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万历皇帝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会30年不上朝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12 13:1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说起明朝的万历皇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他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在位共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当然了,他虽然明面上在位长达48年,但其中却有30年左右的时间没有上朝,也就是说,他实际当皇帝的时间,只有18年左右而已。因此很多人都称他是“史上最牛的罢工者”。

那么,万历皇帝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会30年不上朝呢?

过去,我们都以为他只是一个顾贪图享乐,只会坐在龙床上数钱的昏君。但其实,万历皇帝并不是昏君,这一点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曾明确说到过!

比如在1592年的时候,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随即便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朝鲜作为大明朝的附属国,立即向明朝求救。而当战报送到北京城之后,此时已经很久不上朝的万历竟然突然出现在朝堂之上,并力主发兵支援朝鲜,甚至还要自己掏腰包打这一仗。

所以仅从这件事上来看,说万历是一个昏君,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可问题是,既然这样,那为啥他还会这么年不上朝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立太子之争”!

万历皇帝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会30年不上朝呢

立太子之争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选立太子是皇帝自己的家事,选谁当太子,是皇帝的自由。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皇帝的确有选立太子的权力,但最后的决定权,往往并不都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比如万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万历皇帝非常喜欢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因此想立他为太子,但是却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他们觉得长子朱常洛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虽然朱常洛的母亲出身卑微,但这却符合祖宗法制和封建礼制。

当然了,在立太子这件事儿上,站在文官集团的角度来说,万历的哪个儿子当皇帝,其实都无所谓,因为这个人最后也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但是,让谁当皇帝这事儿,就必须是文官集团自己说了算,而不能由皇帝自己掌控。

万历皇帝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会30年不上朝呢

为何呢?很简单,因为他们占据了所谓的道德最高点,所以但凡是在此事上和皇帝站在一边的,就是奸佞小人。如此一来,万历就真的成孤家寡人了!

当然,或许你会说:既然这些文官集团不同意,那就索性来一个“杀鸡儆猴”,将几个文官代表抓起来处决,震慑一下其他人不就行了吗?

这样当然可以,万历身为皇帝,自然可以处罚一些具体的官员,但他不可能和整个文官集团为敌,因此无论他怎样抗争,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他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妥协。

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看似可以为所欲为,但其实并非如此。打天下的时候,皇帝所依靠的是军功集团,而天下平定之后,就必须要依靠文官集团来治理。毕竟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光靠皇帝一个人,根本治理不过来。

所以,虽然名义上皇帝至高无上,但其实整个国家的实权是掌握在文官集团手里的。所以面对立太子事件,纵然万历皇帝心有不甘,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妥协。

而也正是因为立太子事件,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开始了长期罢工。

万历皇帝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会30年不上朝呢

当然了,万历皇帝长期罢工,这也让文官集团们很难受,虽然他们也只是将万历单纯的当做国家的象征,但万历的消失,也让他们失去了展示道德的舞台,连骂昏君的机会都没有了!

就这样,明朝政府就变成了一潭死水,文官集团希望皇帝能早点驾崩,好让新君继位,从而再发挥他们的作用。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万历皇帝却一直活到了1620年。

而这个时候的大明帝国,已经步入暮年,回天乏术了。仅在24年后,大明帝国就宣布灭亡了。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所以,“立太子”之事,是万历皇帝长期罢工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当然还有,1956年,明定陵的发掘,就为我们揭露了万历30年不上朝的另一原因!

万历皇帝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会30年不上朝呢

明定陵的发掘

我们知道,明定陵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发掘的明朝帝王陵寝。但事实上,考古人员最先准备发掘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但因试掘失败,结果定陵成了替代品。

据史料记载,明定陵修建时间长达6年之久,耗费银两多达800万多两,其中地宫位于地下27米深处,由隧道券、前殿、中殿、左右配殿以及后殿组成,总占地达到1100多平方米。

1956年,考古专家们正式对定陵进行发掘!

定陵地宫的中殿摆放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宝座,每张宝座前面都摆放着一口青花大瓷缸,瓷缸内盛满着灯油,以供点长明灯用。而当年发掘时缸内还有大量灯油,这主要是因为地宫封闭后氧气很快被耗尽了,所以长明灯就熄灭了。

在地宫后殿的汉白玉棺床上,摆放着三口棺床,万历皇帝棺床居中,两侧分别是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

万历皇帝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会30年不上朝呢

专家将万历皇帝的棺椁打开之后,发现其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完好,且头发软而有光。此外,在尸骨周围还塞满了无数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当然了,这是帝王棺椁内基本都会有的陈设,倒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是,让专家们很奇怪的是,这万历皇帝的遗骸姿势十分怪异,并不是正常葬姿。后来才知道,这是帝王的特有葬姿,俗称——“北斗七星”式。

据记载,万历皇帝当时的葬姿是这样的:

“脸面向上,头顶微微向右侧偏曲,同时右臂向上弯曲,右手放在头的右侧,左臂略微内弯下垂,左手拿着一串念珠,放于腹部。骸骨的右腿稍微弯曲,左腿则伸直开来,两脚没有并起,而是向外撇开一些。”

所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万历皇帝之所以30年不上朝,除了“立太子”一事外,还跟他长期患有“脚疾”有关。其实这一点,在万历皇帝的遗诏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比缘多病静摄有年,郊庙弗躬,朝讲希御,封章多滞。”“腰痛脚软,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艰难。”

所以由此可见,患有脚疾、行动不便,也是万历长期没有上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万历皇帝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会30年不上朝呢

当然了,过去很多历史学家对此都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他不过是以疾病为借口罢了!但定陵的发掘,考古人员在检查他的遗骸后,发现他确确实实患有脚疾。

考古专家们在定陵发掘的考古日志中,对万历的遗骸曾这样描述道:

“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所以看到这里,结论就出来了,万历皇帝之所以30年不上朝,一是因为“立太子”,二是因为他患有脚疾。当然了,我个人认为前者的影响更大一些,但后者的也不容忽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2 14: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统治与明朝的未来
...怠政和身体问题,使得他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统治者,也让后人不断研究、推测,试图解开这个历史谜团的秘密。这段历史,如同宫廷中最精彩的戏剧,一幕幕的情节,一层层的谜底,仍
2023-09-19 19:53:00
万历皇帝想封郑贵妃为皇后没成功,没想到反而保护了她的陵墓
...进一步加强和繁荣文化事业,我们请求对十三陵中的明朝统治者朱棣的长陵进行发掘。为何要对朱棣的长陵进行“保护性”发掘,道理有三点:1、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他的墓葬又是
2023-05-17 16:43:00
“重文抑武”到“文官罢黜”,宋朝文官制度的大转变
...的工作机制中,仍有不少文官因行为不当或权力过大得罪统治者而被免职。所谓“查处”,主要分为“起诉”和“审查”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主要是对被免职人员进行试探性审判,即查明案
2023-01-24 17:22:00
从铮铮铁骨到文官皆可杀,明朝文官是如何堕落的?
...代发展基本都是一个模子,王朝前期内忧外患严重,所以统治者需要武将来统领军队平定战乱,可一旦天下平定,国家进入和平发展时期,武将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皇帝开始处处提防武将,武将
2023-02-04 18:23:00
为何说若正德不死明朝不亡
...,郑和下西洋的海外贸易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但在后来的统治者时期被中断了。正德皇帝试图恢复这一政策,认为海外贸易对于增加中央收入至关重要。然而,文官集团强烈反对这一政策,他们害怕
2023-11-03 19:09:00
二十八年不上早朝真是因为梦见被老虎咬伤吗
在我的印象中,皇帝掌管着全国大小事务,肯定是日理万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但是真正二十八年不上早朝的皇帝还真就有一个。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
2023-05-17 16:39:00
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政权,大明王朝究竟是为何灭亡的呢
...仗不说士气了,连出力都不愿出了。还有一方面在于明朝统治者的错误决断,在海外贸易上所进口的物品中,白银占了大多数量。白银在明朝是非常匮乏的物品,几乎得通过进口来维持,大量的白银
2024-03-18 21:03:00
朝鲜王朝的殿试,又与明朝殿试有何不同呢
...策问是由皇帝或国王直接或间接命制的,直接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思想。殿试策问也就成为两国古代文化重要载体。那么朝鲜王朝的殿试,又与明朝殿试有何不同呢?他们是否原样照搬?两国殿试的
2023-02-15 16:19:00
造成明朝多“昏君”,清代多“明君”的原因是什么
...自己在国家统治上的合法性,自然要“适当”抹黑前朝的统治者和政治体制。而清朝则处于近代,保留了大量可靠的史料和文物,自然能够很清楚的窥视到那个朝代的君君臣臣,当然关于慈禧太后多
2023-05-14 14:2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