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揭秘中华五千年来承受的六次巨大打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08 08:33:00 来源:戏说三国

可以说,如果不是这六次巨大的打击,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很有可能以自己的加速度,比欧洲要早突破到近代文明来。废话不多说,我们这就开始了。

揭秘中华五千年来承受的六次巨大打击

一、秦始皇的焚书事件

这里为何没说“焚书坑儒”,而是单独说“焚书”呢?那是因为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坑儒事件只不过是古代帝王为了打压政敌,所常见的一种手法罢了,而且被害的儒生、方士据说也只有四百六十人,跟后来几个朝代的文字狱一比,根本不算个啥。

可“焚书”就不一样了,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

同样的,此后的中国学术研究都只是在先贤的基础上发展和巩固,很少能够出现什么新的学术思想。

揭秘中华五千年来承受的六次巨大打击

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谁提出来的?董仲舒!

就是他以自己的智慧,彻底谋杀了所有其他伟大的学说,从而使得现代人评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甚至只有儒家思想。这样一来的话,后世的知识分子就只能学习儒家学说,甚至于就连学习其他学术思想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只剩下儒学才是学习,并为国家录取的正道。

虽说汉武帝采取这个措施,对于汉朝的统治来说是有利的,可对于文明发展来说,却是极为不利的。

尤其是封建后期,董仲舒独尊儒术所造成的儒学,在中国也造成了特别厚重的枷锁,使得中国在向近代科学迈进的时候,步履艰难。

揭秘中华五千年来承受的六次巨大打击

三、金元的入侵

历史的车轮慢慢来到宋朝时,中国的封建文明达到了巅峰,不管是人民生活水平,还是科学文化方面,都达到了高潮,理学家程頤的“格物致知”已经体现出了科学研究的思想,沈括等科学家的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领先的水准。而且,当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等资本主义萌芽。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最好时机,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被错过,否则的话,中国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先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北方金元的连续入侵,导致中国北方的生产水平完全倒退。

更令人感慨的是,当金的后裔满清又一次统治中原的时候,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歧视汉人,满人不从事生产,不读书,甚至将杭州的西湖改为马场等等。不过由于明朝的经济文化并不十分出众,所以文化上的倒退不如宋朝这次明显罢了。

揭秘中华五千年来承受的六次巨大打击

四、明朝的八股文

这种文体格式死板,内容空洞,完全束缚了大家的思路。可读书人为了考功名,又不得不学习八股文,很多人连书都不读了,一心只研究如何写好八股文。于是这样发展出来的知识分子,很多也是毫无思想的,可见对文明的发展,八股文起了多大的破坏作用。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

当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始沉迷在八股文里钻研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科技文化发展便陷入了停顿。

但是由于一个人的存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很有可能成为近代史中领先的强国,他就是郑和。

郑和的功绩就不必多说了,可以说,当时成为世界霸主,建立日不落中华帝国的不二时机就在眼前,可由于明王朝的理学观念和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事情,使我们又一次错过了在地球上开疆拓土的最佳时机。

揭秘中华五千年来承受的六次巨大打击

五、明清时的海禁和刘大夏的极端愚蠢

海禁令的颁布,可以说直接就扼杀了我国当时还是最领先的航海事业,中华日不落帝国就此成为泡影。更主要的问题是,明清两朝由于禁止百姓出海,可当时又不像汉唐那样和西域诸国通好,如此一来就等于是在陆地和海洋上都把国门关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闭关锁国的状态。

当时欧洲的近代科学已经慢慢起步了,明朝的固步自封失去了及时获取最新科技知识的机会,一直到被炮火打开国门,这个损失是非常之大的。

郑和死后,就连国家进行的航海事业也停止了下来,然而之后发生的事情,则更是令人发指的损害民族利益的事情。

揭秘中华五千年来承受的六次巨大打击

当时以兵部侍郎刘大夏为首的官员,认为航海太花钱,对百姓负担太重,所以就停止了航海活动。当然了,他这么做更深层次的含义其实还是防止宦官的势力变大。据说他是个很认真的官员,而且还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可惜的是受八股文毒害实在太深,目光短浅,竟然从郑和这样一位少有作为的宦官身上下手,将郑和几十年来所积累的技术资料从宫里偷出来,一把火全烧了。

这个极端愚蠢的做法,使得明朝的航海技术一下就倒退了几十年。由于这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关键几十年,刘大夏的做法可以说完全改变了历史。

令人惋惜的是,之后的满清政府依旧延续了“海禁”政策,甚至在收复台湾之后,还曾一度打算放弃掉,把百姓都牵回大陆,真是令人叹息。

揭秘中华五千年来承受的六次巨大打击

六、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失败

我们都知道,洋务运动最后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告终,可这场运动依旧还是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那它为何会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能成功呢?

其实说来也简单,主要就是双方领导人的认识不同。伊藤博文着眼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宪法、经济、社会的组织,军事的制度,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而李鸿章则只知道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认为中国只要有了这些,便可立于世界强林了。

所以,他主持洋务运动几十年,也就仅仅局限于聘请顾问、训练洋枪、抽取关税厘金、设立机器制造局、造船厂、招商局、矿务局,求其船坚炮利而已。结果中日两国一开战,胜负立马见分晓。

其实,这也并不能怪李鸿章见识短浅,毕竟他正是受到了前面所说的八股文式的教育,思想怎能不僵化呢?而且中国是天朝大国的思想,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当时上到朝堂下到百姓,哪个不是这样想的?

揭秘中华五千年来承受的六次巨大打击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之后由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试图实行更为彻底的改革时,只短短一百天就遭到了保守派和洋务派的打压而夭折了,史称“百日维系”。

其实,不管是百日维新还是洋务运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都是会失败的。但我们还是要说,如果不是中国的封建历史如此之长,而变得如此保守,这次的变革或许就能成功,那么中国或许就能彻底抹去近代史中太多的屈辱。

如果这六次事件的前几件没有发生的话,后面的悲剧或许也不会再发生,我们的历史也将会变得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发展。当然了,历史毕竟没有如果,而且还是那么多的如果。

中国的历史在遭到那么多次巨大的打击后,依旧还能够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件很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毕竟我们的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中唯一没有断绝的文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8 11: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儒韵时评丨“祖宗严选”绝在哪儿
...璀璨星辰,绽放着智慧的光华。神话故事里的神农氏堪称中华“严选”第一人。相传,远古时代,五谷与杂草交织,草药与野花并肩,食物与良药混淆难辨。神农氏不顾危险一株株品尝,尝出了麦、
2024-08-04 10:38:00
有六千年历史的大连,名字却是外国人取的,这是什么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日本的到来 1905年,日本厚着脸皮在中华大地和沙俄展开了侵略东北的战争,沙俄战败,日本开始控制东北,沙俄当时留下的“达里尼”这个名字阴差阳错,因为发音的
2023-04-18 10:11:00
历史名人是泉州永不疲劳、特别精神的“导游”
...质的瓷器、丝绸和茶叶带到世界诸多国家,更是体现了我中华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邦交理念。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传播世界文明、共筑人类命运的共同梦想!”与锡兰王子后裔当面交流陶瓷
2024-04-18 17:10:00
美味徐州:用早点打开城市温暖的记忆 开启美好的一天
...健胃之功效,后与小笼蒸包一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声誉远播,文人名士慕名而来。原国家商业部部长胡平同志做客两来风,题赠“汉风徐来,香飘中华”;1975年,时任江
2023-06-16 09:12:00
...”——宣读大明皇帝的敕谕,是为“宣教化”,包括“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所谓“正朔”即中国历法,还包括中国人民对季节、气候的认识和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客观上,大航海对外传播
2024-06-26 15:16:00
刘大夏是否烧过郑和航海的档案呢
...弱,平定过他国叛乱,也替当地打败过海盗,还把先进的中华技术带到了各地。至今,有些东南亚国家还有纪念郑和的各种建筑遗迹,比如郑和祠堂,三宝井等。 归来后,郑和不仅带回了各国使
2023-02-25 14:46:00
聊聊最绚烂又最丑陋的明朝历史
...寻果,菩萨寻因。其实我们普通人读历史,与其重视我们中华民族取得的累累硕果或者屈辱历史,倒不如回到根源去探究起因。而这个起因,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人性。历史并非必然,历史也并非不断
2024-04-21 13:55:00
共赴古镇文化之约 《人文名镇》今日开播
...海上丝绸之路、蜀道、茶马古道以及川盐古道这些璀璨的中华廊道,开启一场文化名镇的发现之旅。 古镇,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活化样本。凌晨4点的老茶馆和人来人往的双交面馆里,不约而同
2025-03-24 12:28:00
同样是航海家,为何郑和没能发现新大陆
...,这一段旅程中,郑和总共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东非地区的友好往来,也就是当下我们熟知的“郑和下西洋”。可以说,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里程碑,正如冯
2024-07-07 21: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一场诱敌深入的伏击战
东蒲村伏击日寇战斗遗址(资料图片)。 阳光炽白地铺在东蒲村的田野上,微风吹过,卷起细碎的尘烟,与田垄间零星绽放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形成鲜明对比
2025-08-20 08:09:00
36幅墙绘讲述婚俗故事,聊城这个小村庄让传统古礼“活”了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婚俗文化,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其中熠熠生辉。“终身大事”这一称谓,真切传递出国人对待婚姻的庄重与敬畏
2025-08-20 11:39: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
2025-08-20 12:50:00
百年铜柱 千里边陲:吴大澂晚清勘界固防的爱国史诗
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馆一楼《吴大澂固防》展区内,一件特殊的展品静静诉说着100多年前的边疆风云。这座高大的铜柱复制品,虽不及原物历史悠久
2025-08-20 15:01:00
千年一滴青州醉,此酒曾入东坡杯
大众网记者 杨晓玲 潍坊报道这场时间与匠心的千年对酌,是历史与风土的无声契约。青州大地,仰天山下,狮子峪内,一滴酒藏着半部华夏酿酒史
2025-08-20 16:02:00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潍坊籍军旅作家丁一鹤撰写的《尽美中国--王尽美传》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并赠送给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作为教材。视频是作者讲述了撰写王
2025-08-20 16:03: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人民军工摇篮”——黄崖洞兵工厂背后的故事
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坐落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作为“人民军工摇篮”,拥有不可复制的红色资源禀赋:1939年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兵工厂在这里诞生
2025-08-20 17:38: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踏遍武乡,追寻抗战红色足迹
近日,“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山西省武乡县,记者随团踏上这片浸染着英雄鲜血的热土,通过实地调研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2025-08-20 17:39: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左权将军的最后一封家书
巍巍太行,层峦叠翠,这里是英雄的土地,回荡着不朽的回响。“何日相聚?念、念、念、念!”一封跨越八十余载时空的家书,透着沉重的力量
2025-08-20 18:10:00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迫走盐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0 20:12: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0 20:12:00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长白山起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0 20:12:00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胜利第一声——小清河打汽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0 20:12: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0 20:13: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0 20:47:00