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昌日报
哦,那一缕豆香
邝慧(江西吉安)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豆腐是春节期间招待宾朋的主打菜,常常做成红烧豆腐、香煎豆腐、红烧肉焖油包、肉末豆腐等。擅长烹饪的外祖母总说,豆腐不管怎么烧都好吃。一方面,对于爱吃豆腐的人来说,这是大实话;另一方面,在那个物资不丰富的岁月里,家里来了客人,只有在豆腐上多做文章了。
豆腐好吃,做起来却不容易。外祖父不太下厨,但他制作豆腐的手艺在十里八乡非常有名。腊月,外祖父常常要在家里做好几板豆腐备用。做豆腐的日子,外祖父一大早就开始忙开了,他把头天晚上泡发的黄豆用瓷盆装了,加上清水,清水和黄豆的比例为2:1。磨豆子时,瓷盆放在石磨边的凳子上,他左手从瓷盆里舀起黄豆,往石磨口喂一勺,右手握着石磨的手柄按逆时针方向循环往复推磨。添一勺豆子,推几圈石磨,再添一勺豆子,再推几圈石磨,身子有节奏地前后摆动,一俯一仰,脑袋也随着身子的摆动抬头、低头,那不倒翁似的模样十分滑稽。我们几姊妹在一旁观战,模仿他的动作,摇头晃脑、欢笑、鼓掌、转圈。外祖父不时抬头瞅瞅我们,眼里的慈爱满得都快溢出来了。不一会儿,几斤黄豆便成了白花花的浓酽豆浆。
这时,外祖母早已生好了灶堂的火。外祖父一手往布袋里舀豆浆,一手扶着悬挂在厨房房梁上系着布袋的十字形木架上下左右轻轻摇晃。等到满桶豆浆经由布袋悉数进入大铁锅,外公大吼一声:“烧大火!”外祖母忙不迭地往灶堂里添柴火,熊熊灶火舔舐着锅底,豆浆像一朵硕大的雪花在锅里绽开,清香四溢。外祖父把装着豆渣的布袋取下,锅里置一长木架,布袋置于木架上,用力揉搓布袋,把布袋里残余的豆浆都挤到锅里。豆浆煮沸约10—15分钟,用大水瓢把豆浆舀到事先洗净晾干的大酒盆里,再点卤:石膏粉加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慢慢倒入豆浆中,同时快速搅拌豆浆。当豆浆在石膏粉的作用下成半凝固的果冻状态,便能听到外祖父急切的召唤:“慧慧,兵兵,快来吃豆腐脑啦。”等我们端起碗,外祖父不忘往碗里搁上一勺白砂糖,有白砂糖的加持,新鲜嫩滑、热腾腾的豆腐脑眨眼就下了肚。看着我们摸着圆滚滚的小肚皮,砸巴小嘴、意犹未尽的模样,外祖父也学我们砸巴砸巴大嘴,眼睛笑成一弯新月。
“老头子,还不把豆腐花倒模具里,就知道吃!给孩子们吃什么豆腐脑啊?剩下的豆腐花还能做几块豆腐?”在操持着十几口人吃喝拉撒的外祖母唠叨声中,外祖父朝我们挤挤眼,赶紧把豆腐花倒入模具中,裹上白纱布,再压上木板和几块大砖头,静待美丽的豆腐花变成白嫩的水豆腐。
豆腐成型后,外祖父用菜刀将整块大豆腐分割成若干块方方正正的小豆腐,然后小心翼翼把一块块豆腐放进装了井水的酒盆或水桶里保鲜。
春节来了客人,四五块豆腐就可做一盘菜。外祖母最常做的是香煎豆腐:豆腐置于手心,拿刀横向剖成两片,待油烧至七成热,将豆腐一片片摊在锅里,两面煎至金黄,把切好的姜末、蒜末、辣椒干下锅煸香,煎好的豆腐和配料混在一起翻炒,往锅里倒入几滴酱油调色,加入芡粉勾兑的小半碗水,两分钟水开后起锅,再往碗里撒一把碧绿的小香葱,一道色香味俱佳的香煎豆腐就出炉了。外焦里嫩、滑嫩细腻的豆腐令人口舌生津,浓郁的豆香在口腔里经久不散。
岁月夸父逐日般奔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远远落在了身后,无迹可寻。仿若只是弹指间,日复一日的人间烟火将青春的两鬓染上了霜雪。
春节又快到了!春节到了,春天也就不远了!我在渐渐围拢的暮色里,像鸟儿收拢翅膀,抱紧了双臂,把记忆里的那一缕豆香藏于心间,慢慢品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1 09: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