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米粒雕花”,勇攀科研高峰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03 05:3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回访“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丹——

“米粒雕花”,勇攀科研高峰

本报记者 张梦月 通讯员 柯溢能

成像分辨率从毫米到亚毫米,意味着什么?在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党委委员、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主任吴丹身上,我们看到了答案——

常规的磁共振影像分辨率大多为1毫米甚至更粗,吴丹和团队研发的3D高分辨率弥散磁共振成像技术,让磁共振影像的分辨率提高到亚毫米,甚至在高场动物成像中达到0.1毫米。这意味着,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能看到生物组织千分之一的细节,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我能感觉到我们的工作对于人民生命健康的意义。”去年,1985年出生的吴丹获得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她专注的领域“磁共振成像”被誉为医学影像领域“最顶尖的明珠”,基于该技术的磁共振扫描仪,可以得出人体从结构到功能的各方面信息,包括大脑结构、神经纤维连接、代谢功能等。

出生于湖州的吴丹,是众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学霸”:2009年,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后,远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丹以出色的科研成绩被聘任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成为当时领域内冉冉升起的一颗科研新星。

就在此时,她作出了一个令旁人不解的决定:放弃美国成熟的研究室、完备的科研条件和丰厚待遇,回国发展。

“当初我出去,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回来。当时,磁共振成像领域在国内迎来了发展最快的上升期,同时我与母校浙江大学一直保持联系,感受到母校对我回国发展的殷切期待。这时候回到祖国,既能紧跟国家磁共振成像的前进步伐,也能用实际行动发挥我多年所学的最大价值。”吴丹说。

新的科研室、新的科研团队,回到久违的母校,是熟悉的过往,也是全新的起点。吴丹用“创业”来形容这一阶段,在重新适应、摸索的过程中,她更注重科研与临床医学的结合,致力于对胎儿和婴幼儿脑疾病和脑发育的研究,并建立国内首个胎儿脑图谱,填补了我国在胎儿脑成像领域的空白。

“大脑精密的结构、脑神经精细的连接等都需要高分辨率的影像,尤其是胎儿发育,小生命最初的形态个体极小,分辨率低根本没法看。”吴丹说,相较于超声等仪器,磁共振技术具备无创无辐射的优势,并且能呈现大脑的多模态信息,因此能在胎儿和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中发挥独特优势。

这无疑是一项“米粒雕花”的艰辛探索。历时5年,吴丹和团队开发出胎儿和婴幼儿的成像和后处理技术,实现了胎儿大脑的弥散成像和早期发育研究。这些成像技术被全球多个实验室采用推广,并推向临床应用。

寥寥数笔间,隐没的是科研途中一次次的“推翻重来”。但在吴丹看来,科研就是试错,要学会承受挫折。“科研很多是从0到1的事情,失败是正常的,哪怕失败1000次后,成功那一次的快乐就足以抵消所有的惆怅与彷徨。”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吴丹又设立了新起点。今年,她和团队选择花一部分精力去做高端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发,牵头与国内龙头企业联影医疗共同研发超高梯度脑部专用成像系统。该系统的梯度场强达到国际上最高的水准,为进一步提升脑影像的时空分辨率提供重要的硬件支撑。

“我们正在对设备进行测试,预计将对脑疾病和脑科学研究有比较大的推动作用。”接下来,吴丹将带领团队进一步提升软件、硬件实力,加强临床合作。她还计划将大数据、大模型嵌入脑影像处理的流程,来更好地挖掘、识别与疾病相关的特征、探索基因与环境对疾病的影响等。

面对科学这座永无止境的高峰,这位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青年高校科研工作者正在通过培养青年学生,将科研的“接力棒”传承下去。“奋进精神是需要一代代接续传承的,未来我和团队将继续提高磁共振领域科研水平,让更多国产设备用上前沿技术,让医学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吴丹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委委员、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主任。20年来,她致力于前沿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从成像原理、成像序列、重建模型等方面提升了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速度、对比度,实现成像尺度从宏观到介观到
2023-05-18 05:58:00
...图谱,为胎儿大脑刻画精细结构图;研发3D高分辨率弥散磁共振成像技术,实现了高场下活体大脑0.1毫米和离体大脑0.03毫米的超高分辨率“活体显微镜”……今年38岁的吴丹是浙江大
2023-05-05 15:56:00
...水与拼搏铸就最闪耀的成绩。“看,这是中国的人类大脑磁共振成像专用机,目前已研制完成。”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党委委员、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吴丹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视频。
2024-05-03 07:36:00
...水与拼搏铸就最闪耀的成绩。“看,这是中国的人类大脑磁共振成像专用机,目前已研制完成。”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党委委员、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吴丹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视频。
2024-05-02 12:39:00
勇攀高峰绽芬芳
...测到了16特斯拉。团队的这些成果对于面向医院的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研发非常重要。”张欣告诉记者,由于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分辨率会随着磁场强度的升高而提高,因此研究者需要将实验动
2023-03-19 01:55:00
重庆医科大学“愈见肝康”团队:为肝癌诊疗铸新剑,开创分子探针的“三三”革命
...影像检查中,光声成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微血管信息,磁共振成像可用于显示肿瘤的解剖结构,超声成像则能实时动态监测肿瘤。经过大量体内外多模态显像研究,团队发现Fe3O4激光辐照后
2025-03-06 20:42:00
烟台毓璜顶医院影像科专家马恒:用更多首创成果造福患者
...”,推动医学影像技术不断进步2008年,马恒将目标转向磁共振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成像,完成全国首次;2012年,他与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应用全左心室覆盖进行灌注成像,成为全球首次;
2024-05-15 19:50:00
全线产品跃升高端!一场“国展”见证东软医疗的底气与实力
...焕新方案)。全球首台0.235秒超宽体CT、业界首创双能3.0T磁共振、NeuAngio-CT一站式综合介入诊疗平台
2024-04-01 18:00:00
携手生态伙伴,共推磁共振创新成果与智慧运营新模式
8月20日,以“协力打造磁共振AI智慧协同平台”为主题,由浪潮集团科技创新部、浪潮智能终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山东浪潮创新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浪潮智能终端控股企业江苏麦格思频仪器有限
2025-08-26 17:5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百岁党员孙继舜:三块弹片仍存体内
孙继舜孙继舜家中珍藏的纪念章等物品。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在同安区陆丰里,百岁老人孙继舜从床上缓缓起身
2025-09-03 08:54:00
山河铭记| 微笑赴死的“最美抗日女战士”
大皖新闻讯 在刚刚公布的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中,唯一一名皖籍抗日英烈便是成本华。1938年春天,安徽和县,24岁的成本华在被日军残忍杀害前
2025-09-03 09:04:00
山河铭记 地名诉说抗战故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马道军实习生曾丹仲铭桥、家齐路、耀华社区……为铭记抗战英雄事迹,南京一些桥梁、道路、社区以英雄的名字命名
2025-09-03 09:17:00
行程逾万里 寻找和传承父亲的“抗战足迹”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钱建芬张露李子俊在南京雨花台长眠的十万英烈中,已知姓名者仅有1519位,陶家齐是其中之一:南京江宁人
2025-09-03 09:17: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慷慨赴死
2025-09-03 09:22:00
潍坊:抗战精神烛照当代奋斗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王玉龙)每年清明时节,潍坊滨海区大家洼街道南陈村的乡亲们都会聚集到烈士陵园,将亲手扎制的花圈敬献于墓碑前
2025-09-03 11:49: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3 12:36:00
80年前的这一天,胜利的欢呼穿透硝烟,苦难的土地迎来黎明。那些在山河破碎时发出的呐喊,在枪林弹雨中前仆后继的身影,在绝境中凝聚起的不屈力量
2025-09-03 09:48:00
江苏南京:跨越80年,看四位抗战老兵的过去与现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抗战老兵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英雄。近日,记者循着时光足迹,走近这些扎根南京的老兵与老党员
2025-09-03 09: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