居建筑,也在于地戏、傩雕等活态传承的手工艺与民俗,它们共同构成了立体的文化画卷。“更重要的是,屯堡所承载的‘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记忆及其与生俱来的开放包容特质,使其成为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生动教材。”
根植于血脉的亲缘,于今日也化为区域合作的纽带。2024年南京“家国亲情六百年”文旅推介会上,屯堡地戏唱响秦淮河畔,让家国亲情的历史涟漪荡漾开来。

2024年南京“家国亲情六百年”文旅推介会现场。
600多年岁序更替,屯堡从守护家国的军事堡垒,嬗变为承载多元文明的精神家园。那道曾隔绝内外的屯墙,如今已化作沟通八方的文化纽带,向世界诉说着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历久弥新的不朽传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黄若佩
编辑/刘立超 实习生 熊天翔
二审/陈江南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0 23: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