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薛时雨画像
张謇照片
江谦照片
□薛来彩
晚清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是薛时雨最得意的弟子。而张謇最得意的弟子就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首任校长江谦。从薛时雨到张謇到江谦,一脉相承,提灯引路,薪火相传,滋兰树蕙,桃李芬芳。
薛时雨是安徽全椒人,曾任杭州知府兼浙江粮储道,因看不惯清代封建官场的黑暗,愤而辞官从教,担任杭州崇文书院山长(院长)。后受两江总督马新贻的邀请,到南京担任尊经书院山长,同时掌教惜阴书院(两个书院都在惜阴书院办学)。南京惜阴书院位于清凉山麓、乌龙潭畔,由两江总督陶澍于1838年倡建。薛时雨充分利用这所书院的院舍希望多收些学子,让他们尽可能多的享受正规的教育。他主张“培才宜宽,用才宜严。用才者良枯不辨,或遗他日忧。”意思是:培养人才要放宽条件,多多益善;而使用人才一定要严格要求,分清优劣、好坏,如果分不清,必将对国家、社会贻害无穷。而且他认为“若夫培才,惟一志作‘养’,何自隘为?”就是培养人才,重在一个“养”字,就是千方百计培育、提升他的修养。因此他在崇文书院和惜阴书院掌教时,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愿意来学的学生,他都收下,有教无类。清代著名的文史学家顾云曾经只是个喜欢舞枪弄棒的武夫,却被薛时雨收为弟子,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薛时雨在惜阴书院掌教长达17年之久,视学生若子弟,“和厚旷远,不持仪节”,对待后进的学生,也能“极口奖借,尤能容异量之美”,尤其是对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他都尽力给予帮助,关爱有加。即使在病入膏肓之际,他也不忘出资帮助那些贫寒学子。他主张经世致用,因材施教,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不专诵章句”,而要求学生学习“明体达用之学”,认为举凡有益之学,兵农刑政、天地民物均可以学,这样学生即使不能成为名臣、良吏,也可以成为砥砺后学的纯儒。这样的教育理念,实已开近代先进教育理念之先河。在读书人普遍以科举为终极目标的晚清社会,他却认为科举“角艺如棋局外明,当场偶尔见输赢。名山可占千秋在,国士相期一第轻。”劝慰学子们不要把科举考试太当回事,要努力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他的师长仁心可见一斑。由于他十分爱惜人才,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先后培育出晚清两名状元黄思永和张謇,一名探花冯煦,还有时称“石城七子”的江南才子顾云、秦际唐、陈作霖、朱绍颐、何延庆、蒋师辙和邓嘉缉等人,江浙一带的文化名流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謇报考钟山书院被弃,便负气匿名报考了惜阴书院,被薛时雨以第一名录取。在惜阴书院,薛时雨不但对他学业悉心指导,而且在生活上给予极大的帮助。知道张謇家贫,薛时雨不仅免收他的学费,而且还免费安排他和儿子薛葆楹一起食宿。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张謇入住后,薛时雨“又命仆于窗外种蕉”。张謇在惜阴书院住读3年,与薛时雨师生情谊深厚,真正是亦师亦友。光绪三年(1877年),张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准备进入吴长庆幕府谋生,但又心有不甘。薛时雨知道后“招往询近状”,郑重提出“谋生急于读书”。17年后,张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由于深受薛时雨的影响,张謇做官不长,便弃官从教、兴办实业。他一生先后任过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洲书院和江宁文正书院的山长;创办、联办、助办了370多所学校,“尽寸之智以附学究之本”,是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东华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1893年,17岁的婺源人江谦拜于张謇门下,就读他任山长的崇明瀛洲书院,成为张謇最赏识与惜爱的学子。
张謇对江谦关爱有加,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很好地传承了薛时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张謇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了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因而对教育尤为重视,主张学以致用,避免急功近利地为了科举考试。在创办通州师范学校时,又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1895年,他在张之洞力荐下掌教文正书院,首次在书院创建西学堂,增设英文、翻译、算学等课程,后来“拓宽至每次课题,分时务、算学、兵、农、矿、化各学”。最终,文正书院于1901年转为现代教育的学堂。这与薛时雨要学习“明体达用之学”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1915年,在张謇大力举荐下,江谦被任命为在两江师范基础上创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首任校长。在江谦的严谨治校下,不过三年多的时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为当时东南最高学府。江谦强调启发式教育,反对“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主张“调整师生关系”,改变教师只管授业的状况,倡导关心、接近学生,尽导师的全责;同时要求学生尊敬老师,形成一种新型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他深受张謇的影响,提倡和重视“实科”教育,认为国家的富强,有赖于科学、实业,于是积极筹措增设了农业、工业、商业三个专修科,此举实开全国之先河。
从薛时雨到张謇到江谦,都强调学以致用,反对死读书,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因材施教,重视师生交流互动,提倡视学生为子弟,亦师亦友,反对旧式的“师道尊严”,此也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的“厚生”精神。了解了江谦,你就会发现,他与张謇、薛时雨在思想上、理念上、方法上乃至教育风格上都有惊人的相似。读懂了薛时雨,你也就理解了张謇和江谦,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脉相承,这样的师生关系也堪称表率,启迪后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