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王清波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如果脱离数学学习的初衷,将简单的知识复杂化,让本来好玩、有趣的数学变得晦涩难懂,就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和厌恶情绪。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只有坚定教育初心,具备一双慧眼,才能抓住教学改革的根本。而如何激发学生“真”学习,回归数学本质,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学习是人的天性。真正的学习,是在需求中发生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满足于学生“学会”,而应当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去思考,教学生逐步学会自学,并能主动地在学习数学时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中隐含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从而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学习数学趣味化。因此,只有回归数学本质,在学习中给学生创造需求,按数学学习的规律去展开教学,学生才会“真”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师主导了课堂,即便是现在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亦如此。许多课堂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大多数学生却是在假忙碌、假思考、假学习,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获得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畏数学如老虎。
回归“数学是工具”这个本质
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数学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如何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笛卡尔说过:“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识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我们要想教好数学,首先就要回归到数学是工具这个本质上来,这是数学的本质核心之一。要想用好数学这个工具,就要对问题加以分类,建立模型。其实我们的课本设计的思路大致如此,只是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把这些割裂开来,把知识点搞得杂乱无序,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例如在教授青岛版六下百分数时,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学生建立“百分数解题策略”这个模型工具,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其次要创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把百分数的问题嵌入其中,让学生自主辨析要用哪个模型工具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琐碎的数学问题,而是制造学生学习需求,帮学生建立模型工具,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模型工具。学生学习的重心也转变为掌握模型并对这个模型加以灵活运用,为以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样,数学学习化繁为简,目标明确,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真正形成知识体系,真实的学习才会发生。
回归“数学好玩”这个本质
数学学习完全可以是轻松好玩的。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当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数学呈现它本来的样子,学生才会于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过:“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好玩的。”爱因斯坦也说过:“数学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它让我们思考关于数字的抽象结构。”
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活泼有趣的内容,反感枯燥无味的说教。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与素质的不断提高。笔者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小学生学习数学,关键不在于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而在于他们是不是建立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需求自然产生,学习才会真实有效。
众所周知,数学的理论性强,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很难生成有趣的教学内容,但只要我们勤于动脑、创新,还是可以做到课堂生动有趣的。下面,笔者将自己教授青岛版四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些做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课前,每个小组准备一副扑克。上课时,先让学生抛开课本,利用扑克玩24点游戏,用加减乘除等能想到的任何办法,使4个数的运算结果等于24,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获胜小组将获得“数学达人”奖励。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所有学生立即投入到激烈讨论中,没有一个人闲着。汇报成果时,因为是他们自主思考的结果,所以他们自信且从容。他们既自豪于自己的发现,又惊叹于别人的奇思妙想。同时,随着一些想法的提出,他们的思维越来越开阔,甚至产生了许多出乎意料的想法。我趁热打铁追问:“你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借此,使教学回归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上来。整节课欢声笑语,掌声不断。一节课下来,我好像什么也没做(除了惊叹和赞美),学生“玩”得不亦乐乎,人人参与,争相回答问题,所有知识点都在学生沉入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中自主流淌出来。在这个研讨学习过程中,我们真正回归了数学学习的本质,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强大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授课教师需要打破思维牢笼,培养学生的发散的思维,化繁为简,不人为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回归数学本质。要坚持原则,在趣味探索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纪伯伦的这句话让我们警醒:在数学教学这条路上,教师要有透过眼前浮华看清数学本质、回归数学本真的慧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体悟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不再觉得数学晦涩难懂,才能激发学生“真”学习。
(作者单位:诸城市东鲁学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4 1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