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般来说,帝王陵寝的入口都是十分隐秘的,当皇帝的灵柩被葬入地宫后,最后一位封陵的工匠就会用特制的工具“拐钉钥匙”,启动地宫巨大石门后的“自来石”,将地宫永久封闭。
为了让死后的帝王不被打扰,地宫的入口处一般都会被修建得十分牢固。除了用砖石垒砌外,有的还会用铁水浇筑。当然了,地宫入口的隐秘性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十分考验建陵者的智慧。要么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地方,要么是外表伪装得十分逼真之处。
因此,要找到帝王陵寝的入口,除非有知情人的指点,否则是相当困难的。
当初军阀孙殿英盗挖清东陵时,为了找到慈禧地宫的准确入口,也是一边搜寻坊间传闻的图纸,一边派人四处寻找守陵人和建陵工匠。终于让他找到了一名知情人,从而找到了慈禧陵寝的地宫入口,它居然就位于众目睽睽的明楼旁侧琉璃照壁下面。
(明十三陵—定陵)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对“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进行发掘,经过漫长的一年时间,才找到定陵地宫的入口。
那么,如此隐秘的定陵入口,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呢?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于万历十八年竣工,费时达6年之久,共耗费白银8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赋税总收入。
整个定陵的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气派堂皇,宝城、明楼、棱恩殿、碑亭等一应俱全。不过,在其建成的几百年间,曾遭遇三次大火,地面建筑损坏严重,到发掘时仅存宝城和明楼。
实际上,当初考古专家们并未将定陵作为发掘的对象,他们选定的是朱棣的长陵。但由于专家们在长陵找不到地宫入口的一丝线索,只好将目光转向了朱高炽的献陵。但忙碌了半个月后,还是对其入口一无所获,专家们不得不再次变更发掘对象,锁定了定陵。
这是因为定陵在明十三陵中修建较晚,而且地面建筑相对还算完整,易于辨认入口。就这样,在1956年5月的一天,考古发掘小组在队长赵其昌的带领下,开始了寻找定陵地宫的入口。
考古队来到定陵后,按照皇陵发掘的一般规律,从宝城开始寻找。不过,好几天扫雷般的细致勘探后,依然找不到入口的蛛丝马迹。正当队员们精疲力竭之时,队长赵其昌突然在离地面3多米高的宝城城墙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半米的洞口,难道这就是地宫的入口吗?
突然而至的惊喜,让队员们兴奋起来,他们等不及梯子的到来,采用了搭人梯的方式攀到洞口观察,找到了洞口下方有一个类似门劵的建筑,在经过考古专家的现场查验后,初步确定它就是定陵地宫的入口。
(挖掘定陵资料照片)
5月17日,挖掘工作随即展开,考古队雇请了周围的数十名民工,在洞口外挖了一条长约20米,宽约3米多的探沟。数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工人们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根镌刻着文字的石条,上面清晰地写着“隧道门”,这表明,考古队已经找到了地宫的隧道入口。
半个月后,考古队在距离地面4.2米的深处,找到了一条砖砌的通道,它位于两面墙体之间,由南向北弯曲延伸,这就是通向地宫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这条隧道正是当年神宗棺椁经过的地方。
不过,要想进入地宫,必须还要找到第二条隧道——“石隧道”,因为“石隧道”的尽头,是保护地宫的最后一道墙体——“金刚墙”。
于是,考古队决定加深探沟的挖掘。在持续挖掘了几天后,一位民工终于挖出了一块长约尺许,宽不足半尺的石碑,上面清楚地记载着这样的内容:“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石头成为了打开定陵的钥匙,后来被珍藏在定陵博物馆里。如果小石碑的指示准确,那么考古队和定陵的“金刚墙”几乎触手可及了。
考古队不由得加快了进度,顺着“砖隧道”深入挖掘。不过,让人沮丧的是,“砖隧道”居然凭空在人们眼前消失了。赵其昌决定,还是按照小石碑指示的方向继续挖掘下去。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挖掘工作似乎又陷入了死局,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终于又有好消息传来。民工们发现了一条用花斑石条砌成的隧道,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石隧道”。这表明,考古队的挖掘方向是正确的,“金刚墙”就在前面不远处。
(定陵挖掘资料照)
终于,在40米长的“石隧道”尽头,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横亘在人们面前,它高近9米,厚近2米,厚实的墙基上堆砌着56层城砖,真像一个威武的金刚,把守着地宫的大门。
考古队在仔细查看“金刚墙”后,发现了墙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没有用灰浆填缝。这应该就是“金刚墙”的封口,它的后面一定就是地宫。
不过,考古队员们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就被莫名的紧张笼罩了。因为“金刚墙”后面究竟有些什么,大家心里都没底。迎接队员们的,会不会是传说中的飞刀、暗箭、毒气、陷阱之类的机关暗器呢?
尽管气氛十分紧张,但发掘工作仍然得继续,队员们戴上防毒面具,轻松地抽出了圭形门劵上的第一块墙砖。人们都屏住呼吸,死死地盯住砖孔。暗箭、飞刀倒是没见着,只听到“哧哧”的冒气声,一股难闻的气味从砖孔里涌了出来。许久之后,气体逐渐减弱,考古队员才将剩余的墙砖全部拆除。
接着,队长赵其昌找来了一只大公鸡,想让它代替队员进入地宫内,但公鸡居然也怕黑,扑棱着翅膀逃走了。无可奈何的考古队,只好派人进去一探究竟。
一名自告奋勇的队员承担了这项危险的工作,好在他什么都没碰到,反而找到了两扇洁白如玉的巨大石门,这就是定陵的最后一道门——地宫门。这道数百年前的汉白玉石门,高3.5米,宽1.7米,虽尘封于地下300多年,依然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庄严威武。
地宫门后面被一根沉重的“自来石”顶住,考古队自制了“拐钉钥匙”,成功打开了地宫门。300多年前的神宗和他的两位皇后的棺椁,就这样赫然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参考资料:《明史》《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2 09: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