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世纪80年代有首校园歌曲里唱道:“青青绿草布满山崖路边开野花,河水弯弯围绕着它就是我的家。风儿吹动花儿树枝天边挂彩霞,一片安详一片悠扬它是我的家。”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故乡,时间越久,思念越浓。乡愁是自己对旧时的记忆,是今天对昨天的回味。乡愁是一枚文玩,时常在手中盘转;乡愁是一杯醇酒,时常在口中品味;乡愁是一篇名文,时常在心中诵读。
近些年,在盛世修志氛围影响下,贵州许多地方组织编印了不少的村志,用一册小书记录一个村寨的历史,反映村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展示社会百态。历史长河中的波澜,也会在村寨小溪里泛起涟漪。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会在边远村寨里留下丝丝痕迹。从国史中,我们能阅读到历史发展的巨轮向前滚动;在村志里,我们能感觉到这种历史变化的具体、真实。
在村志里,我们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安顺市西秀区《管元村志》记载,安顺在明代洪武年间建城,城南设有驿站,筑有城墙、城郭,城门叫“管驿门”。慢慢地在方言中转音成了“管元门”,再变成了管元村。今天的管元村,位于西秀区城区南面,早已变成了城中村、新大十字,外来人口已是原村民的好几倍。村里办起了农工商股份制企业、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了有名的小康村、新社区。
黔东南州凯里市《龙井村志》收录有“龙井村个体工商户录”“被高等院校录取学子名录”“参军入伍人员名录”“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录”“60岁以上老人名录”,这些表格名录看似简单,却完整记录了龙井村在经济发展、教育、就业、民生等等方面的情况。
《魁胆村志》。
在村志里,我们找到了过去社会治理的痕迹。“款”这种黔东南民族地区村寨自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如何运作,在一些村志中就有所反映。锦屏县《魁胆村志》收录光绪二十六年“议款”而定的《十六甲禁约》,其中有“禁偷牛盗马、滥伐他人林木。违者,罚银十两入众聚款。”“禁犯火。焚毁他人房屋、林木者,赔偿损失;故意纵火者,丢入火场。”尽管随着时代变迁,款约的名称、形式有所变化,但维护地方秩序、规范民众行为的宗旨一直未变。
魁胆村周边三江九寨1913年制定有《三江九寨团防总局治安条规》,其中规定“不准偷砍杉油桐茶等各木,违者罚钱十千文”“不准偷盗禾谷田鱼,违者罚钱十千文。”“不准盗取瓜果蔬菜,违者罚钱叁千叁百文。”这些款约条规,一是反映当地社会治理的情况,二是反映边远山村经济状况、百姓财产的特色。同时,一些诸如“父子送田契”“兄弟送山契”“分家文书”“过继文书”“妻妾分家文书”“退婚书”等,涉及房屋、山林、田地等财产的继承、处置,婚姻纠纷的处理,可以看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以及管理方式。
在村志里,我们能看到特殊的历史轨迹。
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是中央朝廷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特殊统治政策,任命少数民族头领管理地方,世袭官职。贵州历史上曾有大大小小土司几百个,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西安氏、水东宋氏。要想了解一下土司的历史,贵阳市开阳县《马头村志》可提供相关的内容。书中对水东宋氏土司总管府驻地马头寨地形地貌、营寨建筑设施、土司祠堂都有描述,让今天的人们见识了水东宋氏土司千百年来的历史,揭开“洪边十二马头”的神秘面纱。
凯里市《龙井村志》在“经济体制”节中有一张附表《1953年龙井村阶级情况表》,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文献,“雇农、贫农、富农、地主”这些具有年代印迹的特殊身份标签,是过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龙井村志》里,一张“龙井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录”,记载了1966至1978年龙井村共接收知青73名,后来他们陆续通过招工、入伍、推荐上学等各种方式离开的情况。知青们在此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书中收录的知青房照片、知青证、合影、回忆录,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马头村志》。
在村志里,我们还能看到童年生活的乐趣。遵义市务川县《桃符村志》收录了不少当地的童谣,其中一首是“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嫂嫂起来打鞋底,婆婆起来舂糯米。糯米舂得喷喷香,打起锣鼓接姑娘。姑娘不吃油炒饭,要吃锅里滚瓜蛋。公一碗,婆一碗,幺儿媳妇添锅铲。”这首童谣朗朗上口,充满趣味,描述了农村的日常劳作生活状态。在逗孩子开心、教孩子说话过程中,传授了生活常识,启迪了孩子的思维,甚至还反映出每个家庭成员担负的责任、在家庭中的定位和地位。
乡愁,有时候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对过去环境的对比、反思。如今,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勾起回忆的恰恰是这一册小书。如凯里市龙井村知青返城后散枝省内外、国内外,几十年后的一篇回忆录、一部村志,让他们想起了当年的岁月,找到了曾经年轻青涩的自己,心中感慨万分。
一部村志,浓缩了岁月,刻绘了沧桑。真心感谢那些对地方文化有执着信念的有识之士、编纂者们为此出了力、尽了责,是他们的执着让村寨留下了一道历史痕迹,为我们留住了与故乡的关联,传承了乡村文脉,留存了乡愁记忆。
>>>>>>>>>>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 │《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图、文/伍启林
视觉/赵珊珊
编辑/舒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9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