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有效的日常管理不仅可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为高血压的预防与管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中医将高血压视为“高血”“头风”或“脑风”等病症,其发生与“肝肾不调”“气血失和”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常伴随情绪波动、生活习惯不规律等。因此,中医强调通过调节情志、饮食、作息及适度运动来实现日常管理。
一、高血压的分类
高血压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也称为基本性高血压,是指没有明确的可识别原因,其发病机制通常是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其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家族中有高血压史的人群,其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环境因素同样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因素。饮食习惯、体重、身体活动程度、心理压力等都是影响血压的重要环境因素。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其他疾病或状况引起的高血压,其病因相对明确,包括以下几种。肾脏病: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肾动脉狭窄等,均可导致血压升高。内分泌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导致继发性高血压。药物因素: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物、皮质类固醇、口服避孕药等,都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二、高血压的分类标准
高血压的分类通常依据血压测量值,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学会提出了相应的分类标准。根据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更新指南,血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
2.高血压前期:收缩压在120~129mmHg,且舒张压<80mmHg。这一阶段的个体有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
3.高血压:1期高血压**:收缩压在130-139mmHg,或舒张压在80-89mmHg;2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4.高血压危象: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20mmHg,通常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三、高血压的日常管理
监测血压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首先,患者应了解何时监测血压,一般建议在每日早晨和傍晚进行自我监测。其次,使用合适的血压计非常重要,建议选择经临床验证的电子血压计,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监测时,应保持安静,坐姿放松,肘部应与心脏平齐,并避免在进食、运动或情绪激动后立即测量。
饮食在高血压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过量的钠摄入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控制盐分的摄入量,每日盐量应限制在6克以内。低盐饮食不仅有助于降低血压,还能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相应地,患者应该逐渐减少对高盐食品的依赖,选择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为主的饮食。
适当的运动对于高血压管理不容忽视。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每周至少150分钟,能够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及增强整体健康。在进行运动时,患者应遵循个人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与频率。
心理健康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合理的压力管理策略非常有必要。患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管理压力,例如练习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松技巧,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四、中医在高血压预防中的应用
中药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中药有天麻、丹参、黄芪、白芍、石决明等。中药的配伍一般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及病因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在调理中常会结合清热、祛湿、活血等不同的药物,形成复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针灸治疗作为传统中医的一项重要疗法,对高血压患者也具有良好的疗效。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相关的腧穴,改善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例如,取穴常用的有合谷、内关、太冲、风池等穴位,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可以发挥镇静、镇痛、平衡阴阳的作用。针灸的治疗过程一般需要定期进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通常建议每周进行1至2次,疗程可根据病情调整。
此外,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在高血压的日常管理中,合理的饮食调理同样重要。中医的饮食调理建议包括多吃清淡食物,减少盐的摄入,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血压稳定。适量食用豆类,如黄豆、黑豆等,其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微量元素,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鸡肉等,尽量避免食用红肉,减少脂肪摄入,控制体重。
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随有情绪波动,比如压力、焦虑、愤怒等,这些情绪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患者应确保每天有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中医强调“夜卧早起”,以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促进身体阴阳的平衡。建议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应保持在7至8小时,同时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以减少对心肝的负担。其次,情志调节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中医认为“情志内伤”可能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脏腑功能。患者可通过修身养性,如进行太极、气功、冥想等活动,提升内在平和感。
程少辉 高平市中医医院心脑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21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