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9-10 15:58: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6月28日晚,安顺文化中心剧场内掌声如潮。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安顺首演现场,屯堡石墙与江南水乡在光影中流转,小人物的爱恨悲欢间,明初将士金戈铁马的征战与移民扶犁垦荒的身影交织,折射出家国命运的壮阔波澜。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屯堡长歌》演出剧照。

帷幕缓缓落下,金戈铁马的余音仍在穹顶回旋。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一纸诏令,江淮中原子弟跨越千山万水,扎根黔中群山。他们筑堡屯田,亦兵亦农,在刀光剑影与拓荒耕耘的交织中,铸就了一条与“北方长城”遥望的千里屯堡,用忠诚、坚守和血脉续写600多年的壮阔家国史诗。

卫国而生千里屯堡

走进安顺市西秀区本寨村,高耸的石砌寨墙、攻防相宜的碉楼和狭窄曲折的巷道映入眼帘。墙体上清晰的射击孔,巷道转角处隐蔽的瞭望位,无声诉说着这个村寨与生俱来的防御使命。本寨村党支部书记金柏益介绍,当时的这种设计,只为随时应对可能的攻击。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安顺市西秀区本寨风光。赵金芳 摄

明史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为完成一统霸业,先后7次派使劝降盘踞在西南的元梁王未果。次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夺取对西南的统治权。一纸诏令下,大量中原和两江地区的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迁居贵州。

这些进入贵州的早期移民并非散居,而是以严密的军事逻辑构建家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继焦认为,贵州屯堡文化作为多元治边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是明朝统一和治理西南地区的历史产物。明朝时期的军屯卫所历经金戈铁马的征伐转向屯垦戍边的守御,一直带有浓厚的军事结构功能。

不同于北方砖石长城,屯堡呈现的是沿驿道纵深分布的军民一体化防御网络。屯堡的建立,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志与政治色彩。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手绘屯堡特色村落。齐青杨 绘图

数据显示,从明洪武四年(1371)至明洪武三十年(1397),明王朝在今天的贵州境内共设立了24个卫132个千户所及2个直隶千户所。卫所层级分明,每卫辖5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以百户所为基本单位垦荒戍边,久而久之演变为星罗棋布的屯堡村落,沿驿道和关隘深深嵌入西南大地,通过军事控扼维系边疆稳定,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奠定根基。

卫国戍边的使命,熔铸成屯堡人血脉中的深沉自豪。这份骄傲,见于泛黄族谱里“先祖随傅友德征南”的斑斑字迹,也闻于清明祭祖时“祖上骑着高头大马而来”的世代口传。600多年来,屯堡人且战且守,在西南大地上织就一张绵密的军事防御网络,将个人荣辱与家国命运紧系于身。

家国守望岁月悠长

初秋的安顺天龙屯堡演武场,锣钹震天。有着40年地戏表演经历的演员陈春伍头戴面具,背插小旗,手持刀枪,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中相互唱、和、舞、打,一曲经典地戏剧目《三英战吕布》引观众掌声无数。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陈春伍(左二)和演武堂地戏表演团队。 陈祖嘉摄

借演武事、寓兵于农的地戏是屯堡人连接中华大传统的一种习俗。陈春伍介绍,时局稳固后,老祖宗怕武备废弛,将演武和祭祀逐疫、驱邪纳吉结合,形成了融祭祀、操练、娱乐于一体的戏剧模式,让屯堡人崇尚的忠勇之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传唱至今。

坚守远不止于戏台。步入屯堡村落,仿佛翻开一幅600年如一日的生活长卷:石巷纵横处,宽厚墙体上箭孔密布,巷道如迷宫般蜿蜒;屯堡孃孃身上,宽袖绣袍翻飞若云,“丝头系腰”随风轻曳;餐桌之上,慈姑蒸腾江淮烟火,豆腐咸香漫过岁月长廊;乡音流转间,“喝青山绿(水)”的谐韵未改,明代江淮官话的卷舌音韵犹存……

在600多年漫长的时序中,来自江淮故地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能够延绵至今,究其原因,过去地缘上大山的隔绝有一定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屯堡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纽带。贵州省“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教授、博导李建军曾对此作过总结,“即屯堡人绵延数百年卫国戍边崇高的自豪感、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悠远的乡愁。”

这种更深层次的牵引,即使在历代的环境变迁和交通的开掘中,也始终是屯堡人笃行的精神纽带,指引他们拨开历史迷雾,步履坚定地前行。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安顺文庙。张歆 摄

明清之际,军屯体制逐渐衰落废弛,屯堡人身份发生转变。从国家军士变为乡村农民,从中心走向边缘,彻底地方化、农民化之后,他们依然固守源自江淮中原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与风俗习惯,秉持“晴耕雨读”的古训。正是这份坚守,催生了“明清时期贵州六千举人、七百进士,多为屯堡后裔”的文化盛景。

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看来,正是这样一种与中心的连接,使屯堡人族群有了本根的依托,历经 600 多年延续至今,“因为文化空间引导了生活空间的四季流转,集体的认同感和规范力量其实同时共存。”

多元文化熠熠生辉

1902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进入贵州,在饭笼铺(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一带,见当地“女子之发髻,前部高束,形似凤凰之头”“双足宽大发达,无缠足者”。当地人告诉他,这些人是苗族的一支,叫作“凤头苗”。后来才知晓,这并非少数民族,而是“明代遗民”。一场美丽的误读,揭开了屯堡文化的神秘面纱。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身着凤阳汉装的屯堡妇女在劳作。齐青杨绘图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导钱理群眼中,屯堡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大文化,它把文化的国家性、民族性、地方性、民间性、主流性、边缘性全都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多元文化谱系。

如今,这份多元特质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生。600多年前,大量中原和两江地区的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迁居贵州,与世居本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军屯建筑与江淮民俗交融的独特文化景观。今日贵州正深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屯堡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动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安顺市西秀区云峰屯堡村民作为明朝江淮汉族戍边移民后裔,因栖居山林而留存下接近明代传统的婚俗。贵州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贵州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肖越认为,屯堡的旅游资源远不止于军事堡垒和江南风情的民居建筑,也在于地戏、傩雕等活态传承的手工艺与民俗,它们共同构成了立体的文化画卷。“更重要的是,屯堡所承载的‘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记忆及其与生俱来的开放包容特质,使其成为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生动教材。”

根植于血脉的亲缘,于今日也化为区域合作的纽带。2024年南京“家国亲情六百年”文旅推介会上,屯堡地戏唱响秦淮河畔,让家国亲情的历史涟漪荡漾开来。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2024年南京“家国亲情六百年”文旅推介会现场。

600多年岁序更替,屯堡从守护家国的军事堡垒,嬗变为承载多元文明的精神家园。那道曾隔绝内外的屯墙,如今已化作沟通八方的文化纽带,向世界诉说着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历久弥新的不朽传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黄若佩

编辑/刘立超 实习生 熊天翔

二审/陈江南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0 23: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文润黔山 名家开讲|中国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张继焦:屯堡文化,600年家国传承的国家价值与当代实践
...入黔屯军行迹为脉络,结合现存历史遗存,提炼“屯堡・家国六百年”核心文化符号,设计包含17个历史节点的游学线路,首站落地屯军出发地南京,引发广泛共鸣;联合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2025-08-13 20:42:00
家国亲情六百年|梦回大明:贵州屯堡穿越600年的乡愁
将军号令,戍边卫国。一经数年,600有余。6月28日,江苏省南京芥子园园区内,身着凤阳汉装、脚穿绣花鞋、唱着地戏的安顺屯堡人带着乡愁,回到600年前的故乡南京,再现当年生活的场景
2024-06-29 02:45:00
安顺学院“开学第一课”开讲:屯堡地戏花灯齐上阵 演绎600年的家国情怀
...堡地戏、花灯表演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教育紧密融合的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为全校700余名师生代表呈上了一曲激昂的家国赞歌。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由艺术
2025-03-11 21:03:00
...歌声到安顺》《戏里戏外》《在希望的田野上》《屯堡·家国600年》等节目精彩呈现,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赢得阵阵掌声。其中,大型花灯歌舞剧《屯堡·家国600年》更是将现
2023-09-28 04:09:00
家国亲情六百年·建筑篇|屯堡人来到黔中修筑梦中江南,南京人惊呼“侬们更南京呀!”
编者按6月28日,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去到江苏南京。南京与贵州有着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明朝30万大军就地屯军,在安顺屯堡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历史活化石
2024-06-28 15:49:00
安顺文旅资源亮相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璨明珠,闪耀黔中。走进安顺大地,便是走进一部流动的家国史诗;镜头对准安顺,便是对中华文脉一次深情的凝视。本届摄影大展以“六百年大明遗韵·三千里家国情怀”为主题,正是希望借助影
2025-09-26 20:22:00
2025黔台会 | 台湾文旅人漫步安顺云山屯:触摸屯堡家国六百年
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对窝石头的缸。9月18日,“2025年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之黔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交流活动走进石的世
2025-09-19 22:02:00
家国亲情六百年 |屯堡与江苏的600年渊源
编者按6月28日,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去到江苏南京。南京与贵州有着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明朝30万大军就地屯军,在安顺屯堡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历史活化石
2024-06-28 22:31:00
...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缘和心有戚戚的文化渊源。6月28日,家国亲情六百年——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江苏)暨招商推介会在南京举行,邀请大家走进“公园省”,穿越“
2024-06-30 05: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鱼台孝贤广场楹联
(高山景行 上联:阁壮水云乡,克襄孝道明忠道 下联:德昭桑梓地,且看今贤继古贤)(紫气东来 上联:鱼龙呈变化,万顷烟波堪醉我 下联
2025-10-31 17:24:00
《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0月31日下午,文化学者夏冬波新著《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合肥育才书店徽州书局举行。《吴长庆家族》是研究合肥市(原庐州府)名门望族吴长庆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著作
2025-10-31 21:52:00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
彩叶映长城 共绘秋景画
10月27日拍摄的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秋景。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进入最佳观赏期山间层林被秋意染透红橙黄绿的彩叶错落交织与蜿蜒伸展的古长城相互映衬色彩交织间尽显秋意
2025-10-29 08:10:00
《愤怒的天府》:中国历史版的“战争与和平”
在当代中国文坛,很少有一部作品能像宋小武的《愤怒的天府》那样,以如此磅礴的气势与思想深度,重构民族记忆的史诗线索。130万字的三卷本
2025-10-28 14:5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嘉祥岳飞纪念馆楹联
(上联:赤胆忠心照汗青 下联:精忠报国千秋颂)(上联:教子育孙尽栋梁 下联:通义明道真贤母) (上联:上继祖德居县伴朝一代名吏 下联
2025-10-28 19: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